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5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6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7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第8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备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考试内容,科举制的衰落,官员选拔,科举制的评价,上计制,明清考核严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元朝监察严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职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含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的制度。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西汉时期——察举制
    ①内容:汉武帝时期,由郡、国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推举过程中,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推举着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科。
    意义: 察举制度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提供了大批人才,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 儒家思想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局限性:容易任人唯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
    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创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②方式:A.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B.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③评价:(1)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2)后来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完善
    6.隋唐至清朝科举制度
    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度大,但考中进士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6.隋朝至清朝科举制度
    大雁塔题名: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从起股到束股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四副对子平仄对仗。八股文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着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二、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
    ◎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木牍 1993年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6号墓出土
    2.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战乱使考核多流于形式
    3.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
    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⑵唐朝以品德、才能标准考核,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4.宋朝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⑴明朝①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任职满:3年初考,6年再考,9年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a.外地官员每3年一次的朝觐考察,京官每6年一次的京察; b.重在查处贪、酷、不作为
    ⑵清朝考课制度:每3年一次:京察考察京官、大计考察外省文官
    1.秦汉: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⑵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位卑权重,代皇帝巡行郡国,依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行为。
    刺史级别不高,官秩(级别) 不过六百石,约等于中下等县令。但他位卑权重,可代表中央,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强势力,甚至诸侯王。——樊树志《国史概要》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曾任杭州通判的 苏东坡
    北宋划分路为监察区示意图
    元代监察制度以三台为主干,以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为网结,颇为严密。独创了行台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清:沿袭明代,仍设督察院,以都御史为主事官。雍正年间,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实现监察权的统一。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5、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
    一、垂直管理,以轻制重;二、选拔严格,素养要求高;三、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积极: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文内容课件ppt,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公务员”选拔,古代“公务员”的选拔,选官制度演进,选贤与能,乡举里选,相互牵制,怀牒自列,制度更迭的自身缘由,固定的格式,八股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优秀ppt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课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八股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