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21.1 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展开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
2.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知识要点】
要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1.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通过化简后,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特别说明:
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时,首先观察其是否是整式方程,否则一定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其次再将整式方程整理化简使方程的右边为0,看是否具备另两个条件:①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
对有关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题目,要充分考虑定义的三个特点,不要忽视二次项系数不为0.
要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基本思想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2.基本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特别说明:
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根据方程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先考虑能否用直接开平方法和因式分解
法,再考虑用公式法.
要点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1.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中,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来表示,即
(1)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2个相等的实数根;
(3)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
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是,
那么,.
注意它的使用条件为a≠0, Δ≥0.
特别说明:
1.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判别式正反都成立.利用其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2)根据参系数的性质确定根的范围;
(3)解与根有关的证明题.
2.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应用很多:
(1)已知方程的一根,不解方程求另一根及参数系数;
(2)已知方程,求含有两根对称式的代数式的值及有关未知数系数;
(3)已知方程两根,求作以方程两根或其代数式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要点四、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整体地、系统地审题;
二是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三是正确求解方程并检验解的合理性.
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3.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审 (审题目,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等);
设 (设未知数,有时会用未知数表示相关的量);
列 (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解 (解方程,注意分式方程需检验,将所求量表示清晰);
验 (检验方程的解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答 (写出答案,切忌答非所问).
4.常见应用题型
数字问题、平均变化率问题、利息问题、利润(销售)问题、形积问题等.
特别说明: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列方程),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1、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有一个根的平方等于9,求的值.
【答案】1或-5
【分析】根据题意,该方程的根可能是或,分类讨论,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求出m的值.
解:∵方程有一个根的平方等于9,
∴这个根可能是或,
当,则,解得,
当,则,解得,
综上:m的值是1或-5.
【点拨】本题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定义.
举一反三:
【变式1】如果方程与方程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求a的值.
【答案】-2
【分析】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建立方程便可求解了.
解:∵有且只有一个公共根
∴
∴
∵当a=-1时两个方程完全相同,故a≠-1,
∴
∴
当时,代入第一个方程可得
1-a+1=0
解得:
【点拨】本题考查根与系数的关系,关键在于有一个公共根的理解,从而建立方程,求得根.
【变式2】 已知x=1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40=0的一个根,且a≠b,求的值.
【答案】20
【分析】先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得到a+b=40,然后把原式进行化简得到=(a+b),再利用整体代入的方法计算;
解:把x=1代入方程得a+b-40=0,即a+b=40,
所以原式=
类型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用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x2-x-1=0;(2)3x(x-2)=x-2;
(3)x2-2x+1=0;(4)(x+8)(x+1)=-12.
【答案】(1), (2)x1=,x2=2
(3)x1=,x2= (4)x1=-4,x2=-5
【分析】
(1)利用公式法解答,即可求解;
(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答,即可求解;
(3)利用配方法解答,即可求解;
(4)利用因式分解法解答,即可求解.
(1)解: a=1,b=-1,c=-1
∴b2-4ac=(-1)2-4×1×(-1)=5
∴x==
即原方程的根为x1=,x2=
(2)解:移项,得3x(x-2)-(x-2)=0,
即(3x-1)(x-2)=0,
∴x1=,x2=2.
(3)解:配方,得(x-)2=1,
∴x-=±1.
∴x1=+1,x2=-1.
(4)解:原方程可化为x2+9x+20=0,
即(x+4)(x+5)=0,
∴x1=-4,x2=-5.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 用指定方法解下列方程:
(1)2x2-5x+1=0(公式法);(2)x2-8x+1=0(配方法).
【答案】(1)x1=,x2= (2)x1=4+,x2=4-
【分析】
(1)根据公式法,可得方程的解;
(2)根据配方法,可得方程的解.
(1)解:∵a=2,b=-5,c=1,
∴Δ=b2﹣4ac=(-5)2-4×2×1=17,
∴x=,
∴x1=,x2=.
(2)解:移项得,
并配方,得,
即(x-4)2=15,
两边开平方,得x=4±,
∴x1=4+,x2=4-.
【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配方,利用公式法解方程要利用根的判别式.
【变式2】用适当的方法解方程:
① ②(用配方法解)
③. ④.
【答案】① ,; ②,;
③,; ④,.
【分析】
①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②利用配方法得到,然后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③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式,然后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④先移项得到,然后利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解:①,
或,
所以,;
②,
,
,
所以,;
③,
,
或,
所以,;
④,
,
或,
所以,.
【点拨】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就是先把方程的右边化为0,再把左边通过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那么这两个因式的值就都有可能为0,这就能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这样也就把原方程进行了降次,把解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了(数学转化思想).也考查了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三、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2)x+2k=0
(1)求证:无论k取任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若等腰三角形ABC的一边长a=1,另两边长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ABC的周长.
【答案】(1)见分析;(2)5
【分析】
(1)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转化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得出△≥0,可得方程总有实数根;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情况讨论求出b、c的长,并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检验,综合后求出△ABC的周长.
(1)解:由题意知:Δ=(k+2)2﹣4•2k=(k﹣2)2,
∵(k﹣2)2≥0,即△≥0,
∴无论取任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解:当b=c时,Δ=(k﹣2)2=0,则k=2,
方程化为x2﹣4x+4=0,解得x1=x2=2,
∴△ABC的周长=2+2+1=5;
当b=a=1或c=a=1时,
把x=1代入方程得1﹣(k+2)+2k=0,解得k=1,
方程化为x2﹣3x+2=0,解得x1=1,x2=2,
不符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此情况舍去,
∴△ABC的周长为5.
【点拨】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b2-4ac:①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也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1】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x=k.
(1)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2)当k=6时,求方程的实数根.
【答案】(1)k>﹣;(2)x1=﹣3,x2=2.
【分析】
(1)根据判别式的意义得△=12-4×1(-k)=1+4k>0,然后解不等式即可;
(2)利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
解:(1)∵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2﹣4×1(﹣k)=1+4k>0,
解得:k>﹣;
(2)把k=6代入原方程得:x2+x=6,
整理得:x2+x﹣6=0,
分解因式得:(x+3)(x﹣2)=0,
解得:x1=﹣3,x2=2.
【点拨】本题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与Δ=b2-4ac有如下关系: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Δ<0时,方程无实数根;也考查了解一元二次方程.
【变式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3k+1)x+2k2+2k=0,
(1)求证:无论k取何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若等腰△ABC的一边长为a=6,另两边长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根,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答案】(1)见分析;(2)16或22
【分析】
(1)先计算判别式,将结果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再根据判别式的意义得出结论.
(2)运用求根公式得到方程的两个根,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将两个根代入计算,分情况讨论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1)证明:=[-(3k+1)]2-4×1×(2k2+2k)
=k2-2k+1
=( k-1)2,
∵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k-1)2≥0,
∴≥0,
所以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方程总有实数根;
(2)x2-(3k+1)x+2k2+2k=0,
因式分解得:(x-2k)( x-k-1)=0,
解得:x1=2k,x2=k+1,
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设b=2k,c=k+1,
分三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
∵若c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a、b为腰,则a=b=2k=6,
∴k=3,c=k+1,
∴c=4,
检验:a+b>c,,a+c>b,b+c>a,a-b<c,a-c<b,b-c<a,
∴a=b=6,c=4,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
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6+4=16;
第二种情况:
∵若b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a、c为腰,则a=c=k+1=6,
∴k=5,b=2k,
∴b=10,
检验:a+b>c,,a+c>b,b+c>a,b-a<c,a-c<b,b-c<a,
∴a=c=6,b=10,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
此时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6+6+10=22;
第三种情况:
∵若a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b、c为腰,则b=c,
∴即:2k=k+1,解得k=1,
∴a=6,b=2,c=2,
检验:b+c<a,
∴a=6,b=2,c=2,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综上,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或22.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本题第二问,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分类讨论是解题关键.
类型四、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4、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成立?如果存在,求出m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m<1;(2)m=-1
【分析】
(1)由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0,即可得出关于m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之即可得出m的取值范围;
(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即可得出x1+x2=-2(m-1),x1•x2=m2-1,由条件可得出关于m的方程,解之即可得出m的值.
解:(1)∵方程x2+2(m-1)x+m2-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4(m-1)2-4(m2-1)=-8m+8>0,
∴m<1;
(2)∵原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x1、x2,
∴x1+x2=-2(m-1),x1•x2=m2-1.
∵x12+x22=16+x1x2
∴(x1+x2)2=16+3x1x2,
∴4(m-1)2=16+3(m2-1),
解得:m1=-1,m2=9,
∵m<1,
∴m2=9舍去,
即m=-1.
【点拨】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根的判别式,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找出根与系数的关系;(2)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m的值,注意不能忽视判别式应满足的条件.
举一反三:
【变式1】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3)x-2k+2=0
(1)求证: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
(2)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x1,x2,且x1+x2+x1x2=2,求k的值.
【答案】(1)见分析(2)-3
【分析】
(1)根据方程的系数结合根的判别式可得出Δ=(k+1)2≥0,由此可证出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
(2)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得到x1+x2=k-3,x1x2=-2k+2,再将它们代入x1+x2+x1x2=2,即可求出k的值.
(1)证明:∵Δ=b2-4ac
=[-(k-3)]2-4×1×(-2k+2)
=k2+2k+1
=(k+1)2≥0,
∴方程总有两个实数根;
(2)解:由根与系数关系得x1+x2=k-3,x1x2=-2k+2,
∵x1+x2+x1x2=2,
∴k-3+(-2k+2)=2,
解得k=-3.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1)Δ>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Δ=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Δ<0⇔方程没有实数根;(4)x1+x2=-,x1•x2=.
【变式2】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mx+4m2-9=0的两实数根.
(1)若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若这个方程的一个根大于-1,另一个根小于-1,求m的取值范围;
(3)已知Rt△ABC的一边长为7,x1,x2恰好是此三角形的另外两边的边长,求m的值.
【答案】(1)m的值为1或-2(2)-2<m<1(3)m=或m=
【分析】
(1)把x=-1代入方程,列出m的一元二次方程,求出m的值;
(2)首先用m表示出方程的两根,然后列出m的不等式组,求出m的取值范围;
(3)首先用m表示出方程的两根,分直角△ABC的斜边长为7或2m+3,根据勾股定理求出m的值.
(1)解:∵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4mx+4m2-9=0的两实数根,这个方程有一个根为-1,
∴将x=-1代入方程x2-4mx+4m2-9=0,得1+4m+4m2-9=0.
解得m=1或m=-2.
∴m的值为1或-2.
(2)解:∵x2-4mx+4m2=9,
∴(x-2m)2=9,即x-2m=±3.
∴x1=2m+3,x2=2m-3.
∵2m+3>2m-3,
∴
解得-2<m<1.
∴m的取值范围是-2<m<1.
(3)解:由(2)可知方程x2-4mx+4m2-9=0的两根分别为2m+3,2m-3.
若Rt△ABC的斜边长为7,
则有49=(2m+3)2+(2m-3)2.
解得m=±.
∵边长必须是正数,
∴m=.
若斜边为2m+3,则(2m+3)2=(2m-3)2+72.
解得m=.
综上所述,m=或m=.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根的判别式与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根与系数关系以及根的判别式的知识,此题难度一般.
类型五、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5、水果批发市场有一种高档水果,如果每千克盈利(毛利)10元,每天可售出600kg.经市场调查发现,在进货价不变的情况下,若每千克涨价1元,日销量将减少20kg.
(1)若以每千克能盈利17元的单价出售,求每天的总毛利润为多少元;
(2)现市场要保证每天总毛利润为7500元,同时又要使顾客得到实惠,求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3)现需按毛利润的10%缴纳各种税费,人工费每日按销售量每千克支出1.5元,水电房租费每日300元.若每天剩下的总纯利润要达到6000元,求每千克应涨价多少元.
【答案】(1)每天的总毛利润为7820元;(2)每千克应涨价5元;
(3)每千克应涨价15元或元
【分析】
(1)设每千克盈利x元,可售y千克,由此求得关于y与x的函数解析式,进一步代入求得答案即可;
(2)利用每千克的盈利×销售的千克数=总利润,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3)利用每天总毛利润﹣税费﹣人工费﹣水电房租费=每天总纯利润,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1)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可售y千克,
设y=kx+b,
则当x=10时,y=600,
当x=11时,y=600﹣20=580,
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销量y与盈利x元之间的关系为y=﹣20x+800,
当x=17时,y=460,
则每天的毛利润为17×460=7820元;
(2)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由(1)可得销量为(﹣20x+800)千克,
由题意得x(﹣20x+800)=7500,
解得:x1=25,x2=15,
∵要使得顾客得到实惠,应选x=15,
∴每千克应涨价15﹣10=5元;
(3)解:设每千克盈利x元,
由题意得x(﹣20x+800)﹣10%x(﹣20x+800)﹣1.5(﹣20x+800)﹣300=6000,
解得:x1=25,x2,
则每千克应涨价25﹣10=15元或10元.
【点拨】此题主要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运用,找出题目蕴含的数量关系,理解销售问题中的基本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 如图所示,有一面积为150m2的的长方形养鸡场,鸡场边靠墙(墙长18米),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长为35m,求鸡场长和宽各是多少?
【答案】鸡场的长与宽各为15m,10m.
【分析】设养鸡场的宽为xm,则长为(35﹣2x)m,列出一元二次方程计算即可;
解:设养鸡场的宽为xm,则长为(35﹣2x)m,
由题意得,x(35﹣2x)=150,
解这个方程:x1=7.5,x2=10,
当养鸡场的宽为 x1=7.5 时,养鸡场的长为20m不符合题意,应舍去,
当养鸡场的宽为x2=10m时,养鸡场的长为15m,
答:鸡场的长与宽各为15m,10m.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准确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2】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大多数人不能外出,网络销售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一种销售方式.某乡镇贸易公司因此开设了一家网店,销售当地某种农产品.已知该农产品成本为每千克元.调查发现,每天销售量与销售单价(元)满足如图所示的函数关系(其中).
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当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元?
【答案】(1);(2)当销售单价为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元.
【分析】
(1)设函数解析式为,根据题意:销售单价为10元时,销售量为600kg,销售单价为40元时,销售量为150kg,代入熟知求得k、b的值即可求得解析式;
(2)每天的销售利润等于每千克的销售利润乘以销售量列式求解.
解:(1)根据题意:
销售单价为10元时,销售量为600kg,
销售单价为40元时,销售量为150kg,
设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则可得:,
解得:,
∴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根据题意可知每天的销售利润为:
解得:;
答:当销售单价为元时,每天的销售利润可达到元.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以及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结合属性结合的思想求出一次函数解析式,以及明确每天的销售利润等于每千克的销售利润乘以销售量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六、一元二次方程的几何应用
6、已知:如图所示,在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的速度移动.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则同时停止运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的面积等于?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PQ的长度等于?
(3)的面积能否等于?请说明理由.
【答案】(1)1秒;(2)3秒;(3)不能,理由见分析
【分析】
(1)设P、Q分别从A、B两点出发,x秒后,AP=xcm,PB=(5-x)cm,BQ=2xcm,则△PBQ的面积等于×2x(5-x),令该式等于4,列出方程求出符合题意的解;
(2)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看△PBQ的面积能否等于7cm2,只需令×2t(5-t)=7,化简该方程后,判断该方程的与0的关系,大于或等于0则可以,否则不可以.
解:(1)设经过x秒以后,面积为,
此时,,,
由得,
整理得:,
解得:或舍,
答:1秒后的面积等于 ;
(2)设经过t秒后,PQ的长度等于
由,
即,
解得:t=3或-1(舍),
∴3秒后,PQ的长度为;
(3)假设经过t秒后,的面积等于,
即,,
整理得:,
由于,
则原方程没有实数根,
∴的面积不能等于.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关键在于理解清楚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判断某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否等于一个值,只需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判断该方程是否有解,若有解则存在,否则不存在.
举一反三:
【变式1】 已知:如图A,B,C,D为矩形的四个顶点,AB=16cm,AD=6cm,动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3cm/S的速度向点B移动,一直到达点B为止,点Q以2cm/S的速度向点D移动
(1)P,Q两点从出发点出发几秒时,四边形PBCQ面积为33cm²
(2)P,Q两点从出发点出发几秒时,P,Q间的距离是为10cm.
【答案】(1)5秒;(2)P,Q两点出发秒或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
【分析】
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PB=(16-3t)cm,CQ=2tcm.
(1)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结合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cm2,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
(2)过点Q作QM⊥AB于点M,则PM=|16-5t|cm,QM=6cm,利用勾股定理结合PQ=10cm,即可得出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取其较小值即可得出结论.
解:当运动时间为t秒时,PB=(16-3t)cm,CQ=2tcm.
(1)依题意,得:×(16-3t+2t)×6=33,
解得:t=5.
答:P,Q两点从出发开始到5秒时,四边形PBCQ的面积为33cm2.
(2)过点Q作QM⊥AB于点M,如图所示.
∵PM=PB-CQ=|16-5t|cm,QM=6cm,
∴PQ2=PM2+QM2,即102=(16-5t)2+62,
解得:t1=,t2=.
答:P,Q两点出发秒或秒时,点P和点Q的距离是10cm.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出关于t的一元一次方程;(2)利用勾股定理,找出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
【变式2】在矩形ABCD中,AB=6 cm,BC=12 cm,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以1 cm/s的速度移动;同时点Q从点B沿边BC向点C以2 cm/s的速度移动,设运动时间为t s.问:
(1)几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
(2)是否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
【答案】(1)2秒或4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2)不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
【分析】
(1)设x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cm 2,用含x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PB,QB的长,再利用△PBQ的面积等于8列式求值即可;
(2)假设存在t使得△PDQ面积为26cm 2,根据△PDQ的面积等于26cm 2列式计算即可.
解:(1)设x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
∵AP=x,QB=2x.∴PB=6-x. ∴ (6-x)·2x=8,
解得x1=2,x2=4,
故2秒或4秒后△PBQ的面积等于8 cm2.
(2)假设存在t使得△PDQ的面积为26 cm2,
则72-6t-t(6-t)-3(12-2t)=26,
整理得,t2-6t+10=0,
∵Δ=36-4×1×10=-4<0, ∴原方程无解,
∴不存在t,使△PDQ的面积等于26 cm2.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表示出△PBQ的的两条直角边长是解决本题的突破点;用到的知识点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两直角边积的一半.本题也考查了矩形的性质和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类型七、一元二次方程的拓展应用
6、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是2,另一个根.
(1)若直线经过点,,求直线的解析式;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直线的图象,是轴上一动点,是否存在点,使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2)存在,点P的坐标为或.
【分析】
(1)将x=2代入方程求出k=8,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出=4,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解析式;
(2)分情况求解:第一种:AB是斜边,∠APB=90°,得到点P与原点O重合;第二种:设AB是直角边,点B为直角顶点,即∠ABP=90°,设P的坐标为(x,0),根据, , 解得x=-8,求出点P的坐标;第三种:设AB是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即∠BAP=90°,由点P是x轴上的动点,得到∠BAP>90°,情况不存在.
解:(1)当x=2时,方程为,解得k=8,
∵2+=6,
∴一元二次方程为的另一个根=4.
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AB经过点A(2,0),B(0,4),
∴,
解得k=-2,b=4,
直线AB的解析式:y=-2x+4;
(2)第一种:AB是斜边,∠APB=90°,
∵∠AOB=90°,
∴当点P与原点O重合时,∠APB=90°,
∴当点P的坐标为(0,0),△ABP是直角三角形.
第二种:设AB是直角边,点B为直角顶点,即∠ABP=90°,
∵线段AB在第一象限,
∴这时点P在x轴负半轴.
设P的坐标为(x,0),
∵A(2,0), B(0,4),
∴OA=2,OB=4,OP=-x,
∴,
,
.
∵,
∴,
解得x=-8,
∴当点P的坐标为(―8,0),△ABP是直角三角形.
第三种:设AB是直角边,点A为直角顶点,即∠BAP=90°.
∵点A在x轴上,点P是x轴上的动点,
∴∠BAP>90°,
∴∠BAP=90°的情况不存在.
∴当点P的坐标为(―8,0)或(0,0)时,△ABP是直角三角形.
【点拨】此题考查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分类讨论问题的解题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 阅读下面材料: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它通常用字母表示,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公式中的n表示数的个数,a表示第一个数的值,)
例如:3+5+7+9+11+13+15+17+19+21=10×3+×2=120.
用上面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计算:2+8+14+20+26+32+38+44+50+56+62+68+74+80+86+92+98+104+110+116
(2)某县决定对坡荒地进行退耕还林.从2009年起在坡荒地上植树造林,以后每年植树后坡荒地的实际面积按一定规律减少,下表为2009、2010、2011、2012四年的坡荒地面积的统计数据.问到哪一年,可以将全县所有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
【答案】(1)1180;(2)到2017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
【分析】
(1)根据题意,由公式来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即可得到答案;
(2)根据题意,设再过x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答案.
解:(1)由题意,得
,,,
∵,
∴;
(2)解:设再过x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根据题意,得
1200x+×400=25200,
整理得:(x﹣9)(x+14)=0,
∴x=9或x=﹣14(负值舍去).
∴2009+9-1=2017;
答:到2017年,可以将全县所有的坡荒地全部种上树木.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解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计算等差数列的和公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题意,正确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进行解题.
【变式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x的方程的解是;的解是;的解是;(即)的解是.
(1)请观察上述方程与其解的特征,x的方程与上述方程有什么关系?猜想它的解是什么,并利用“方程的解”的概念进行验证.
(2)由上述的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可得到以下结论:如果方程的左边是一个未知数倒数的a倍与这个未知数的的和等于2,那么这个方程的解是x=a.请用这个结论解关于x的方程:.
【答案】(1)普遍形式,.(2).
【分析】
①观察一系列方程的解得出一般性规律,即可得到所求方程的解;
②方程变形后,利用得出的规律即可求出解.
解:(1)由已知中,
的解是,
的解是,
的解是,
的解是.
归纳可得方程的解是,
将代入得:
左边,
故是方程的解,
(2)可化为:,
由(1)中结论可得,
即,
【点拨】此题考查了分式方程的解,属于规律型试题,弄清题中的规律是解本题的关键.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植树后坡荒地的实际面积(公顷)
25 200
24 000
22 400
20400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4.39 《圆》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4.39 《圆》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共2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要点梳理,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5.7 《概率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5.7 《概率初步》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知识点五,知识点六,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1.29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 这是一份专题21.29 《一元二次方程》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人教版),共2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要点,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