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课《小石潭记》(第一课时)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十一课《核舟记》(第一课时)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第二课时课后作业题
展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盖大苏/泛赤壁云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东坡/右手执卷端
D.诎右臂/支船
二.基础知识(共4小题)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诎右臂支船“ ”同“ ”,
(2)左手倚一衡木“ ”同“ ”,
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注意它们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常用义的区别。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虚词“之”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B.助词,无实在意义;C.结构助词,“的”。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分别填在横线上。
(1)能以径寸之木
(2)石青糁之
(3)左臂挂念珠倚之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7.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 编辑的短篇小说集《 》。《核舟记》的作者是 , 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 为主而兼有 、 成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阅读课文《核舟记》,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石青糁之
②东坡现右足
③诎右臂支船
④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第11课《核舟记》(第二课时)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分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做本题时注意一词多义的把握。
【解答】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
B.句末语气词/说;
C.奇妙/零数、余数;
D.均为“好像”。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ABD.正确;
C.错误,句意为: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停顿为:东坡右手/执卷端;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4小题)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识能力,注意根据语句翻译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1)诎右臂支船:弯曲着他的右臂支撑在船止;“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左手倚靠在一根横木上;“衡”同“横”,横着。
答案:
(1)“诎”同“屈”,弯曲
(2)“衡”同“横”,横着
5.【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
【解答】(1)句意为:花草鲜嫩美丽。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2)句意为: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句意为: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4)句意为: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答案:
(1)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2)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3)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4)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6.【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一词多意及用法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
【解答】(1)句意:能以直径一寸的木头。以:结构助词,“的”。
(2)句意:用石青石青涂它。之:代词,代指人、物、事。
(3)句意:左胳膊挂着念珠靠在他身上。之:代词,代指人、物、事。
(4)句意:原来是挑选又窄又长的桃核雕刻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答案:
(1)C
(2)A
(3)A
(4)B
7.【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解答】(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核舟记》的作者是魏学洢,明朝人,字子敬。
(2)“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可以阐述某些观点。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答案:
(1)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洢; 明
(2)记叙;议论;抒情。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8.【分析】译文:
①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②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③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④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⑤船的背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⑥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为: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糁:涂。
②句意为:苏东坡露出右脚。现:露出。
③句意为: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诎:同“屈”,弯曲。
④句意为: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尝,曾经。贻,赠送。盖,原来是。句意为: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②句中重点词:其,他们。比,靠近。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答案:
(1)①涂;②露出;③同“屈”,弯曲。④满。
(2)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2/1/22 11:47:45;用户:初中账号19;邮箱:3560919984@xyh.cm;学号:39888731
初中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核舟记第一课时课时练习,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根据课文《核舟记》填空,阅读文章,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后作业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第二课时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第二课时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写清字形,理解词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记叙性文章,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