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精品课时练习
展开
第11课 岳阳楼记
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节选)
◇冯恩启
长江之南,潇湘之北,巴丘山下,八百里洞庭湖泊,烟波浩渺,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闻名天下的岳阳楼就高高耸立在这岳阳市西门城头,八百里洞庭湖畔,与江西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从外面看,雄伟壮观,雕梁画栋,金光四射。登楼远眺,可一览洞庭湖的风光美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名扬四海,洞庭湖享誉九州,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纷纷前来登楼观景,壮怀抒情。凡是来的人都会赞叹:“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
千百年来,岳阳楼游人不断。或观景,或览胜,或抒怀,或寄情。在这里留下了很多诗词文章。来这里的人,不管是凡夫俗子,还是文人骚客,他们都要登上岳阳楼,一边把酒临风畅想人生,一边倚栏遥看洞庭的山水风光。总想在短暂的人生里,找到一种能使心灵得以安栖的温暖家园。在这里,他们的梦做成了,他们的情留下了,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于是,他们的喜怒忧乐、爱恨悲欢化成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首首感人的诗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随着洞庭湖飘散的云烟传向四面八方。
在这清风明月之夜,放下心中的千种尘念,万般俗想。“著我扁舟一叶”泛舟在这“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洞庭湖上,来感受大自然的奇特与难得一见的月夜湖光景色。你看:一轮明月的清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一片银光,银河的影象在碧波中柔软的荡漾。水天一色,那么的澄澈,那么的幽静,那么的空灵。把酒临风,思古今之贤圣:泛舟独飘,揽天地之灵气。人生在世,生也忧,死也忧。叹只叹,人生不能与天地共长久;忧只忧,宦海进退不能随人心愿。在这湖平月静的秋夜里,又有谁能看到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豪迈气势?在那些泛黄的诗文碎纸间,又有几人能读懂自古仁人先贤的志向与品行?
遥想东吴鲁肃当年,筑台巴丘山上,挥舞着战旗,操练着洞庭湖上的水军。他遥望着波涛凶涌的洞庭湖和秀美壮丽的山河,心怀着家国天下,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气势如巴蜀山脉,巍峨壮观,激情似洞庭波涛,凶涌澎湃。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见证了那个时代,一代英雄豪杰们的勃勃雄心壮志。在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画面里,真不知蕴含着多少动人的传说啊!浩浩长风英气在,滚滚湖水憾岳城。凭栏把酒邀谁饮?碧水倒影一空楼。美文也罢,美诗也好。读罢只能给人的心中凭添些愁绪,令人思之,令人叹之,令人念之,令人恋之。
人生就像这洞庭湖景,有时美得清澈透明,一碧万里,水天一色,令人惬意舒畅;有时如朝晖染云红,浓得鲜艳,重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有时似阴雨绵绵,凄风苦雨打心头,令人愁肠白结,悲痛不已;有时如湖上云雾,迷迷蒙蒙,空灵浩荡,不知身在何方,心欲何往?令人身感欲退不能,欲进无路。
千百年来,波涛凶涌的洞庭湖水,见证了岳阳楼的盛衰兴亡。有形的是雄伟壮观的岳阳楼和寬广的洞庭湖,还有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诗词文章与绘画雕刻作品。而无形的是那些一代又一代的贤圣、志士、仁人们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高贵品质,以及在这里为这个民族所塑造的奋斗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一、读背默写
1.同桌互背《岳阳楼记》。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谪守(zhé) 淫雨(yín) 朝晖夕阴(huī)
B.皓月(hào) 霏霏(fēi) 岸芷汀兰(zhǐ)
C.骚人(sāo) 潜行(qiǎn) 薄暮冥冥(mínɡ)
D.怒号(háo) 舟楫(jí) 心旷神怡(yí)
【答案】C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重修/岳阳楼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先/天下之/忧而忧
D.若夫/淫雨/霏霏
【答案】C【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4.名句默写。
(1)本文从空间角度表现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 , , , ”。
(2)本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 , ”。
(3)文中与“进”“退”二字相照应的句子是“ , ”。
(4)“ , ”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忧乐的宽广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5)成长路上,无论是欢笑还是痛苦,我们都要以“ , ”的旷达胸襟泰然处之。
(6)《岳阳楼记》中提到的“古仁人之心”,既包括为人处世的旷达胸襟,也含有高尚的政治抱负。以下诗中各提出了怎样的“仁人之心”?请把有关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________________, 。
龚自珍《已亥杂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2)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5)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仍护花。
二、知识积累
5.填空。
(1)《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是范仲淹受滕子京嘱托为纪念____________而写。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_____________》。
(2)古代的记是一种______体裁,可以写景、叙事、状物。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运用的表达方式虽不同,但目的多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政治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_____”是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指__________。“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年号,“迁客骚人”中的“_________”泛指文人。
【答案】(1)《范文正公集》 重修岳阳楼 《渔家傲·秋思》(2)散文(3)谪 朝廷 骚人
6.基础验收。(重点词、通假字、多义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和翻译)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好景色) 滕子京谪朝晖夕阴 (日光)
B.谪守巴陵郡 (任太守) 百废具兴 (兴办)
C.南极潇湘 (尽) 薄暮冥冥 (跟“厚”相对)
D.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B.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若春和景明
B.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4)下列加点词不含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气象万千 B.予观夫巴陵胜状 C.沙鸥翔集 D.忧谗畏讥
(5)下列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百废具兴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锦鳞游泳
(6)下面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吾谁与归?
(7)下列句子的译文和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纪念被贬官的滕子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政绩。
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心神愉悦,受宠和受辱一并忘记,端着酒杯,迎着风,内心充满了喜悦。
理解:这句话集中展示了天气晴好之时登楼者超然洒脱和挥洒自如的喜悦心境,与上一段观景者的“览物之情”构成鲜明对比,一悲一喜之间人生境界尽出。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尝试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理解:这句话表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与平常人不同,引出下文对古仁人思想境界的论述。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和谁同道呢?
理解:范仲淹在展现了“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之后,又赞扬了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表达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答案】(1)C【解析】C项的“极”应该是到达之意。“薄”意为“迫近”。
(2)D
(3)D【解析】A.和:形容词,和乐/形容词,和暖;B.以:连词,来/介词,因为;C.或:副词,有时/副词,或许,也许,表示委婉语气;D.于:都是介词,在;故选D。
(4)D
(5)D
(6)A【解析】A判断句,其余为倒装句(B状语后置;C定语后置;D宾语前置、反问句)。
(7)B
7.下列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互文修辞手法,即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感伤之情。
【答案】D
【解析】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虚写之景而非实写,故选D。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①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
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②亲征。及驾陷土木,众莫知所为。郕王③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注】①年富:与下文的“王振”“徐珵”都为人名。②帝:明英宗朱祁镇。③郕(chéng)王:朱祁钰,后即位为明代宗。
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至若春和景明(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3)授田给牛种( )
(4)王是其言( )
【答案】(1)日光 (2)如果没有 (3)授给,付与 (4)认为正确,肯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不以物喜
B.使里老司察之/何陋之有
C.一动则大事去矣/学而不思则罔
D.守议乃定/乃不知有汉
【答案】C
1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言南迁者,可斩也。
【答案】(1)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主张南迁的人,应当斩首。
11.假如范仲淹和于谦同朝为官,二人会成为朋友吗?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
示例:会成为朋友。范仲淹具有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于谦在面对流民时请求调发粮食,让官吏安定收聚民众,并授给民众土地、耕牛和种子,一心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敢于担当,反对迁都,以国家为重。二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抱负,因此他们能成为朋友。
【参考译文】
【乙】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
正统十四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旦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精品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精品一课一练,共11页。
语文创造宣言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语文创造宣言优秀练习,共1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精品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猫精品练习,文件包含第22课《寓言四则》教师版docx、第22课《寓言四则》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