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浙教版八上科学2.4风和降水 第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学案+视频)
展开浙教版八上科学2.4风和降水(2)教学设计
课题 | 2.4风和降水(2) | 单元 | 二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八上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二章第4节,主要讲述了风的形成原因、风向、风速以及空气湿度和降水的形成,之前学生已学过大气的压强,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对于风的形成不会感到困难,这节课可以说是气压和气温知识点的延伸,同时之后学习天气预报的内容;所以本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用2课时完成,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空气的湿度和降水。 | ||||||
核心素养 目标 | 科学观念: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理解湿度与天气的关系,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探究实践:学习测量降水量和测定空气湿度 态度责任:通过湿度、降水量的测量,养成积极动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习惯,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 | ||||||
重点 | 空气湿度与降水间的关系 | ||||||
难点 | 降水的形成原因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新 课 | 复习: 1、什么是风?风是怎样形成的? 2、风的基本要素是什么?用什么测量? 讨论交流: 周围的空气中有水的,如何证明空气中水的存在? (1、打开冰箱会有雾出现。 2、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一会儿就“出汗”了。 3、在潮湿闷热的天气里,室内水泥墙壁上、家具上的玻璃上出现水珠。 4、敞口容器中的水,慢慢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4、…… ) |
自然引入新课题 |
讲
授
新
课 |
一、空气的湿度 1、空气中存在水: 除了雾、雨水和雪等可见的水外,我 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 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空还是干燥的沙漠 地区,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空气的湿度: 人们通常用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在生活中,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 3、空气湿度的测量: (1)测量湿度的仪器: 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 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 湿度计的种类还有很多,如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等。 (2)干湿球湿度计: a.干湿球湿度计的构造: 干湿球湿度计由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b.干湿球湿度计工作原理: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 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c.干湿球湿度计的使用: 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是:先读出干球温度计的读数,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的读数,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即可得出相对湿度。 例子: 如图所示,干湿球温度计的温度差: 25℃-22℃=3℃ ; 查对照表(教材P69),可知相对湿度为 76% 。
(3)相对湿度表: 阅读: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思考讨论: 1、干湿球湿度计两温度计值相差越大时,湿度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 2、如果两温度计读数相等,湿度是多少? 3、根据自身体验,议一议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4、“蜻蜓低飞要下雨。”你能解释这条天气谚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二、降水 1、降水: 降水是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2、云和雾的形成: 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成为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 3、水汽凝结: 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 100% 时,空气中就很难再容纳更多的水汽了。如果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即发生水汽凝结。 可以看到的云或雾。 水汽凝结的条件: ⑴相对湿度达到100%; ⑵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4、降水的形成: 空气中凝结的水珠和冰晶很小,形成云后飘浮在空中,并不一定形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 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活动:模拟降水的形成 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在另一个容器(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1)烧杯中的雾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小水珠是怎么来的? 2)由此你可推断大气中的降水是怎样形成的吗? 附视频:模拟降水形成 5、降雨量的测量: (1)降雨量: 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降雨量一般用毫米来计量。 (2)降雨量的测量仪器: 气象观测中,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雨量筒内的储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的刻度即为降雨量。 雪和冰雹等融化后可用同样的方法测量。 |
空气中存在水是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不困难,由此进入新话题,比较自然、有效
干湿球温度计,学生比较陌生
图片说明更直观、有效
干湿球温度计,学生一般不会使用
举例说明,更易理解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湿度的内涵
阐明云、雾、降水的形成
|
课 堂 练 习 | 1、下列不属于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的是( D ) A.足够的水汽 B.降温 C.有凝结核 D.打雷 2、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大气湿度 ;降水、云、雾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大气层的 对流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种现象反映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地形;图中AB两地高度相差1000m,则A、B两地气温相差 6 ℃;BC两地相比,降水较多的是 B 。 (第2题图) 3、自然界水汽凝结的主要方式是( B ) A.空气下沉收缩,促使水汽凝结B.空气上升冷却,促使空气达到过饱和 C.空气水平运动,增加水汽输送D.空气中尘埃少,利于空气达到饱和 4、有关降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B.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C.降水就是指降雨 D.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冰雹灯,统称为降水 5、下列生活体验中,与相对湿度无关的是( C ) A.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干裂 B.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 C.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闷热 D.相对湿度过大,夏季会感到闷热 6、降水的基本条件是( C ) ①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 ②空气的压强足够大 ③空气中的温度足够高 ④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凝结的程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某人用一些简单的气象观测仪器对气温、气压、湿度进行观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可能变坏 B.气压降低、湿度增大,天气可能变好 C.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湿度变小,天气可能变坏 D.气温升高、气压逐渐降低、湿度增大,天气可能变坏 8、根据课本P69表25相对湿度表,回答下列问题: (1)当气温(干球温度)一定时,干湿差越大,空气的相对湿度越_小__,表明湿球温度计包着的湿纱蒸发越__快_。 (2)某天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如图,则空气的相对湿度为__76%_。 (3)如果某两天的相对湿度相同,那么气温较高的这一天干湿差较__大__。当这两天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则气温较高的这一天空气中容纳的 水汽较___多___,一旦降温,就可能出现_降水_。 |
及时训练,有利于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
同时还有发现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纠正、修补。 |
课 堂 小 结 | 1、湿度:空气中水汽的多少(即潮湿程度),常用湿度表示。 2、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空气的湿度越大,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丰富。测量空气湿度的仪器是湿度度; 3、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的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就越小。 4、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空气相对湿度的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 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或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同时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6、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降雨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单位是毫米。 |
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更加容易的学习。 |
板
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