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诗词五首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愚公移山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6.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案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展开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3.知识链接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掌握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米粟(sù) 寡助(guǎ) 亲戚(qī)
2.理解词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 泛指武器装备
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到;极点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3.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2)《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初步感知文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篇提出了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条件中,“人和”最重要。
【探究重点难点】
一、文言现象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指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成员。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指池塘。
3.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以天下之所顺(用)
(2)三里之城(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
(3)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内容探究
1.本文得出怎样的推论?体现了孟子怎样的主张?
答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2.《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从中举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答案:(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赏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赏析: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答案:(1)以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本文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的观点密切相关,请你简要说一说两篇文章强调的观点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本文强调“民无信不立”,即“取信于民”;课文强调“人和”(“得道”)。“民信”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译文: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获得人民的信任。”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在这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充足的食物。自古以来谁都会死,但如果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不能够立足了。”
富贵不能淫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熟读文本,小组互助学习,能够准确疏通文意。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知识链接
纵横家:战国时期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各国需要在政治军事上获得收益。于是就产生了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纵横家”。他们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计谋划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文中的公孙衍、苏秦、张仪都是当时的纵横家。
【掌握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yǎn) 往之女家(rǔ) 无违夫子(fū) 丈夫之冠(guàn)
2.理解词义。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子:你。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女:同“汝”,你。
淫:使……迷惑。
移:使……改变。
屈:使……屈服。
【初步感知文本】
《富贵不能淫》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阐释了“大丈夫”的内涵。
【探究重点难点】
一、文言现象探究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同“汝”,你。
(2)一词多义。
戒之曰(告诫) 妾妇之道也(道理)
戒 道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必敬必戒(谨慎) 独行其道(原则,行为准则)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
居 得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得志,与民由之戒(得到、实现)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内容探究
1.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答案:“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孟子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答案: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并能将此大道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呢?
答案: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对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请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答案示例: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
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元太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也是历代罕见的,最终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贫贱不能移——朱自清
抗日战争结束后,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坚决不领美国的 “援助”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生活更加困难。两个月后,朱自清因贫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
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战士、民盟早期领导人李公朴惨遭杀害,闻一多处境极端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参加7月15日为挚友李公朴举行的追悼会,并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几个小时后,闻一多也悲壮地倒在敌人的枪声下,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人民和朋友洒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47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准确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3.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学习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预习新知
【积累精彩语句】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知识链接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孟子的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掌握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曾益(zēnɡ) 胶鬲(gé)
管夷吾(yí)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行拂乱其所为(fú) 法家拂士(bì)
2.理解词义。
①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②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③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显露、流露)(了解、明白)
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如果)
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下达)(这样)
⑧人恒过(常常)
【初步感知文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统领全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重点难点】
一、文言现象探究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2.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指被任用)
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显露、流露)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士
法家拂士(贤士)
以顺为正者(把)
以
所以动心忍性(用……来)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之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代词,他)
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往,到)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3.古今异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选拔、任用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征收,征求)
4.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人恒过(犯过错)
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②劳其筋骨(使……劳累)
③饿其体肤(使……受饥饿之苦)
④空乏其身(使……受贫困之苦)
⑤动心忍性(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使……乱,扰乱)
动词用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
二、重点句子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灭亡的危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就知道长处忧愁患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长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三、内容探究
1.文中列举的六个人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共同点:虽出身卑微,但在经历磨难之后,终于成就了大业。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历一番艰难甚至一番痛苦的磨难。
2.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3.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拓展延伸】
请积累能够论证本文论点的名言警句和事例。
1.名言:
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高山之巅无美树,多伤于阳;大树底下无美草,多伤于阴。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2.事例:
勾践卧薪尝胆,终雪国耻。
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马克思一生贫困潦倒,衣食无保,却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歌德失恋后出版了轰动世界文坛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痛,为后世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中写出了鸿篇巨制《红楼梦》。
孙中山革命一生,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
初中语文马说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分组分段背诵,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学案设计,共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后作业,学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