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后练习题
展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级——基础达标练
1.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二年律令》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
A.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
B.保证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D.目的是厉行法治凸显皇权至上
解析:选A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意味着举荐官员带有连带责任,通过这一规定可以推断出,官员在举荐官员的时候会更加慎重,即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的责任意识,故选A项。
2.汉武帝时期,以明文规定: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的“贤良”“孝廉”,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又规定依人口的数量、按比例进行人才选举,取消了选举人才时财产的限制。这些做法( )
A.使官僚贵族垄断了人才选拔
B.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善
D.削弱了各阶层对财产的追求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取消了选举人才时财产的限制”可知这降低了人才选拔的门槛,能够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从而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B项;这些做法不利于官僚贵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到隋唐时期才出现,排除C项;D项与题意无关,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曹操主政期间,多次发布求贤令,认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他反复阐明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这说明当时( )
A.察举制度已被彻底破坏 B.传统观念制约人才选拔
C.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法已日益僵化
解析:选B 根据材料中“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任人唯才,不拘名声品行”可知,曹操认为人才选拔如果将道德品行视为首要标准,则难以选拔到优秀人才,这说明传统观念制约了人才选拔,故选B项;A错在“彻底”,排除;材料中未涉及世家大族,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创立的,排除D项。
4.南宋学者郑樵曾说:“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宋代( )
A.家族门第观念的淡化 B.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C.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 D.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及以前,选官重视门第,而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说明门第观念淡化,门阀对选官的影响力下降,故选A项;B项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门第对选官的影响力下降,说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强,排除C项;国家对社会控制加强是门阀势力削弱的结果,排除D项。
5.唐代沿袭隋制在中央设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置御史大夫为台长;御史中丞为副职。御史台下属有台院、殿院、察院。御史大夫、中丞及三院监察官各有其执掌,职责分明。这一制度( )
A.强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制衡
B.有利于监察职责的明朗化
C.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D.淡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B 材料阐述了唐代监察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有利于监察职责的明确,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
6.“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选A 材料中“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宋代考试实行糊名法,考试程序更加严谨,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故选A项;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B、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7.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人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 )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 B.重视优化官僚队伍
C.强调官员的差异化 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
解析:选B 由材料中“达到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明代统治者对官僚队伍进行整顿,这说明统治者重视优化官僚队伍,故选B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表
时间 | 960~997年 | 998~1020年 | 1021~1063年 | 1064~1085年 | 1086~1100年 | 1101~1127年 |
北方占比 | 38.42 | 18.63 | 12.49 | 6.61 | 5.17 | 2.86 |
南方占比 | 61.58 | 81.37 | 87.51 | 93.39 | 94.83 | 97.14 |
——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
材料二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明政府于京师举行科考会试,试后取录了宋综等52 人,均为南方士人,而北方士人则无一人取中。放榜之后,舆论大哗,招致北方士人举子强烈不满。之后,明太祖“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复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皆北士也”。这一事件“时谓之‘南北榜’又曰‘春夏榜’云”。宣德二年(1427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既而以百乘除,各退五,为中数。”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中“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
——摘编自王凯旋《明代分卷制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科举进士时空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表中南北方籍进士占比可以看出,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该地区教育较为发达;从社会局势看,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第(2)问,根据材料中“春夏榜”事件可以看出,南北分卷有助于缓解南北方举子间的矛盾;从统治角度看,分卷制度能够扩大统治基础,缓和举子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稳定;分卷制度照顾了北方举子,保证了北方举子的进士名额;从官僚队伍构成看,分卷制度利于官僚队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从考试的公平性角度看,分卷制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答案:(1)特点:北方籍进士数量持续下降,南方籍进士处于垄断上升态势。成因:南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南方地区教育较为发达;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2)影响:缓解了南北方举子间的矛盾;有利于统治稳定;保证了北方举子的进士名额;利于官僚队伍中南北方力量均衡;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B级——等级高分练
1.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将功与能作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依据。这一变化说明( )
A.官吏选拔日益制度化
B.统治者日益重视加强专制集权
C.官吏选拔标准日益严格
D.统治者日益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解析:选D 战国商鞅变法后至汉初选官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以“功与能”为选官标准,而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官标准,即选官标准深受时代局势的影响,战国、秦、汉初处在战乱之中,因此强调“功与能”,而汉武帝时处在承平时期,注重选官标准对百姓的教化,以期达到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目的,故选D项。
2.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由此可见( )
A.九品中正制全面严格举荐人才
B.曹魏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九品中正制导致世族势力扩张
D.九品中正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解析:选D 九品中正制衡量官吏的唯一标准是儒学的仁义忠孝,由此促成“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兴盛,这有利于儒学的发展,故选D项;九品中正制中选拔官员的权力在中正手中,标准相对主观,并不严格,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并未涉及世家大族势力的扩张,排除C项。
3.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这说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重要原则是( )
A.唯才是举,唯才是用 B.任人唯贤,唯德取人
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D.听命君主,隆礼重法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德者,才之帅也”“以德行为本”“必先心术”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注重德行,讲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故选C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 “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
材料二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
监察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可归纳出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归纳出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根据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可归纳出重视文档资料;根据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可归纳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据材料一中“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可归纳出监察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出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二中“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可归纳出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第二小问,可从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
(2)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当堂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汉宣帝诏云,有人抨击西晋社会风气时说,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综合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