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课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课文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逐点学练,本节小结,作业提升,本节要点,学习流程,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角平分线得到高线,由角平分线得到中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义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几何语言:如图13.3-1,在△ABC中,∵ 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直角或钝角,但底角只能是锐角. 根据顶角的大小,等腰三角形可分为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和等腰钝角三角形.
特别解读确定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时,应找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腰与三角形本身的位置无关.
若某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6,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解题秘方: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确定腰和底边的长,再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并计算.
解:∵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和腰长不确定,∴需分两种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当4 为腰长时,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4,6,∵ 4+4>6,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周长=4+4+6=14;第二种情况:当 6为腰长时,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6,6,∵ 4+6>6,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周长=6+6+4=16. 综上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或16.
特别提醒:等腰三角形的边分腰和底边,若没有说明,则必须分类讨论,同时注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周长为20,则它的腰长为________.
1-2. [中考·苏州] 定义:一个三角形的一边长是另一边长的2 倍,这样的三角形叫做“倍长三角形”. 若等腰三角形ABC是“ 倍长三角形”,底边BC的长为3, 则腰AB的长为_________.
1.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几何语言:如图13.3-2,在△ABC中,∵ AB=AC,∴∠B=∠C.
特别提醒1. 适用条件:必须在同一个三角形中.2. 作用:是证明角相等的常用方法,应用它证角相等时可省去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因而更简便.
2.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几何语言:如图13.3-2,在△ABC中,(1)∵ AB=AC,AD⊥BC,∴ AD平分∠BAC(或BD=CD);(2)∵ AB=AC,BD=DC,∴ AD⊥BC(或AD平分∠BAC);(3)∵ AB=AC,AD平分∠BAC,∴ BD=DC(或AD⊥BC).
特别解读1. 适用条件:(1)必须是等腰三角形;(2)必须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和顶角的平分线才相互重合.2. 作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垂直等关系的重要方法.
3. 对称性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如图13.3-3,在△ABC中,AB=AC,AD平分∠BAC.
解题秘方:紧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
(1)求∠ADB的度数;
解:∵ AB=AC,AD平分∠BAC,∴ AD⊥BC,∴∠ADB=90°.
(2)若∠BAC=100°,求∠B,∠C的度数;
(3)若BC=3 cm,求BD的长.
2-1. [中考·自贡] 等腰三角形顶角度数比一个底角度数的 2倍多20°,则这个底角的度数是( )A. 30° B. 40°C. 50° D. 60°
2-2. [中考·泰安] 如图,在△PAB中,PA=PB,M,N,K 分别是PA,PB,AB上的点, 且AM=BK,BN=AK. 若∠MKN=44 °, 则∠P的度数为( )A. 44°B. 66°C. 88°D. 92°
如图13.3-4,在△ABC中,AB=AC,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 求证:BD=CE.
解题秘方: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性质为证明△BEC和△CDB全等创造条件.
3-1. [中考· 黄石]如图, 在△ABC中,∠BAC=90 °,E 为边BC上的点,且AB=AE,D为线段 BE的中点,过点E作EF⊥AE, 过点A作AF∥BC,且AF、EF相交于点F. 求证:
(1)∠C=∠BAD.
证明:∵AB=AE,∴△ABE是等腰三角形,又∵ D为线段BE的中点,∴AD⊥BC,∴∠C+∠DAC=90°,又∵∠BAC=90°,∴∠BAD+∠DAC=90°,∴∠C=∠BAD.
证明: ∵AF∥BC,∴∠EAF=∠AEB.∵AB=AE,∴∠ABE=∠AEB,∴∠EAF=∠ABC.又∵∠BAC=∠AEF=90°,∴△BAC≌△AEF.∴AC=EF.
如图13.3-5,在△ABC中,AB=AC,点D,E分别在AC,AB边上,且BC=BD,AD=DE=EB,求∠A 的度数.
解题秘方:利用“等边对等角”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ABC中的三个角都用要求的∠A来表示,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方法点拨:当已知条件中没有已知度数的角而又要求角的度数时,一般采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问题. 设出要求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出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即可.
4-1. 如图,OC=CD=DE,若∠BDE=75°,则∠CDE 的度数是( )A. 60° B. 65°C. 75° D. 80°
1. 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几何语言:如图13.3-6,在△ABC中,∵∠B=∠C,∴ AB=AC.
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异同相同点:使用的前提都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不同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边相等→这两边所对的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两角相等→这两角所对的边相等.
特别提醒●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也是一种判定方法.●“等角对等边”是我们以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在证明过程中,经常通过计算三角形各角的度数,或利用角的关系得到角相等,从而得到所对的边相等.
如图13.3-7,在△ABC中,P是BC边上一点,过点P作BC的垂线,交AB于点Q,交CA的延长线于点R,若AQ=AR,则△ABC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解题秘方:利用“等角对等边”判定等腰三角形,只需证明三角形两个内角相等即可.
解:△ABC是等腰三角形. 理由如下:∵ AQ=AR,∴∠R=∠AQR.又∵∠BQP=∠AQR,∴∠R=∠BQP.∵ RP⊥BC,∴∠RPB=∠RPC=90°.∴∠B+∠BQP=90°,∠C+∠R=90°,∴∠B=∠C, ∴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点拨: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证明这个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所以证明两个内角相等是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关键所在.
5-1. 如图, 点E在△ABC的AC边的延长线上, 点D在AB边上,DE交BC于点F,DF=EF , BD=CE ,过点D作DG∥AC交BC于点G. 求证: △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DG∥AC,∴∠DGB=∠ACB,∠DGF=∠ECF. 又∵∠DFG=∠EFC,DF=EF, ∴△GDF≌△CEF, ∴DG=EC. ∵BD=CE,∴BD=DG,∴∠DGB=∠B.∵∠DGB=∠ACB,∴∠B=∠ACB. ∴AB=A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示范课课件ppt,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判断正误口答,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察与思考,∠B∠C,几何语言,∵ABAC,∴∠B∠C,°40°,或55°55°,∠1∠2,BDCD,AD⊥B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教课内容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细心观察,北京五塔寺,ABAC,等腰三角形,动手操作得出性质,求证∠BC,推理证明论证性质,学以致用,运用性质解决问题,中考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