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分子和原子 同步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分子和原子 同步测试,共8页。
2019-2019学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3.1 分子和原子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是可分的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在不断运动
2.墙内开花,墙外可以嗅到花香的原因是( )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是可分的 D. 分子之间有间隔
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 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B. 水结冰体积变大﹣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D. 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4.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因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分子在不断运动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质量很小
5.下列古诗蕴藏着分子运动的是( )
A.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6.要学会从化学的枧角认识世界.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
实 例
解释
A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
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充有氢气的气球受热爆炸
受热的情况下,氢分子自身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对气球的压强增强
C
石墨导电,佥刚石不导电
石墨固体内部含电子,金刚石固体内部不含电子
D
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A. A B. B C. C D. D
7.如下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
A. 2H2+O2 2H2O B. 2SO2+O2 2SO3
C. H2+Cl2 2HCl D. 2CO+O2 2CO2
8.尿素[CO(NH2)2]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工业上生产尿素的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D三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B. 反应中A,B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7∶22
C.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9.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再分
C. 分子的运动速率比原子快 D. 同种原子只能构成一种分子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 分子不断运动,原子不能运动 D.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二、填空题
11.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丙、丁两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
请回答:
(1)丁物质的分子是由 ________ 构成的。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反应中,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属于复分解反应
B.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D.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4)反应中,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________。
12. 右图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请完成下列各题
(1)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有________ (填序号),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 (填序号)。
(2)车轮的钢圈会生锈主要是因为________ ,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原理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利用铁生锈的原理在食品工业上还有应用。“纳米α—Fe粉”,可以用于食品保鲜,称之为“双吸剂”,它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若用化学方法检验使用一段时间后的“双吸剂”是否完全失效,写出鉴别过程________ 。
(4)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后,轮胎内空气分子间的距离________ (填“大于”、“ 小于”、或 “等于”)空气中分子之间的距离。
13.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________获得________,运动________,挣脱________离开________,变成________逃逸到空气中.这叫水的________.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________在锅盖上________的结果.
14.用大于、小于、等于、无法确定填空:
(1)沸点:液氮 ________液氧;
(2)微粒直径大小:分子 ________原子;
(3)空气中体积分数:氮气 ________氧气;
(4)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甲醛(CH2O) ________醋酸(C2H4O2);
(5)核外电子数:硫原子 ________硫离子;
(6)2克氢气在8克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的水的质量 ________ 10克;
(7)通常情况下,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总体积 ________200毫升.
15.如图所示,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装入半杯水,向其中加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仔细观察.过一会儿你会观察到________ ,由该实验现象,可推出的结论有________ ,________ .
三、综合题
16.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运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市场上有:高钙奶粉、补锌口服液等,人体缺钙可能会引起________.
(2)家用净水器中含有大量活性炭,其作用是________.
(3)在厨房炒菜时,在客厅都能闻到菜香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4)我们通常把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________.
(5)制作下列用品所列出的材料中都是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雨伞:尼龙绸伞布、不锈钢伞骨 B. 牙刷:尼龙刷毛、塑料刷柄
C. 夹钳:钢钳嘴、橡胶钳柄 D. 导线:铜丝芯、塑料皮.
17.请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湿衣服能晾干,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解答】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
故答案为:D.
【分析】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花香分子通过运动而挥发,散发气味.
2.【答案】B
【解析】【解答】解:墙内开花,墙外可以嗅到花香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微粒不断运动到人的鼻孔,刺激嗅觉细胞,使人闻到香味 故选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解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3.【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分子间有间隔,受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所以氧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A正确;
B、分子间有间隔,水结冰时分子的间隔变大,所以体积变大,分子大小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
C、通电分解水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C正确;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快,所以,湿衣服在太阳下干得快,D正确.
故选B.
【分析】首先分析题中给出的问题,回顾分子的性质,从分子的性质中找出符合问题的解释,本题中涉及到的分子的性质有: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有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有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非吸烟者往往因吸烟者吸烟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而危害健康.
故选:B.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5.【答案】A
【解析】【解答】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是因为梅花的浓郁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梅花花香.
故选A.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都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暗香来是人们闻到了花香,可以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分析考虑.本题考查学生应用微粒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要熟练掌握粒子的基本性质,能用粒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宏观现象.
6.【答案】C
【解析】【解答】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B、充有氢气的气球受热爆炸,是因为受热的情况下,氢分子自身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对气球的压强增强,故选项解释正确.
C、石墨导电,佥刚石不导电,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产生白烟,是因为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7.【答案】D
【解析】【解答】A、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与微观图所表示的反应不一致,A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反应生成一个化合物,与微观图所示的反应的各物质的类别不相符,B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两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与微观图所表示的反应不一致,C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发生的化合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且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与微观图所表示的反应一致,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由图可知,反应为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反应中三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8.【答案】B
【解析】【解答】由图示中相关的物质的结构判断可知A为氨气(NH3)、B为二氧化碳(CO2)、C为尿素[CO(NH2)2]、D为水(H2O),其相关的方程式为:2NH3+CO2 CO(NH2)2+H2O。
A、氨气和尿素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A、B物质的质量比为[2×(14+1×3)]:(12+16×2)=17:22,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两种化合物没有相互交换成分,不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D、由图示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微观的变化过程,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氧化物的概念和复分解反应的概念解答
9.【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可再分,该选项说法正确;
C、如果不知道具体的条件,无法比较分子和原子的运动速率快慢,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同种原子不一定只构成一种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分析】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它们很小,之间有间隔,总是不断运动的.
10.【答案】B
【解析】【解答】解: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A错;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故B正确;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故C错;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没有在化学变化中的条件限制,原子是能再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D错.
故选B.
【分析】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特点考虑;B、根据原子的构成考虑;C、根据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考虑;D、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考虑.
二、填空题
11.【答案】氢原子;CH4+H2OCO+3H2;A、D;14:3
【解析】【解答】
由变化过程的微粒结构以及变化过程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H4+H2OCO+3H2。
(1)依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解答。丁物质的分子是氢气分子,氢气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的;
(2)依据分子的结构判断分子的化学式进而书写有关的方程式。由分析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CH4+H2OCO+3H2;
(3)依据该反应的前后以及微粒的情况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解答。A、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均是两种化合物,而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所以该反应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B、该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均是碳、氢、氧三种原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C、该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均是8个,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没有改变;D、反应前分子的个数是2,反应后分子的个数是4个,故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
(4)依据化学方程式中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的比解答即可。由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反应中,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2+16):(3×2)=14:3;
【分析】考查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12.【答案】C;ABDE;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及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Fe2O3+3H2SO4= Fe 2(SO4) 3 + 3H2O;加稀盐酸,无气泡生成则完全失效;小于
【解析】【解答】(1)金属材料包括金属与合金,故链条C属于金属材料;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故车把套A、座包B、轮胎D、反光器E等物质属于合成材料。
(2)生锈是由于钢铁与空气中的水及氧气共同作用导致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3)由于铁粉完全氧化后全部生成氧化铁,故与酸反应时不再生成氢气,故可滴加稀盐酸,若无气泡生成,则说明完全失效。
(4)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后,轮胎内单位体积中的气体变多了,而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单位体积中气体分子的个数变多而减小,故分子间隔一定变小。
【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材料的分类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答案】水分子;能量;加快;其它水分子;水表面;水蒸气;汽化;水蒸气;液化
【解析】【解答】解:雨后路边的水渍一会就消失了,是由于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挣脱其它水分子的束缚,离开水表面,变成水蒸气逃逸到空气中,这就是水的汽化;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水分子;能量;加快;其它水分子;水表面;水蒸气;汽化;水蒸气;液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
14.【答案】小于;无法确定;大于;等于;小于;小于;小于
【解析】【解答】(1)液氮的沸点是﹣196℃,液氧的沸点是﹣183℃,液氮的沸点低于液氧的沸点,故填:小于;
(2)分子、原子的种类都很多,无法比较直径大小;故填:无法确定;
(3)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故填:大于;
(4)在甲醛、醋酸组成中碳、氢、氧个元素原子的个数比都是1:2:1,所以,甲醛、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故填:等于;
(5)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转化为硫离子,所以,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少;故填:小于;
(6)由于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反应的质量是1:8:9.所以,2g氢气在8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10g.故填:小于;
(7)酒精分子与酒精分子之间和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都有间隔,当酒精与水相互混合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可以互相运动到对方的分子间隔当中去,因此通常状况下的液体体积:100mL酒精与100mL水混合的体积小于200mL.故填:小于.
【分析】(1)根据液氧和液氮的沸点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微粒直径来分析;
(3)根据空气的成分来分析;
(4)根据组成比较甲醛、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5)比较硫原子、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6)根据氢气和氧气反应的质量比分析判断;
(7)根据分子间有间隔分析比较.
15.【答案】糖溶解了;分子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解析】【解答】糖和水都是由相应的分子构成,把糖放入水中,糖分子会不断运动,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所以糖块会逐渐消失,而液面也会略有下降.
故答案为:糖溶解了,分子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
【分析】从分子的基本性质角度回答,分子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糖是由糖分子构成的,放在水中后,糖分子会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从而逐渐消失,液面略微下降.
三、综合题
16.【答案】(1)佝偻病或骨质疏松
(2)吸附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硬水
(5)B
【解析】【解答】解:(1)儿童、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病,故填:佝偻病或骨质疏松;(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杂质,故填:吸附;(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会闻到菜香味,故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4)我们通常把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故填:硬水;(5)A、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B、尼龙、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正确.
C、钢钳嘴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D、铜丝属于金属材料,故错误.
故选B.
【分析】(1)从人体缺钙会引起疾病去分析解答;(2)由于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异味和色素去分析解答;(3)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菜香分子运动到客厅,所以能闻到菜香味去分析解答;(4)我们通常把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去分析解答;(5)钢、铜、不锈钢锅属于金属材料;塑料、橡胶、尼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17.【答案】(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析】【解答】解:(1)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2)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当它们混合时两种分子相互穿插渗透,导致总体积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故答为:(1)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2)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