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展开
这是一份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6.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共4页。
第6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学习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学习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内容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它又是中考的必考点,与下册内容中的酸碱盐的学习联系较为紧密。二、 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从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CO2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三、 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着有关二氧化碳的几个性质实验展开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2、知道二氧化碳的常见用途。(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2、通过交流、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意愿。(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2、通过播放二氧化碳中毒视频,让学生知道处理措施,同时有珍爱生命意识。五、 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六、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与教师讲述结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七、 课时安排1课时八、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仪器:蜡烛阶梯实验仪器、吹风机。药品: 1饮料瓶已收集好的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学生分组实验:四朵干燥的紫色纸花、一饮料瓶二氧化碳、4集气瓶二氧化碳、稀醋酸、装水喷壶。九、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精彩导入 猜猜它是谁?演示蜡烛阶梯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准确说出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当猜到是二氧化碳时,再演示二氧化碳的检验实验。 观察,感慨,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的意识。目标展示展示学习目标聆听,了解本节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进入课堂。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出问题:1、 CO2 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2、 紫色石蕊溶液变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是CO2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石蕊溶液变色了? 1、阅读课本P118实验6-5,分小组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到结论。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自学能力、及观察能力。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成果展示 启发学生说出使石蕊变色的微粒可能有哪些? 1、独立完成实验,证明是CO2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石蕊溶液变色了,并填写课本实验记录表格。2、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二氧化碳的一些用途。3、根据用途,推断出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 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精讲精练 1、 CO2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石蕊溶液变色了。2、用途反映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3、二氧化碳的利与弊。4、让学生正确认识温室效应。5、学以致用。 聆听,体会,记笔记。 通过精讲,突破重难点。及时巩固,提高知识应用解题能力。 拓展延伸 低碳生活,我们该做些什么? 聆听,思考。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懂得任何事情不是绝对的。 课堂小结 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学会梳理所学知识。预见中考 完成习题检测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课题3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 ;能溶于水 用途: 灭火 化学性质: 1、CO2+H2O=H2CO3 CO2 人工降雨 气体肥料 H2CO3==CO2+H2O 2、一般不燃烧、不助然。 舞台设计 3、不供人呼吸 4、CO2+Ca(OH)2= CaCO3↓+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