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展开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的友谊D.求取佛经
2.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不少人定居唐朝。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大量运往波斯销售。唐太宗还派人到印度学习甘蔗制糖。据此可知,唐朝( )
A.民族交往密切B.社会风气开放C.中外交流频繁D.文学艺术发达
3.公元753年11月,年过花甲的鉴真率领二十多人,和归国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这是他第6次东渡日本。这说明了鉴真具有的精神品质是( )
A.刻苦学习B.艰苦淳朴C.不畏艰险D.热情好客
4.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返唐,两年后回到长安。此行行程五万余里,历时十八年。据此可知,玄奘( )
A.沿着丝绸之路西行B.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C.历尽艰辛取经返唐D.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5.印度学者马宗达说:“我们记述的有关曷利沙伐弹那的绝大部分事实都来自一个游方僧的惊人的记载。此外,这些记载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印度当时情况的图画,这种图画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这位唐朝“游方僧”是指( )
A.释迦牟尼B.玄奘C.松赞干布D.鉴真
6.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有657部,为了保证译著的质量,他审选版本,遇到疑义,便校多本以定。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译老子《道德经》传入印度等。这主要表明玄奘西行( )
A.传播了道家思想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速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国家统一
7.“唐物独特的软实力在亚洲受众很广,对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变革性影响。甚至连一些游牧、半游牧社会的统治者和知识界、政界精英也受唐初软实力影响,渐染华风”。这反映了( )
A.唐初文化的吸引力B.西方文明的先进性
C.中西方文化的差异D.民族间的交流交融
8.唐代相扑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上的一种娱乐和竞技项目。后传播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交往日益频繁B.特别重视军事训练
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D.商品贸易范围扩大
9.1954年,西安南郊的唐朝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高15厘米黑人陶俑,1989年夏,在西安东郊发现的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此可印证唐朝( )
A.鉴真东渡B.水陆交通发达C.玄奘西行D.中外文化交流
10.唐三彩对东方的陶瓷发展影响很大,国外出现的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都深受其风格影响。这体现了唐朝( )
A.民族关系和睦B.中外交流频繁C.丝织技术高超D.文化容易模仿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鉴真东渡情况简表
——摘编自熊昂琪《论唐文化的局限性:以鉴真东渡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鉴真东渡的目的地。
(2)小历同学根据材料得出了“鉴真东渡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阻力,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程度不足”的结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厉精为治】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大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民族交往与交融】
材料二 关于唐蕃之间交往的两幅图片
【对外交流】
材料三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引领潮流】
材料四 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英]韦尔斯《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为开创盛世局面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图一图二中的两幅图片共同见证了汉藏之间哪一历史事件?并说说这一事件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4)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材料四中韦尔斯为什么说中国呈现的繁荣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波斯、大食商人频繁往来于亚欧之间”“唐太宗还派人到印度学习甘蔗制糖”等信息可知唐朝时期与日本、波斯、大食、印度等国存在经济、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帝国与别国之间的交流往来,不是民族交往,排除A项;社会风气开放,与材料反映的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学艺术,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这是他第6次东渡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共6次,其中前5次均失败,但他不畏艰险,终于在第6次东渡日本取得成功,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鉴真刻苦学习、艰苦淳朴,排除AB项;材料内容与热情好客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返唐,两年后回到长安。此行行程五万余里,历时十八年”体现玄奘历尽艰辛取经返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排除AB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印度”“唐朝”等内容,结合所学的玄奘西行可知,材料反映了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归来后,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中外历史的重要贡献,由此可知,这位唐朝“游方僧”是玄奘大师,B项正确;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松赞干布是统一了青藏高原各个部落的吐蕃赞普,均不是唐朝“游方僧”,排除AC两项;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与印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有657部,为了保证译著的质量,他审选版本,遇到疑义,便校多本以定。除了将梵文译成汉文外,玄奘还将汉文译成梵文,如译老子《道德经》传入印度等。”分析可知,这主要表明玄奘西行促进了文化交流,既把佛教文化传播到唐朝,又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印度,B项正确;传播了道家思想说法太过片面,排除A项;加速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国家统一与题目史实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唐朝独特的软实力……对高丽、新罗、百济、日本等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变革性影响”“甚至连一些游牧、半游牧社会……也受唐朝软实力影响,渐染华风”等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A项正确;文明没有优劣之分,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唐朝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差异,排除C项;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而不是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的项目传播到日本,而且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民族交往,排除A项;仅仅通过材料内容没法体现特别重视军事训练,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工匠等云集长安。黑人陶俑和东罗马金币仿制品说明唐朝对外交流频繁,贸易活跃,D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鉴真东渡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意中未涉及唐朝的水陆交通,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玄奘西行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唐三彩——国外出现的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可知,这是说,唐三彩影响到了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这是唐三彩的国际影响,这说明唐朝中外交流频繁,B项正确;唐三彩影响到了波斯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这是说唐三彩的国际影响,不能体现民族关系和睦、丝织技术高超、文化容易模仿,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答案:(1)目的地:日本。
(2)判断1:同意;理由:从鉴真准备东渡之日起,便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重重阻拦。唐朝官方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阻止佛教向外传播,民间为了满足自身的佛教信仰也极力阻止鉴真东渡,这都有悖于文化的传播规律,反映出唐朝对外开放存在着不足。
判断2:不同意;理由:唐朝对外开放范围广泛、领域全面、渠道众多。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日本。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
(2)小历同学根据材料得出了“鉴真东渡受到官方和民间的阻力,体现了唐朝对外开放程度不足”的结论。这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同意,也可以不同意,言之成理即可。如:判断1:同意;理由:从鉴真准备东渡之日起便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重重阻拦。唐朝官方崇道抑佛的宗教政策阻止佛教向外传播,民间为了满足自身的佛教信仰也极力阻止鉴真东渡,这都有悖于文化的传播规律,反映出唐朝对外开放存在着不足;判断2:不同意;理由:唐朝对外开放范围广泛、领域全面、渠道众多。唐朝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唐朝是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之一。
12.答案:(1)社会状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贞观之治;措施: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以民为本。
(2)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和亲。开明的民族政策。
(3)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4)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社会稳定,民族交融等。
解析:(1)社会状况:根据“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并结合所学,得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贞观
之治;措施: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时期,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以民为本。
(2)图一、图二反映了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和亲。唐朝与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所学,可列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4)根据“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跃的景象”“文化腾达”,可从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科技进步,社会稳定,民族交融等角度总结回答。次数
时间
东渡受阻的原因
阻力来源
备注
第一次
天宝二年
高丽僧如海告发
官方崇道抑佛政策
暗中准备东渡
第二、三次
天宝二年
遭风浪打击,船破;触礁
自然因素
为东渡“巡避官所”
第四次
天宝三年
弟子灵佑及诸寺三纲告发
民间强留
为躲避已经知道鉴真东渡的官员而到福建备办船粮
第五次
天宝七年
遇到飓风,漂流至海南
自然因素
在北返途中,广度僧人
第六次
天宝十二年
东渡成功
官方崇道抑佛政策
日本遣唐使向唐朝政府申请要求鉴真一同东渡被拒
图一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
图二文成公主入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1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a>,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ls/tb_c12541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随堂练习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