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重难点,学习目标,导入新课,生产关系的变化,氏族社会,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掌握不同区城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通过学习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理解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1.人类早期获取食物的方式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这种变化又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2.古代东西方的食物生产有哪些差异?
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农业的出现,不但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来源: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
(2)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3)生活方式:采集、渔猎;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采集和渔猎工具使用的影响(1)原始人类由于采集、渔猎和自卫的需要,学会了使用工具。工具的制造和改进,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2)采集、渔猎工具的制造和发展为日后的种植业准备了生产条件。当时的采集、渔猎工具,后来有的兼用于农耕,如石斧;有的发展为专门的农具,如木矛改进为耒耜。
人类需要不断迁徙的原因有哪些?(1)植物生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集和渔猎都具有不确定性。(2)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采集渔猎为生,除了随动物的迁徙和植物的枯荣而迁徙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那么农耕和畜牧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呢?
(1)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2)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革新为原始农业的产生作了准备。
(3)人类数量增多,食物来源不足。
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体
农业出现的意义(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①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转向农耕和畜牧,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②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②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①人类认识到天文知识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促进了天文历法的较快发展。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2)食物结构的变化:
(3)生产方式的变化:
(4)经济形态的变化:
(5)社会组织的变化:
(6)社会分工的变化:
(7)精神生活的变化:
体现为从攫取经济转变为生产经济,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
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主要是由原来流动的采集狩猎变为相对固定在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
新的经济门类逐步产生,出现了手工业、商业、畜牧业。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步形成聚落。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
食物生产也为一部分人从事原始的文学艺术、宗教活动等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2.生产特征:(1)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而重视修建水利工程;(2)统治者重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和维护。
(1)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
(2)非洲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3)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4)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二)不同地区的生产与生活
1.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人放牧壁画残片这幅古埃及墓葬壁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放牛的场景。
食物生产: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具有早熟性,即其在起源之后很快达到成熟阶段。在牛耕和铁农具推广以前,黄土高原的人民使用的木石工具已发挥了作用,形成了发达的耜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出现以后,中国的农业进入新的阶段,发展很快。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础。汉承秦制,继续发展农业,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很快达到了世界文明的第二个高峰,从此确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地位。中国在传统农业阶段长期保持着先进的地位,形成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体系。——摘编自邹德秀《中国古代农业与中国社会发展》
材料二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摘编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①农业生产: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②小农经济:战国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③国家政策: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水利工程:秦国修建的都江堰、西汉修建的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⑤生产特色: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1)食物生产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②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种粮食作物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2)社会生活: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
(1)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2)社会生活:在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公有土地和家庭份地。
印第安文明(1)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设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达100多种植物,几乎相当于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总和,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2)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印第安人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不幸的是,美洲本土文明发展进程随着欧洲殖民者入侵而中断。结果,除他们培植的宝贵植物外,几乎荡然无存。
1.男子在生产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1)农业的产生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中;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恩格斯描述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2)原始社会末期。
2.私有财产的出现(1)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自己的权力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3.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为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
(1)国家管理下的居民是以地域来划分的,氏族社会下的居民是以血缘来划分的。(2)国家对社会的管理,已不再实行原始的民主,而是使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包括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器。
1.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解析:依据材料“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表明当时已经产生农耕经济,C项正确;裴李岗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差距状况,排除B项;手工业独立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期,和农业之间的分离,材料涉及的是农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2.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C.世界联系的加强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解析:土豆原产于美洲,而成为欧洲的主要食物,说明世界联系加强,C项正确;美洲的开发不等于欧洲食物的变化,排除A项;香料与土豆没有直接的关系,且香料来自亚洲,而土豆来自美洲,排除B项;土豆取代谷物是食物品种的变化,不能说明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3.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了随着生产力发展,种植经济取代狩猎采集经济,开始了真正的农业经济,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古代社会农业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远古时期,种植经济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但仍存在以狩猎采集为生的人群,并非“根本改变”,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是否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未体现社会大分工,D项错误。故选B项。
4.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远远高出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期即采集和渔猎时期,主要原因在于原始农业的产生,A项正确;公元前3000年以前,铁犁牛耕尚未产生,排除B项;原始社会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有限,并非人口增长加快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石器时代人类修建的水利工程极少,对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有限,排除D项。故选A项。
5.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A.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解析:依据材料“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8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的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并有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阶级分化,排除A项;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国家,排除C项;精耕细作是铁犁农耕推动下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6.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不是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7.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解析: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图所示反映出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 )A.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B.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C.养蚕缫丝技术进步D.百姓的农耕定居生活
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反映了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这说明当时嘉峪关地区百姓过着农耕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排除A项;仅从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人们的采桑和牛耕情况无法说明小农经济已基本成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养蚕缫丝技术,排除C项错误。故选D项。
9.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先民生活主要依赖渔猎 B.原始农业尚处于初级阶段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关注 D.母系氏族社会已走向衰落
解析:依据材料“可以想见鱼类为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渔猎采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体现原始农业处于初级阶段,B项正确;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排除A项;“广泛”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母系氏族公社走向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背景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纲要知识回忆,农耕畜牧产生表现,一万年前,农业出现的影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农业产生,实战演练,古代中国,生产工具进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文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堂导入,原始农业出现,猪纹黑陶钵,炭化的稻谷,古埃及太阳历,《夏小正》,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古代巴比伦,新月沃地农耕示意图,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