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作业ppt课件
展开第六单元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本单元的几篇古代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书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1.课标研读
(1)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注重积累文言词汇、感悟人物品格和运用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4)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单元技法指导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熟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背诵重点段落。
(3)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23 《孟子》三章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米粟(sù) 亲戚畔(pàn)之 域(yù)民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2)通假字
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4)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3.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翻译句子。
5.相关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录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交流点拨】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得出的推论。
5.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交流点拨】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推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结论。
四、课堂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然后摆事实、讲道理逐层深入地进行论证。“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听课文熟读课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及比得上,······的原因,这样却,护城河,地势山河,划定的疆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课内容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作者简介,作品简介,背景链接,朗读停顿,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表转折,疏通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老孟的自我介绍,辩题解说,课文理解,提出观点,加以比较层层推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不以兵革之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