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复习练习题
展开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采,捋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根、茎、叶和果实。此字反映了我国( )
A.农业起源时间早 B.先民的采集生活
C.种植业出现时间较晚 D.原始社会生产效率低
2.(2022安徽蚌埠三中月考)美国学者在《食物:味道的历史》中指出:“约1万年前,近东的人类首先开始种植小麦和大麦等谷物。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开始种植玉米和豆子等重要主食,而中国人则是培育稻米的先驱。”这表明( )
A.世界农耕起源多元
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C.古代亚洲农业发达
D.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
3.原始社会时期,西亚居民培植出大麦、小麦等作物,中国培植出水稻、粟等作物。以下能够为此提供证明的最有力证据是( )
A.农耕、畜牧业的产生及发展示意图
B.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遗存、化石等
C.西亚和中国发现的岩画、壁画等
D.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记载
4.(2022浙江丽水月考)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5.(2022山东新泰一中月考)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其中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B.生存条件的改善
C.食物供应的丰富多样
D.定居生活的出现
6.(2022山西长治名校联盟月考)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7.下图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8.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们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重农抑商 B.南稻北粟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9.(2022山东威海期末)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10.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一片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 )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
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
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题组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11.(2022辽宁协作体一模)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些古人类遗址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12.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没有随葬品。这种现象说明了( )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
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13.(2022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期末)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中有近乎完整的城墙和城门、规模宏大的贵族墓葬区、特殊的祭祀区、手工作坊区、仓储区,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这说明陶寺遗址( )
A.使传说时代的历史成为信史
B.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C.是中华文明的最早起源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2安徽淮南期末)人类学研究表明,狩猎采集群体平均规模为25~50人,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追踪猎物而迁徙,呈现出群体规模小、迁徙频繁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根本上受制于( )
A.食物资源的波动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生物生长的规律
D.生产资料的共有
2.(2022河北张家口一中月考)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学者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
3.(2022山西运城康杰中学期末)据专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
C.人类掌握了某些动物的生长规律
D.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
4.(2021山东泰安新泰一中质检)“猎人居无定所的生活解放了人类的思想,而农业却把人变成土地的囚徒。”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宗法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B.游牧文明比农业文明优越
C.农业文明推动宗法观念形成
D.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
题组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5.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
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
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6.(2022河北衡水二中期中)位于河北易县的战国时期的燕下都44号墓,发掘出铁器79件,其中铁农具有犁、铁、铲、镰等,铁农具的数量超过了其他工具的总和。据此可知当时( )
A.铁农具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B.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C.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D.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7.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8.(2021山东泰安宁阳四中月考)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题组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9.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据此可知 ( )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
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10.(2022山西运城月考)国家的兴起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氏族社会直接产生国家;氏族社会变为贵族集团,在与氏族外平民集团斗争中产生国家;由于征服,在氏族社会外产生国家,国家把长期残存的公社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这反映了( )
A.国家从氏族制度废墟上兴起
B.国家总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
C.国家的兴起只有三种形式
D.氏族社会之间的斗争催生国家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大致先后交替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种体系是“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是“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经过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种体系是“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通过钻取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植物化石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
采集者、农夫与大工业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能量获取方式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从世界史角度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答案与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 2.A | 3.B | 4.D | 5.A | 6.D | 7.A |
8.C | 9.B | 10.B | 11.A | 12.B | 13.D |
|
1.B “采”表示用手摘植物的籽实 、根、茎、叶和果实,说明“采”字反映了我国先民的采集生活,故B正确;采集生活并非农业种植业,排除A、C;“采”字无法体现生产效率的高低,排除D。
2.A 距今1万年左右,近东的人类首先种植小麦、大麦;距今八九千年前,中美洲人率先种植玉米、豆子,中国人最早培育稻米。这表明世界农耕的起源具有多元特点,A项正确;B项与材料农耕起源分布在世界多地的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亚洲农业“发达”,C项错误;古代农业生产具有封闭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3.B 遗物、遗迹、化石等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历史资料,是最有力的证据。能为西亚和中国古代农作物培植提供最有力证据的是当地发现的粮食作物的遗存、化石等,B项符合题意。示意图、岩画、壁画和后人的著作都不是最有力的证据,A、C、D三项均错误。
4.D 根据材料“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并结合所学可知,正是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所以才有了定居生活的基础,强调生产食物的重要性,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人类身份的转变,而是强调定居生活的基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采集和狩猎与种植农业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采集和渔猎,而是强调生产食物对人类定居的重要性,排除C项。
5.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因此人口大幅度增长,A项正确。
6.D 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D项正确。
7.A 画中描绘了许多马和羊等家畜伴随着人们左右,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及农民生活情况,故排除D项。
8.C 材料中的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农业工具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
知识拓展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9.B 根据材料中希腊的地理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内部的地理环境及地中海气候,使其主要种植葡萄和橄榄,体现了希腊的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B项正确;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的所有权,排除C项;D项错在“遍及”,如斯巴达是典型的贵族寡头政体,排除D项。
10.B 从题干表述来看,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因此阿兹特克的土地分为公有和私有,故B项正确。
11.A 由材料“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可知,男性的陪葬品和农业有关,女性的陪葬品和手工业有关,体现了劳动分工日益明确,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分化和集体劳作,排除B、D两项;仅据材料内容不足以得出C项结论,排除。
12.B 根据材料可知,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故B项符合题意。
13.D 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有城邦的产生、礼制的出现及暴力机器的诞生等,据材料“城墙和城门”“还有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等信息可知当时陶寺遗址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D项正确。传说中的时代不能成为信史,排除A项;“多元一体”“最早起源”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C两项。
能力提升练
1.B | 2.D | 3.A | 4.C | 5.D |
6.B | 7.A | 8.C | 9.C | 10.A |
1.B 从材料中狩猎采集群体的规模及其迁徙的特点来看,这主要和生产力水平有关,而生产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方面,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属于影响因素,但并非根本因素,排除。
2.D 根据材料“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采集食物变为生产食物,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材料强调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变化,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一万年前,农耕出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推动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当时仍然使用石器,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水利工程的大量修建是在国家形成后,排除D项。
4.C 由材料“而农业社会极为重视经验的本性,使得当时人们原本对于古人的崇拜——祖先崇拜,变得无以复加”可知,农业的发展将人们束缚在土地上,推动以血缘为基础的祖先崇拜得以延续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农业的影响,故排除A项;各文明间无法比较谁更具有优越性,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说明宗法制的核心是崇拜祖先,故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丰盛的祭品,其中大多是当地的农产品,这反映出古埃及农业的繁盛,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祭品大多源于农业生产,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古埃及的宗教信仰,B项排除。物质基础包括很多方面,丰富的祭品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仅由祭品丰富就推断出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C项排除。
6.B 据材料可知,在燕下都44号墓发现的铁器中,铁农具的数量较多,这表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铁农具在其他地区的使用情况和铁犁牛耕,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不能得出“河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7.A 材料信息说明无论官员还是工商业者,有了一些财富后大都用来置办田地,而非投身于工商业活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金宝庐舍,转瞬灰烬”仅是假设,并不能说明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有关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
8.C 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磨坊又与“权力”有关。这反映了粮食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均不能由材料得出,B、D两项排除。
9.C 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10.A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的兴起与氏族制度瓦解密切相关,国家的兴起是对氏族社会的突破,A项正确;在国家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中,只有第一种形式是国家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未从整体上概括材料主旨,排除。
11.答案 示例一(从整体角度回答)
论题: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演变。
论证
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活,因获取资源有限,产品只能平均分配,氏族社会倾向于平等,反对等级制度。氏族部落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出现战争,故社会能容忍暴力现象。
在农业社会,人们靠经过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小农经济盛行,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强力的中央集权,因而社会等级分化明显。
随着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新能源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引发社会变革,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盛行并不断被实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结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包括人类价值观体系的上层建筑。
示例二:可以从农业社会角度选题和论证。
示例三:可以从工业社会角度选题和论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社会大致先后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即“觅食价值观”“农业价值观”“化石燃料价值观”,这体现的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变化,所以可拟定论题为: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人类价值观体系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及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分别从生产力水平、社会状况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升华。本题还可以从农业社会角度选题论证,或者是从工业社会角度选题论证。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复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时间,《战国策·赵策》载,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精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