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全)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共41页。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1课时 分物游戏
课题
分物游戏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物游戏》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操作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策略
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辅助法、开放式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平均分
教学难点
体验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能给大家讲一讲图中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一幅图。
学生讲故事:有两只小猴子,它们要分4个桃子。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就开始你一个我一个地分起来,到最后每只小猴子分到了2个桃子。
师:是啊。它们是一个一个地分的,最后分到的一样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卡通故事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做分物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分萝卜。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兔分萝卜,要求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哟!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根1根地分的,分了4次才分完。结果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觉得这么多的萝卜1根1根地分,太麻烦了。我是2根2根地分的,分了2次就分完了。结果也是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只分了1次就分完了,因为我想到了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也就是说3个4是12,那么3只小兔子每只分4根萝卜,就正好分完了。
……
如果出现了第三种分法,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像这样正好分完,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2.分骨头。
师:现在有15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根据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应该是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
师:究竟对不对呢?不用摆小棒,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分法,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分法。
组织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我用3个圆圈分别代表3只狗,然后1根1根地分骨头,每分到1根骨头就在那只狗的下面画个小竖表示分到1根骨头,到最后每只狗的下面都有5根骨头。
·我用3个五角星分别代表3只狗,第一次分2根,就在每只狗的下面画两小竖,然后1根1根地分,每分到1根就在下面加1个小竖,到最后每只狗都分到了5根骨头。
·我是先画了15个小竖,表示15根骨头,然后用3个圆圈表示3只狗,接着把骨头每3根圈在一起,表示每只狗都从圈里分到1根骨头,这样就画了5个圈,表示每只狗都可以分到5根骨头。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达标检测
基础练习 1.插花 2.分铅笔
流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
流程二:说明插花、分铅笔的方法和要求。(摆一摆、圈一圈、连一连) 流程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流程四:展示交流
二、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平均分呢?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最出色?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和学生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就像付老师所说的我的课堂有“明显地教的痕迹”,“严谨有余,活泼不足”。比如说小组分骨头时,我可以用“排排坐,分果果”这样的情景,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这节课我虽然创设分物的情境,但是还是不够完整,最后的练习也应该设置到情境中。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创设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插画”问题设计成小动物们感谢学生的帮助,送个学生的花,让学生来插一插。“分铅笔”设计成小动物们玩的时候把铅笔弄乱了,让我们来帮助整理一下。这样用问题串,串起来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数学的趣味性,才更适合二年级的学生。
上这节课时我也在思考,究竟要想学生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呢?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可以渗透在情景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感恩”。笨笨准备好吃的给好朋友一起分享“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小动物们感谢同学们的帮助给小朋友们“送花”等等。我们数学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2课时 分苹果
课题
分苹果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即教科书第60—61页。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两个“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每份同样多。1、分苹果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2-5的乘法口诀以及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2、本课在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3、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是今后突破学习除法难点的关键,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学情分析
虽然“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还通过上节课的“分物游戏”,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义,在知识上做好了一定的积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故事情境法:通过猜谜语、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分苹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发现:通过学具的使用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即满足了学生的动手需求,又让学生在自由的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
3、多媒体辅助法:课件、动画丰富的视觉感知贯穿整个课堂,既抓住了学生的视线,激发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又让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适时放松。
4、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依赖学生去发现,老师的精心讲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并能快速掌握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生1:我是1个1个地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2:我是2个2个地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苹果。
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每袋装4个。
师: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老师要求大家每4个装一袋,那么需要几个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生:每4个装一袋,我就数出4个放成一堆,再数出4个放成一堆……这样一共就分成了3堆,说明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很好,就是需要3个袋子。
3.比较。
师: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每份都是4个苹果。
……
师:是啊,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尽管分的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三、达标检测
练习
1、
2、
3、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五、教学板书
板书:分 苹 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3课时 分糖果
课题
分糖果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这一课也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和本单元第一课时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也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对较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
教学难点
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50块糖,要平均分给4个人。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可以有效地避免探究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
生1:可以1块1块地分。
生2:这么多,1块1块地分比较麻烦,可以2块2块地分。
生3:我觉得还是5块5块地分比较好。
师:老师觉得不管怎么分,因为数目比较大,都容易出错。
2.分一分。
师:看,老师想了一个办法。
课件出示:空白的记录表格。
结合表格向学生介绍表格内容,或由学生看表格说出自己看懂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适时讲解。
师:我们可以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现在就请每组同学分工合作,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记录的表格,重点说说从表格中看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是分了两次1块的,看糖果还比较多,就2块2块地分,分了5次,这时候剩下2块就不能再分了。
·我们组第一次分5块,第二次分5块,第三次分2块,这时还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
只要学生分的合理,记录正确就给予肯定。
师:你觉得这样做记录怎么样?
生1:太好了,这样记录不容易出错。
生2:这样做记录很清楚。
生3:这样就能很明白地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记录操作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四、课堂小结
对物品进行平均分时,如果物品的数量很多,可以每次多分些,分几次完成,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算出结果。如果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剩余,那么剩余的个数要少于分的份数。
五、教学板书
分糖果
表格记录
生1
生2
生3
生4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还剩 块
六、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要求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分法多样化。但是,单纯的分一分学生已经分得太多了,觉得很没意思。因此,本节课创设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日Party”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参加到为“生日Party”分食品这一活动,唤起学生“主角”意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4课时 分香蕉
课题
分香蕉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小猴子带着12根香蕉请大家帮忙来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第一幅图。
师: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帮助小猴子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具小棒代替香蕉,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分一分,再把自己分的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为认识除法算式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认识除法。
师:谁想把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学生有其他的说法只要合理就可以。
师:刚才我们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算式就是12÷2=6(根)。
我们还可以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或者还可以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我们拿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为例,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算式就是12÷2=6(根)。
师:(对照着板书,指着算式)这里的12叫做被除数表示要分的12根香蕉;“÷”是除号,表示平均分;2叫做除数,表示要分成2份;6叫做商,表示分的结果是每份有6根。读作12除以2等于6。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品按每份几个平均分,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被分的总数÷平均分成的份数(或每份的数量)=每份的数量(或要分的份数)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说一说除号以及各数表示的含义。
学生写算式。
师:好,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
学生交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巩固训练。
师:同学们帮助小猴子分了香蕉,并且知道了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那我们就一起来把教材第60页和第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吧!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能把这些都写对、讲好,教师要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会,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品按每份几个平均分,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再写要分的份数(或每份的数量),最后写每份的数量(或要分的份数)。即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们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们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5课时 小熊开店
课题
小熊开店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意在培养学生建立、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 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听说小熊开了一个玩具店,我们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
学生说说有什么玩具,每种玩具的价钱等。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皮球一共多少元?9+3=12(元)
生2:一个布娃娃比一个皮球贵多少元?9-3=6(元)
生3:买4个皮球要花多少元?3×4=12(元)
……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 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小熊玩具店里都有什么,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解答了出来。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谁知道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20÷5=( ),看20元里面有几个5元。
师:对!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1:1个5元是5元,2个5元是10元,3个5元是15元,4个5元就是20元。
生2:每辆玩具汽车5元,4辆玩具汽车是20(4×5)元,所以20÷5=4(辆)。
生3:可以用口诀计算:20÷5=?就想5和几相乘等于20,四五二十,所以20÷5=4(辆)。
生4:还可以从20元里面依次减去5元,直到得出0为止,减了几个5元,就是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
……
只要学生的解释合理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性的鼓励。
2. 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师:同学们解决了买玩具汽车的问题,并知道了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又快又准确。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式并用口诀计算来解决问题,好吗?听好了,“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想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怎样想的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列式为36÷9,想9和几相乘等于36,四九三十六,所以36÷9=4(个)。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20÷5=?时,想几五二十;计算36÷9时,想几九三十六。你们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规律了吗?
生:除以几就想几的口诀。
师:是啊,今后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根据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用口诀求商计算简便,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请尝试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我有40元,可以买几个风筝?40÷8=5(个)
·我有21元,可以买几个皮球?21÷3=7(个)
……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解答正确,知道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从中提出乘法问题或除法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2.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正因如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6课时 快乐的动物(1)
课题
快乐的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快乐的动物》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图,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念性定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表征,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快乐地生活着。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并分别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小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为下面探究倍数关系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体会“倍”的意义。
指导学生按步骤画图:
(1)画3个小圆圈代表3只小猴子。
(2)画6个小圆圈代表6只小鸭子。
(3)把小鸭子3只一组、3只一组地圈在一起,这样6只小鸭子就被等分成2组,每组小鸭子的只数与小猴子的只数一样多。
师:这个图就表示“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因为6里面有2个3,也就是说小鸭子的只数包含了2个小猴子的只数,这样的关系我们就说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即6是3的2倍。可以用算式表示为6÷3=2。
2.巩固训练。
(1)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就像刚才一样,先画图表示,再列式计算解答下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想法。
生1:有8只小鸡,2只小松鼠,通过画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把8只小鸡每2个圈在一起,可以圈出4组,说明8里面有4个2,也就是8÷2=4,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生2:我画了6个小圆圈表示小鸭,2个小圆圈表示小松鼠,然后把小鸭2只一组、2只一组地圈起来,这样小鸭就被等分成3组,也就是6里面有3个2,所以6÷2=3,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
生3:我也是画图看出来的,3只小猴子就是1只小孔雀的3倍,因为3里面有3个1,列式是3÷1=3。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今后要继续努力,相信你能学得更好。
(2)师:仔细看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一幅图。
生1:我知道了小兔买了1支笔,花了2元。
生2:我知道小牛买了3支笔,花了6元。
生3:我知道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说:
·小牛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就是算6是2的几倍,因为6里面有3个2,所以6÷2=3。
·小狐狸花了多少元?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就是求2的4倍是多少,也就是求4个2元是多少,所以2×4=8(元)。
……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并且解答正确,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没有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引导学生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之后紧接着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可。】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1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有几个就是几倍。
列式为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五、教学板书
快乐的动物
六、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7课时 快乐的动物(2)
课题
快乐的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第二课时。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试一试具体情境图,进一步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三只小动物到袋鼠的文具店买文具引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节课在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联系上节课的基础,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主题情景,进一步体会钱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时通过找同学来讲台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算式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试一试环节,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钱币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快乐的动物,认识了可爱的小动物们,还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小动物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情境图。
师: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并分别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二、探究新知
1.体会“倍”的意义。
今天,袋鼠阿姨的文具店开张了,小兔子,小牛和狐狸来到袋鼠阿姨的文具店买自己需要的文具。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他们买了什么,多少钱,请同学跟老师一起完成表格。
根据图中条件,老师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谁来说一说?
生:小兔花了2元,小牛花了6元,可以想几个2相加的6?因为三个2相加得6,所以是3倍。这道题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
师:老师表扬你,说的棒极了。谁来说一说第二张表格怎么填?狐狸花了多少钱?
生:狐狸说他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了2元,就是求4个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是8倍。
师:你说的也非常好,同学们记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巩固训练。
(1)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就像刚才一样,转到脑筋,解答下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题3。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想法。
生1:小鹿有4只,斑马是它们的5倍,就是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5=20只。
(2) 师:说得都很棒!今后要继续努力,相信你能学得更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来画一画。课件出示练习题
老师巡视指导,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之后紧接着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可。】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2页“练一练”:
1.
2、
四、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五、教学板书
快乐的动物
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六、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试一试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8课时 花园
课题
花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对于除法有一小部分人不会熟练运用,通过前几节的分物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花园里美丽的花儿开了,蜜蜂、蝴蝶都飞来了,花园里热闹起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知道有4只蝴蝶,还有12只蜻蜓。
生2:我知道有 9只小鸟。
生3:我知道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师:同学们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值得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花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就进行下面的环节。
师: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汇报。
生1:我画了4个三角形表示蝴蝶的只数,又画了12个圆圈表示蜻蜓的只数,然后把蜻蜓4只一组、4只一组地圈起来,就很容易看出,12里面有3个4,所以12÷4=3。
生2:我画了别的不同图形分别表示这两种小动物的只数,结果也是12÷4=3。
师:对,我们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两种量,但结果都可以看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计算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师: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多少只蜜蜂?
师:谁愿意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生1: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也就是说蜜蜂的只数有3个小鸟的只数那么多,可以写成9+9+9=27(只),也可以用乘法计算9×3=27(只)。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表示,因为小鸟有9只,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就是3个9,所以就可以写成9×3=27(只)。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最下面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画法,举例说明;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关系。】
同学们,什么是2倍?我们举例画一画。如果有四个三角,那么它的2倍就是8,我们用圆来表示,就需要画8个圆。
2倍可以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是两类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4页“练一练”:
1.
2、
3、
4、
四、课堂小结
求几个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另一个数的几倍或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板书
花 园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例如: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小主人;教师提出要求,指导活动,进行总结,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发掘学生潜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改善,争取做得更好!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练习五
课题
练习五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及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有了很大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进一步将除法算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建立初步的除法与生活,除法与平均分,除法与乘法联系的认知体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得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
·我知道了说“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
·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们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看图列算式,说意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5题。
学生看懂图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式的意义。
生1:6×4=24和4×6=24都表示每串有4个红果,6串一共有24个红果。
生2:24÷6=4表示一共有24个红果,平均穿成6串,每串有4个。
生3:24÷4=6表示一共有24个红果,每4个穿成一串,可以穿成6串。
只要学生回答得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看算式,编故事。
师:你们会讲故事吗?谁愿意把图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6题。
生:机灵狗的鱼缸里面有12条漂亮的小金鱼,但是机灵狗不小心把鱼缸打破了,金鱼掉在了地上。淘气和笑笑跑过来,把这些小金鱼平均放在两个鱼缸里,每人高高兴兴地端着一个鱼缸走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讲故事或补充,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有12条小金鱼,平均放在2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有多少条小金鱼?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吧。
学生解决问题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重点说清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达标检测
1、
2、
3、
4、
5、
6、
四、课堂小结
1.平均分的结果就是分得的每一份都相等。
2.求每份是多少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
3.求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或者画示意图。
4.掌握除法的意义,在列除法算式时,要先弄清求的是什么,再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列式计算。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在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出答案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超越借助实物操作的水平,尝试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练习六
课题
练习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及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接触过分物体的情境,知道将物体分成几份的方法。
教学策略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通过练习,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
2.学习内容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3. “倍”不作为数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5-7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和倍的含义。
3.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学了根据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1、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2、一般情况下,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3、求倍数关系的时候,记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有几个就是几倍。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例如:鸭子有6只,鸡的只数是鸭子的3倍,鸡有多少只?
6×3=18(只)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课件出示: 蜜蜂有4只,蜻蜓12只,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5倍,蝴蝶有多少只?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想法。
生1: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4×5=20。计算的时候我是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算出来的。
师:说得很有条理,而且还归纳出了某一类题目的解答思路,真棒!我们应该像这样,随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地积累才能不断进步。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下面我们进入巩固练习哦!
三、达标检测
1、
2、
7、
四、课堂小结
1、计算除法的时候,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五、教学板书
练 习 六
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教学反思
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个点,根据这个点衍生不同的问题,相对而言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为了更好地达到复习课的目的,我们还应该设计针对性的题目,从而达到串联的目的。一般而言,复习课中的练习题要呈现以下几个大块:基础练习、针对性练习、提高练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差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1课时 分物游戏
课题
分物游戏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物游戏》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操作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策略
故事情境法、激励法、多媒体辅助法、开放式教学法,充分让学生在问题情景的教学过程中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58-59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初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验平均分
教学难点
体验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能给大家讲一讲图中关于小猴子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58页第一幅图。
学生讲故事:有两只小猴子,它们要分4个桃子。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就开始你一个我一个地分起来,到最后每只小猴子分到了2个桃子。
师:是啊。它们是一个一个地分的,最后分到的一样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分物的游戏,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卡通故事引入新课,告诉学生做分物游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分萝卜。
师:现在请同学们帮小兔分萝卜,要求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哟!
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分,分的结果怎样。
学生可能会说:
·我是1根1根地分的,分了4次才分完。结果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觉得这么多的萝卜1根1根地分,太麻烦了。我是2根2根地分的,分了2次就分完了。结果也是每只小兔分到4根萝卜。
·我只分了1次就分完了,因为我想到了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也就是说3个4是12,那么3只小兔子每只分4根萝卜,就正好分完了。
……
如果出现了第三种分法,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这种分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像这样正好分完,每份分得一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2.分骨头。
师:现在有15根骨头要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根据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应该是每只狗分到5根骨头。
师:究竟对不对呢?不用摆小棒,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画图表示分法,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分法。
组织交流,展示不同的分法:
·我用3个圆圈分别代表3只狗,然后1根1根地分骨头,每分到1根骨头就在那只狗的下面画个小竖表示分到1根骨头,到最后每只狗的下面都有5根骨头。
·我用3个五角星分别代表3只狗,第一次分2根,就在每只狗的下面画两小竖,然后1根1根地分,每分到1根就在下面加1个小竖,到最后每只狗都分到了5根骨头。
·我是先画了15个小竖,表示15根骨头,然后用3个圆圈表示3只狗,接着把骨头每3根圈在一起,表示每只狗都从圈里分到1根骨头,这样就画了5个圈,表示每只狗都可以分到5根骨头。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经历由实物分法的探究抽象出画图表示分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达标检测
基础练习 1.插花 2.分铅笔
流程一: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
流程二:说明插花、分铅笔的方法和要求。(摆一摆、圈一圈、连一连) 流程三: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流程四:展示交流
二、
四、课堂小结
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物体是平均分呢?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现最出色?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
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在教学中,我的语言还不够儿童化,和学生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就像付老师所说的我的课堂有“明显地教的痕迹”,“严谨有余,活泼不足”。比如说小组分骨头时,我可以用“排排坐,分果果”这样的情景,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这节课我虽然创设分物的情境,但是还是不够完整,最后的练习也应该设置到情境中。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太小,注意力不够集中,创设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插画”问题设计成小动物们感谢学生的帮助,送个学生的花,让学生来插一插。“分铅笔”设计成小动物们玩的时候把铅笔弄乱了,让我们来帮助整理一下。这样用问题串,串起来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数学的趣味性,才更适合二年级的学生。
上这节课时我也在思考,究竟要想学生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呢?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可以渗透在情景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感恩”。笨笨准备好吃的给好朋友一起分享“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小动物们感谢同学们的帮助给小朋友们“送花”等等。我们数学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2课时 分苹果
课题
分苹果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即教科书第60—61页。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两个“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它们分的前提与过程虽然有差别,但分的每份同样多。1、分苹果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2-5的乘法口诀以及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2、本课在具体情境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去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3、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的意义奠定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是今后突破学习除法难点的关键,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学情分析
虽然“分一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学生对之比较熟悉,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还通过上节课的“分物游戏”,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分”、“同样多”等含义,在知识上做好了一定的积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学贵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故事情境法:通过猜谜语、与栩栩如生的卡通人物一起分苹果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发现:通过学具的使用给了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即满足了学生的动手需求,又让学生在自由的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多层次思考,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方式。
3、多媒体辅助法:课件、动画丰富的视觉感知贯穿整个课堂,既抓住了学生的视线,激发了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又让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适时放松。
4、讲授法: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是一个新的知识,它不能依赖学生去发现,老师的精心讲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能力,并能快速掌握除法竖式的规范写法。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具体操作或图示的方法进一步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分苹果,好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第一幅图。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分成3堆,每堆一样多。
师:请你用圆片代替苹果,把这些苹果分成3堆,要求每堆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学生用圆片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交流。
生1:我是1个1个地分的,结果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2:我是2个2个地分的,结果也是每堆都有4个苹果。
生3:我是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一次分好的,每堆都有4个苹果。
师:同学们这些分法都是正确的,分的结果也都是一样的。
2.每袋装4个。
师:如果还是这12个苹果,老师要求大家每4个装一袋,那么需要几个袋子呢?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
生:每4个装一袋,我就数出4个放成一堆,再数出4个放成一堆……这样一共就分成了3堆,说明需要3个袋子。
师:说得很好,就是需要3个袋子。
3.比较。
师:说一说两次分苹果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可能会说:
·都是分12个苹果,都是平均分的。
·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的,每份都是4个苹果。
……
师:是啊,都是把12个苹果平均分,尽管分的方式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三、达标检测
练习
1、
2、
3、
四、课堂小结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五、教学板书
板书:分 苹 果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组织数学活动,目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学生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经过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
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20个苹果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创造性地改编了教材,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结果自然出现了整除和有余数除法这两种情况,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5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6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3盘,还余下2个,而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3课时 分糖果
课题
分糖果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科书从“分苹果”的情境引入“分一分”活动,既可以按份数平均分,结果是每份分到几个;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结果是可以分几份。这两种平均分是常见的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这一课也是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和本单元第一课时分物游戏(小数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活动的。也为下一课学习大数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认知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分一分”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通过具体操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对较大数目物品的平均分。
教学难点
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圆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一上课,我就问学生:“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
然后,我很神秘的告诉他们:“今天呀,是老师的生日!”接着说:“我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参加我的生日Party,好不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第一幅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有50块糖,要平均分给4个人。
【设计意图:新课开始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可以有效地避免探究活动的盲目性,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觉得可以怎么分呢。
生1:可以1块1块地分。
生2:这么多,1块1块地分比较麻烦,可以2块2块地分。
生3:我觉得还是5块5块地分比较好。
师:老师觉得不管怎么分,因为数目比较大,都容易出错。
2.分一分。
师:看,老师想了一个办法。
课件出示:空白的记录表格。
结合表格向学生介绍表格内容,或由学生看表格说出自己看懂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教师适时讲解。
师:我们可以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现在就请每组同学分工合作,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生记录的表格,重点说说从表格中看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们是分了两次1块的,看糖果还比较多,就2块2块地分,分了5次,这时候剩下2块就不能再分了。
·我们组第一次分5块,第二次分5块,第三次分2块,这时还剩下2块,不能再分了。
……
只要学生分的合理,记录正确就给予肯定。
师:你觉得这样做记录怎么样?
生1:太好了,这样记录不容易出错。
生2:这样做记录很清楚。
生3:这样就能很明白地看出分的过程,结果也能清楚地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记录操作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学会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四、课堂小结
对物品进行平均分时,如果物品的数量很多,可以每次多分些,分几次完成,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最后算出结果。如果在平均分的过程中有剩余,那么剩余的个数要少于分的份数。
五、教学板书
分糖果
表格记录
生1
生2
生3
生4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还剩 块
六、教学反思
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分一分的活动。这次分的数量比较多,要求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分法多样化。但是,单纯的分一分学生已经分得太多了,觉得很没意思。因此,本节课创设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日Party”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参加到为“生日Party”分食品这一活动,唤起学生“主角”意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4课时 分香蕉
课题
分香蕉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的教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小猴子带着12根香蕉请大家帮忙来了。你们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第一幅图。
师:分12根香蕉,每份同样多,可以怎么分?请你帮助小猴子分一分。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的学具小棒代替香蕉,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分一分,再把自己分的方法和结果与同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为认识除法算式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认识除法。
师:谁想把自己的分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
学生有其他的说法只要合理就可以。
师:刚才我们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像这样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算式就是12÷2=6(根)。
我们还可以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或者还可以把12根香蕉(课件出示12根香蕉图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我们拿刚才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为例,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写出算式就是12÷2=6(根)。
师:(对照着板书,指着算式)这里的12叫做被除数表示要分的12根香蕉;“÷”是除号,表示平均分;2叫做除数,表示要分成2份;6叫做商,表示分的结果是每份有6根。读作12除以2等于6。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品按每份几个平均分,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被分的总数÷平均分成的份数(或每份的数量)=每份的数量(或要分的份数)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分法写成算式,说一说除号以及各数表示的含义。
学生写算式。
师:好,谁愿意把自己写的算式读一读,并说出除号和各数表示的意思?
学生交流,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巩固训练。
师:同学们帮助小猴子分了香蕉,并且知道了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那我们就一起来把教材第60页和第61页的问题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吧!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全班交流。如果学生能把这些都写对、讲好,教师要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会,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把一些物品按每份几个平均分,求可以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再写要分的份数(或每份的数量),最后写每份的数量(或要分的份数)。即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们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们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5课时 小熊开店
课题
小熊开店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5课时《小熊开店》。本节课是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意在培养学生建立、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 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信息,进而利用相关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用乘法口诀求商”这一发现,领略数学简捷的思维方法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听说小熊开了一个玩具店,我们去那里看看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情境图。
学生说说有什么玩具,每种玩具的价钱等。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个布娃娃和一个皮球一共多少元?9+3=12(元)
生2:一个布娃娃比一个皮球贵多少元?9-3=6(元)
生3:买4个皮球要花多少元?3×4=12(元)
……
【设计意图:设计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鼓励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 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小熊玩具店里都有什么,还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解答了出来。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20元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谁知道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生:20÷5=( ),看20元里面有几个5元。
师:对!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
生1:1个5元是5元,2个5元是10元,3个5元是15元,4个5元就是20元。
生2:每辆玩具汽车5元,4辆玩具汽车是20(4×5)元,所以20÷5=4(辆)。
生3:可以用口诀计算:20÷5=?就想5和几相乘等于20,四五二十,所以20÷5=4(辆)。
生4:还可以从20元里面依次减去5元,直到得出0为止,减了几个5元,就是可以买几辆玩具汽车。
……
只要学生的解释合理正确,教师就应给予肯定性的鼓励。
2. 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师:同学们解决了买玩具汽车的问题,并知道了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又快又准确。现在老师再提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式并用口诀计算来解决问题,好吗?听好了,“36元可以买几个布娃娃?”
学生自己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师:谁想把自己计算的结果和怎样想的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列式为36÷9,想9和几相乘等于36,四九三十六,所以36÷9=4(个)。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计算20÷5=?时,想几五二十;计算36÷9时,想几九三十六。你们发现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规律了吗?
生:除以几就想几的口诀。
师:是啊,今后我们在计算除法时,就可以根据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来计算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交流个性化算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用口诀求商计算简便,进而总结出除以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来求商。】
3.巩固应用。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吗?请尝试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
·我有40元,可以买几个风筝?40÷8=5(个)
·我有21元,可以买几个皮球?21÷3=7(个)
……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解答正确,知道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63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从中提出乘法问题或除法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感受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2.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正因如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也可以求商。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6课时 快乐的动物(1)
课题
快乐的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快乐的动物》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图,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不作为科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念性定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既要学会画图表征,又要能够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同时,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
教学策略
在教法上,我力求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重点
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圆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快乐地生活着。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并分别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各种小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为下面探究倍数关系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体会“倍”的意义。
指导学生按步骤画图:
(1)画3个小圆圈代表3只小猴子。
(2)画6个小圆圈代表6只小鸭子。
(3)把小鸭子3只一组、3只一组地圈在一起,这样6只小鸭子就被等分成2组,每组小鸭子的只数与小猴子的只数一样多。
师:这个图就表示“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因为6里面有2个3,也就是说小鸭子的只数包含了2个小猴子的只数,这样的关系我们就说小鸭子的只数是小猴子只数的2倍,即6是3的2倍。可以用算式表示为6÷3=2。
2.巩固训练。
(1)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就像刚才一样,先画图表示,再列式计算解答下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最下面的习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想法。
生1:有8只小鸡,2只小松鼠,通过画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把8只小鸡每2个圈在一起,可以圈出4组,说明8里面有4个2,也就是8÷2=4,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的4倍。
生2:我画了6个小圆圈表示小鸭,2个小圆圈表示小松鼠,然后把小鸭2只一组、2只一组地圈起来,这样小鸭就被等分成3组,也就是6里面有3个2,所以6÷2=3,小鸭的只数是小松鼠的3倍。
生3:我也是画图看出来的,3只小猴子就是1只小孔雀的3倍,因为3里面有3个1,列式是3÷1=3。
师:大家说得都很棒!今后要继续努力,相信你能学得更好。
(2)师:仔细看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第一幅图。
生1:我知道了小兔买了1支笔,花了2元。
生2:我知道小牛买了3支笔,花了6元。
生3:我知道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可能会说:
·小牛花的钱是小兔的几倍?就是算6是2的几倍,因为6里面有3个2,所以6÷2=3。
·小狐狸花了多少元?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就是求2的4倍是多少,也就是求4个2元是多少,所以2×4=8(元)。
……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并且解答正确,教师就给予肯定。如果没有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引导学生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之后紧接着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可。】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1页“练一练”:
1.
2、
3、
四、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有几个就是几倍。
列式为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五、教学板书
快乐的动物
六、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7课时 快乐的动物(2)
课题
快乐的动物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中的《快乐的动物》第二课时。是在初步认识平均分和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试一试具体情境图,进一步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本课主要是结合具体情境:三只小动物到袋鼠的文具店买文具引出的一系列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
学情分析
这节课在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联系上节课的基础,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试一试主题情景,进一步体会钱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是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策略
我在教学时通过找同学来讲台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算式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试一试环节,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倍数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钱币教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快乐的动物,认识了可爱的小动物们,还能够帮他们解决问题,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小动物们又遇到什么问题了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情境图。
师: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并分别数出每种小动物的只数,进行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二、探究新知
1.体会“倍”的意义。
今天,袋鼠阿姨的文具店开张了,小兔子,小牛和狐狸来到袋鼠阿姨的文具店买自己需要的文具。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他们买了什么,多少钱,请同学跟老师一起完成表格。
根据图中条件,老师提示,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谁来说一说?
生:小兔花了2元,小牛花了6元,可以想几个2相加的6?因为三个2相加得6,所以是3倍。这道题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用除法计算。
师:老师表扬你,说的棒极了。谁来说一说第二张表格怎么填?狐狸花了多少钱?
生:狐狸说他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了2元,就是求4个2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是8倍。
师:你说的也非常好,同学们记住,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2.巩固训练。
(1)师:现在老师请大家就像刚才一样,转到脑筋,解答下面的问题,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题3。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清想法。
生1:小鹿有4只,斑马是它们的5倍,就是5个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4×5=20只。
(2) 师:说得都很棒!今后要继续努力,相信你能学得更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动手来画一画。课件出示练习题
老师巡视指导,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之后紧接着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即可。】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2页“练一练”:
1.
2、
四、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五、教学板书
快乐的动物
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六、教学反思
“快乐的动物”试一试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第8课时 花园
课题
花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对于除法有一小部分人不会熟练运用,通过前几节的分物练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3-7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除法意义的联系。
2.学会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发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花园里美丽的花儿开了,蜜蜂、蝴蝶都飞来了,花园里热闹起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知道有4只蝴蝶,还有12只蜻蜓。
生2:我知道有 9只小鸟。
生3:我知道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
师:同学们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值得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花园”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来;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来就进行下面的环节。
师: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后,交流汇报。
生1:我画了4个三角形表示蝴蝶的只数,又画了12个圆圈表示蜻蜓的只数,然后把蜻蜓4只一组、4只一组地圈起来,就很容易看出,12里面有3个4,所以12÷4=3。
生2:我画了别的不同图形分别表示这两种小动物的只数,结果也是12÷4=3。
师:对,我们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形来表示两种量,但结果都可以看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计算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师:同学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有多少只蜜蜂?
师:谁愿意把自己思考的过程给大家说一说?
生1: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也就是说蜜蜂的只数有3个小鸟的只数那么多,可以写成9+9+9=27(只),也可以用乘法计算9×3=27(只)。
生2:我们还可以画图表示,因为小鸟有9只,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3倍,就是3个9,所以就可以写成9×3=27(只)。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73页最下面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画法,举例说明;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说的合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关系。】
同学们,什么是2倍?我们举例画一画。如果有四个三角,那么它的2倍就是8,我们用圆来表示,就需要画8个圆。
2倍可以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是两类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达标检测
打开书看第74页“练一练”:
1.
2、
3、
4、
四、课堂小结
求几个几是多少或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另一个数的几倍或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板书
花 园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联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问题,由生活情境引入,密切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例如:通过“试一试“练一练“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们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小主人;教师提出要求,指导活动,进行总结,也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但是,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发掘学生潜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改善,争取做得更好!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练习五
课题
练习五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及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孩子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有了很大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进一步将除法算式与实际联系起来,建立初步的除法与生活,除法与平均分,除法与乘法联系的认知体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促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
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分一分的游戏活动中,你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只要每份分得的数目相同,就是“平均分”。
·我知道了说“平均分”的时候,可以说“平均分成几份”或“每份是多少”。
·我还会读写除法算式。
·我知道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
师: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会的知识还真不少呢!你们掌握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学习效果,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既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又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1.看图列算式,说意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5题。
学生看懂图意后,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说说算式的意义。
生1:6×4=24和4×6=24都表示每串有4个红果,6串一共有24个红果。
生2:24÷6=4表示一共有24个红果,平均穿成6串,每串有4个。
生3:24÷4=6表示一共有24个红果,每4个穿成一串,可以穿成6串。
只要学生回答得正确,教师就要给予肯定、鼓励。
2.看算式,编故事。
师:你们会讲故事吗?谁愿意把图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第6题。
生:机灵狗的鱼缸里面有12条漂亮的小金鱼,但是机灵狗不小心把鱼缸打破了,金鱼掉在了地上。淘气和笑笑跑过来,把这些小金鱼平均放在两个鱼缸里,每人高高兴兴地端着一个鱼缸走了。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讲故事或补充,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有12条小金鱼,平均放在2个鱼缸里,每个鱼缸里有多少条小金鱼?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吧。
学生解决问题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重点说清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地梳理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达标检测
1、
2、
3、
4、
5、
6、
四、课堂小结
1.平均分的结果就是分得的每一份都相等。
2.求每份是多少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
3.求能分成几份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时,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或者画示意图。
4.掌握除法的意义,在列除法算式时,要先弄清求的是什么,再根据“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列式计算。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在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得出答案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超越借助实物操作的水平,尝试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促进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
2.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除法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教案
练习六
课题
练习六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创设了许多“分一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进而在乘除混编的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直观操作,再列出相应的乘法或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在理解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在除法运算中,逐步摆脱对实物操作的依赖,发展抽象思维;同时在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入地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及乘法口诀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本单元是在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已接触过分物体的情境,知道将物体分成几份的方法。
教学策略
1.强调对除法意义的体验。除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平均分,通过练习,就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经历并掌握“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过程,充分了解“平均分”的意义。学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过是“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符号表示,体会这是数学化的过程,也就认识到除法的意义。
2.学习内容上要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与除法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清两者的区别,再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贯通。
3. “倍”不作为数学概念,而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义,而是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倍”的意义,体会“倍”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教科书第75-77页
教学目标
1.巩固表内乘除法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和倍的含义。
3.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乘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学了根据乘法口诀计算除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知道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知道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这段时间所学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
二、探究新知,经历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
1、用乘法口诀求商,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2、一般情况下,根据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3、求倍数关系的时候,记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有几个就是几倍。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一个数×倍数=几倍数。
例如:鸭子有6只,鸡的只数是鸭子的3倍,鸡有多少只?
6×3=18(只)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课件出示: 蜜蜂有4只,蜻蜓12只,蝴蝶的只数是蜜蜂的5倍,蝴蝶有多少只?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引导学生说清想法。
生1: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4×5=20。计算的时候我是根据乘法口诀“四五二十”算出来的。
师:说得很有条理,而且还归纳出了某一类题目的解答思路,真棒!我们应该像这样,随时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断地积累才能不断进步。
【设计意图:在综合性的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解题技巧,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下面我们进入巩固练习哦!
三、达标检测
1、
2、
7、
四、课堂小结
1、计算除法的时候,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除法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五、教学板书
练 习 六
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一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六、教学反思
任何一节课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设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一个点,根据这个点衍生不同的问题,相对而言学生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
为了更好地达到复习课的目的,我们还应该设计针对性的题目,从而达到串联的目的。一般而言,复习课中的练习题要呈现以下几个大块:基础练习、针对性练习、提高练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差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