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大单元教学设计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单元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共26页。
三年级语文大单元
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第七单元—我与自然
年级学科:三年级语文
设 计 人:
设计时间:
语文 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1、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名称(可以是单元名称或主题名称):
我与自然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2、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教材
3、 单元课时数:
10课时
4、 课程标准描述: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1、单元/主题概述(说明学习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向着这个核心目标出发、着力、落脚。在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读”。通过配乐朗读、合作读、接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文中生动的语言,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受,体现读与想象、思维训练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课文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在多读、美读中根植于学生心田。
2、单元课时划分(每课时的主题)
课时一:21、大自然的声音
课时二:21、大自然的声音
课时三:22、读不完的大书
课时四:22、读不完的大书
课时五:23、 父亲、树林和鸟
课时六:23、 父亲、树林和鸟
课时七: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课时八: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课时九:语文园地七
课时十:语文园地七
3、各课时的联系(描述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联系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三、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1、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二所列的4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说结合法;2.因为是中年级,适合引扶放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2、学习条件支持(如实验设备器材、桌椅的摆放、黑板、多媒体、数字平台准备等)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大自然的特点,理解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单元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整体涵盖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单元式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元。可以采用素养整合方式描述学习目标。一条目标可以对应多个素养,并在对应关系说明栏目中简要说明目标对应的主要素养。目标尽可能可检测关联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
单元目标内容
单元目标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47个词语。
◎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语言积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第3自然段。
◎能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阅读理解
◎能借助图表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辨析对文中人物的判断。
◎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口头表达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书面表达
◎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五、课时教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13个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3自然段。
3.能找到第2、第3、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二)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 导入:
激趣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学习课文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课前让学生留心听一听身边的声音,并简单记录下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后期的“小练笔”打下基础。
2、任务/问题驱动: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淙淙 潺潺 哗哗 叽叽喳喳 唧哩哩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轻快的山中小曲 热闹的音乐会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思考:每一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1)第1自然段,理解关键词语“美妙”。
(2)第2自然段,找到关键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第3自然段,找到关键句“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4)第4自然段,找到关键句“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借助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看一看:(出示微风和狂风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读一读:女生读“微风拂过的声音”,男生读“狂风吹起的声音”,感受生动的语言。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读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想象语言描绘的画面,读出语言的画面感。在文字与画面的相互转化中,感受语言。
4、总结提升:
规范、工整地写字,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把有共性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练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短语、固定搭配
第2课时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风吹过森林时的声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指导朗读:以语音的轻重和语速的缓急变化来读好词语,读出下雨时和小雨滴汇聚起来时,水发出的声音之美妙。
2、任务/问题驱动:
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想象一下,瀑布飞落下来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看能不能把想象到的声音读出来。
指名朗读,以读准、读通为评价标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音的轻重和语速的缓急。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词语分类, 感悟写法
1.圈画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分类。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进行词语分类的,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方法:拟声词。如:淙淙、潺潺、哗哗、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
第二种方法:把一种声音比作另一种声音。如:呢喃细语、海洋大合唱。
第三种方法:把声音想象成人类的音乐创作活动。如:雄伟的乐曲、热闹的音乐会。
4.思考:课文中描写大自然声音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还能不能想到其他表现声音的方法?
4、总结提升: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段落简单明了、语言描写轻快活泼的散文。这样的美文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而这正是对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实,又是对“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2、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书是读不完的呢?这本大书是什么样的,里面写了些什么?
引导读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再读课文题目,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生疑、质疑,体现了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2、任务/问题驱动:
思考:“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依据生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并在识字的过程中,扩展学生的词汇,渗透汉字文化,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教师配乐朗读全文,给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感基调,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初步理解“大书”的意思。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
(1)提问:作者列举了哪些好玩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指名交流,齐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4、总结提升: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抓住课文的总起段落,引导学生提炼和概括文本信息,紧扣关键词语及标点符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题目中“读不完”的意思,在回环呼应的朗读中,初步感悟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特点。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
第2课时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2、任务/问题驱动:
思考: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请联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或第1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板书:飞鸟 昆虫 花草 树木)
思考:这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子。花草树木是怎样有趣?用横线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①提问:“暑寒荣枯”是什么意思?(季节不断变化,草木有荣有枯)
②点拨:植物的开花、结籽,有着——(不同的趣味);花草树木的一荣一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花儿的有趣的?(颜色多、形状多)能用两个词语概括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作者又是怎样写草的有趣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形态各不相同)
花儿颜色有——(学生接读),形状有——(学生接读),草的叶子各不相同——(学生接读)。
4、总结提升:
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和体会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本教学板块通过回读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节课,教师将“教方法”作为暗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1)阅读方法。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强调借助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在方法的实践运用中自我构建新的认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以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中读到的奥秘和感受到的乐趣,让学生经历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学习运用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观察方法。在课文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提取关键词“寻找、沉思、遐想”,旨在告诉学生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来读大自然这部“大书”。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二)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2.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3.试着将课题中的“、”换成恰当的词句,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预设: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合题目表达特点,指导朗读。
2、任务/问题驱动:
朝(cháo) 雾(wù) 蒙(ménɡ) 鼻(bí) 总(zǒnɡ) 抖(dǒu) 露(lù) 湿(shī) 吸(xī)
猎(liè) 翅(chì) 膀(pánɡ) 重(zhònɡ) 黎(lí) 凝(nínɡ) 畅(chànɡ) 瞬(shùn)
自由读,开火车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朝、湿、翅、畅、瞬、重”,前鼻音“瞬”,后鼻音“蒙、膀、凝”等。
教师指导识记“黎、凝、畅、瞬、猎”,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雾、蒙、总”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关键笔画的写法。
“鼻”,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还注意“自”和“田”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雾”和“蒙”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翅”,半包围结构,“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
(3)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得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默读时做到用眼看,用脑思考,用手勾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指导朗读:既然父亲一辈子都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那你能读出他那种喜欢吗?
4、总结提升: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中大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长句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个挑战,同时又是积累生动语言、感受语言多样性的好时机。我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与理解课文内容一样有价值。
本文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富有诗意,句子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因此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感受一个作家对父亲的崇敬感激之情。
5、 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
第2课时
1、 导入:
聚焦动作,解读知鸟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细致描写了父亲的哪些动作,把它圈出来。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提示:“凝神静气的”和“像树一般兀立的”都是说父亲在凝神静立中感受鸟儿的存在。“浓浓的”“苦苦的”都是在写草木气息。可以去掉每句中的一个修饰语,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 任务/问题驱动: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引导学生发现树林幽深、看不清的程度逐渐加深。
(4)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到这种形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句子吗?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1)指导朗读:读了这三句话,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舒畅)“舒畅”是什么意思?(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①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鸟的心情开朗愉快)
②怎样读好这句话?(读出小鸟的欢快舒畅)
4、总结提升
父亲熟知鸟的生活习性,父亲对鸟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其实那是父亲对鸟的爱,爱得悄无声息,而又如此地深切,就像课文第1自然段所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是本文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是感受语言之美的有效途径。
父亲如此熟悉鸟的习性,如果他是猎人,鸟儿很难逃脱父亲的捕猎;
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第1课时
1、 导入:
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中类似的“小事”随处可见。(板书:身边的“小事”)
(1)同桌聊一聊:你遇到过哪些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
(2)集体交流: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身边的这些“小事”,要学会认真倾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小事”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2、任务/问题驱动: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前两幅情境图,说一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想一想: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温馨提示:先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说自己的看法,最后讲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后两幅情境图,说一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再想想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温馨提示:也可以先说看法,然后叙述图中发生的事情,最后讲理由,说理由时可以讲这样做带来的结果,还可以举身边的例子。)
3.自由练说:谁能挑选课文中的一幅情境图,说清发生的事情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示:先说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然后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再说明理由。也可以先说理由,再表明自己的态度。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1.小组内轮流讲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提示:(1)讲的同学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仪态大方。表情自然,眼睛注视听众。
(2)听的同学要用心,努力记住其他同学说话的主要内容,中间不要打断,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需要补充、更正的地方,等讲的同学说完了,你再举手发言。
(3)听的同学也可以边听边记下几个关键词。
2.汇总信息:小组内每个同学尽量独立整理、汇总,感觉实在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提示:汇总时把小组内所有成员的看法串起来,连贯地说一说。
4、总结提升
同学们,小事不“小”,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体现着我们的素质。所以我们要多做好事、文明的事、给人温暖的事;还要多关注身边的“小事”,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设计意图】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这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注意倾听、记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这个教学设计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交际:
声音洪亮, 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同学。
说话连贯,能把小组成员的看法说清楚。
1.学生代表依次到台前汇报小组成员的看法。
2.同学评议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全体互动,组际交流。没有在全班发言的同学,向别的小组讲述自己小组同学的看法。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学期你摘抄了哪些好词好句?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
摘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感,你是如何摘抄的呢?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摘抄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自由发言)
l 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l 我喜欢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l 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2、任务/问题驱动:
1.学习“得”的用法。
(1)出示句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l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l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l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预设:这些句子中都有“得”字。
(2)创设情境,比较阅读,感受“得”字的生动之处。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教师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4、总结提升
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发挥想象,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句子。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园地七生字、字词句运用
第2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采莲曲》,跟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脚步,去寻觅采莲女的婀娜身姿。(展示插图,播放音频)
2.你们想不想走进这首诗,感受唐代采莲女的生活?小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自由读《采莲曲》。
2、任务/问题驱动:
认真观察,书写撇、捺
1.(田字格出示“父、及”等8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8个汉字有没有相同的笔画?(撇和捺)
2.指名读泡泡框中的提示语: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练习撇和捺的书写。
3.师示范写“英” 字, 边写边提示:撇从竖中线起笔,在左下格的中心处收笔;捺从竖中线起笔,在右下格的中心处收笔,左右对称,字形舒展。
4.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蒙”字。“蒙”较于其他字有些特殊,它有四个撇画和一个捺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以及四个撇的长短变化和位置。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写好后与同桌交换,看看对方的撇、捺是不是写得舒展美观,不规范的地方帮他改一改。
7.全班展示练写的字。引导学生点评,重点关注撇和捺有没有写得舒展。
8.回顾学过的带有撇和捺的字,自由练习,注意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思考:诗人有没有写采莲女的容貌?(没有)你从诗中哪句话知道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原来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结合诗句,再来思考,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女呢?
(1)因为采莲女的裙子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
(2)采莲女的面容同池中的荷花一样美。所以诗人也分不清哪个是采莲女,哪朵是荷花。
(3)因为一池的荷叶、荷花太茂盛了,所以人藏在池中就看不见了。
师生问答:采莲女碧绿的罗裙与盛夏的荷叶巧妙融为一体,难怪诗人感慨——(荷叶罗裙一色裁)。出水的荷花像采莲女的脸庞一样娇嫩,这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女掩映于荷花、荷叶之中,(乱入池中看不见)。听见远处悠扬的小调儿,才知池中有人,这正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4、总结提升
诗人王昌龄用他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池的荷花,而采莲女的美貌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得立体形象。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我相信,大家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莲女勤劳忙碌而又美丽的身影。同学们,你们听,她的歌声多么动听,我们跟着她一起唱好不好?(播放音频)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找到诗中相应的语句,而不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不破坏对诗意理解的整体性。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把古诗当中蕴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单元作业设计及评价:
21、大自然的声音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短语、固定搭配
22 、读不完的大书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3、父亲、树林和鸟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完成小练笔
语文园地七 背诵古诗《采莲曲》、背诵并默写词语、完成语文园地七配套练习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21、大自然的声音
21、大自然的声音
美
22、读不完的大书
23、父亲、树林和鸟
23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看动静、闻气味——林中有很多鸟——知鸟、爱鸟
我:茫茫然、惊愕——高兴
语言形式:多个修饰语连用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讲清楚
抓要点
说完整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提出现象——列举事例——提出想法
提出想法——给出建议——说清好处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
交流摘抄的基本方法
感受“得”的用法
学习撇、捺笔画的书写
八、 反思性教学改进:
三年级语文大单元
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第七单元—我与自然
年级学科:三年级语文
设 计 人:
设计时间:
语文 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基本信息
1、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名称(可以是单元名称或主题名称):
我与自然
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2、 使用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教材
3、 单元课时数:
10课时
4、 课程标准描述:
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一、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二、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
三、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四、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五、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二、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
1、单元/主题概述(说明学习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让大自然带领学生聆听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空间距离,让学生置身于自然之中,俨然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情境中感知,体会到大自然声音的美妙,与文本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本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向着这个核心目标出发、着力、落脚。在了解课文描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生动的语言,通过朗读、想象、体会、交流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获得对语言文字美的体验。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读”。通过配乐朗读、合作读、接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地朗读文中生动的语言,读出意思,读出画面,读出感受,体现读与想象、思维训练的紧密结合,有效地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课文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在多读、美读中根植于学生心田。
2、单元课时划分(每课时的主题)
课时一:21、大自然的声音
课时二:21、大自然的声音
课时三:22、读不完的大书
课时四:22、读不完的大书
课时五:23、 父亲、树林和鸟
课时六:23、 父亲、树林和鸟
课时七: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课时八: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课时九:语文园地七
课时十:语文园地七
3、各课时的联系(描述各课时之间的联系):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联系
《大自然的声音》通过对自然界各种声音的生动描写,表现了用心体验大自然的妙趣;《读不完的大书》呈现了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无尽的乐趣”;《父亲、树林和鸟》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
三、学情分析与学习条件支持
1、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生活、知识、活动、方法等方面的经验):
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二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讨论、交流。除了课后思考题二所列的4个句子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提出几个句子。讨论、交流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选择教法如下:1.以读为主,读思说结合法;2.因为是中年级,适合引扶放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与习惯。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有趣。
2、学习条件支持(如实验设备器材、桌椅的摆放、黑板、多媒体、数字平台准备等)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形象、生动地启迪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鉴赏语言文字,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检索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提高灵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所流露的情有着更加真切的感悟,帮助学生抓住大自然的特点,理解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整节课教师旨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氛围中,运用网络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探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单元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整体涵盖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单元式整体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单元。可以采用素养整合方式描述学习目标。一条目标可以对应多个素养,并在对应关系说明栏目中简要说明目标对应的主要素养。目标尽可能可检测关联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水平。)
单元目标内容
单元目标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2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47个词语。
◎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语言积累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大自然的声音》第2、第3自然段。
◎能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阅读理解
◎能借助图表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辨析对文中人物的判断。
◎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口头表达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书面表达
◎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想法。
◎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五、课时教学设计
《21、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13个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第3自然段。
3.能找到第2、第3、第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二)教学重、难点:
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 导入:
激趣导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学习课文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那大自然的美妙声音!
课前让学生留心听一听身边的声音,并简单记录下来,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后期的“小练笔”打下基础。
2、任务/问题驱动: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淙淙 潺潺 哗哗 叽叽喳喳 唧哩哩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轻快的山中小曲 热闹的音乐会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思考:每一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两组词语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每个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段落的意思。
(1)第1自然段,理解关键词语“美妙”。
(2)第2自然段,找到关键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3)第3自然段,找到关键句“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4)第4自然段,找到关键句“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借助关键句,了解课文内容。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看一看:(出示微风和狂风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读一读:女生读“微风拂过的声音”,男生读“狂风吹起的声音”,感受生动的语言。
感受生动的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读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想象语言描绘的画面,读出语言的画面感。在文字与画面的相互转化中,感受语言。
4、总结提升:
规范、工整地写字,是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把有共性的字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练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短语、固定搭配
第2课时
1、 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风吹过森林时的声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指导朗读:以语音的轻重和语速的缓急变化来读好词语,读出下雨时和小雨滴汇聚起来时,水发出的声音之美妙。
2、任务/问题驱动:
画出描写瀑布声音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想象一下,瀑布飞落下来时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看能不能把想象到的声音读出来。
指名朗读,以读准、读通为评价标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音的轻重和语速的缓急。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词语分类, 感悟写法
1.圈画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并把这些词语分类。
2.小组交流:说说你是如何进行词语分类的,并说明理由。
第一种方法:拟声词。如:淙淙、潺潺、哗哗、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叽叽喳喳、唧哩哩唧哩哩。
第二种方法:把一种声音比作另一种声音。如:呢喃细语、海洋大合唱。
第三种方法:把声音想象成人类的音乐创作活动。如:雄伟的乐曲、热闹的音乐会。
4.思考:课文中描写大自然声音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还能不能想到其他表现声音的方法?
4、总结提升:
《大自然的声音》是一篇段落简单明了、语言描写轻快活泼的散文。这样的美文是要用心灵去感受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正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而这正是对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的“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细化与落实,又是对“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一要求的具体落实。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2、读不完的大书》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仅、麻”等11个生字,会写“读、虾”等13个字,会写“高远、沉思”等17个词。
2.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找出相关语句,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并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从课文中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能简单地写出自己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书是读不完的呢?这本大书是什么样的,里面写了些什么?
引导读题: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再读课文题目,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些疑问。
“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生疑、质疑,体现了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2、任务/问题驱动:
思考:“读不完的大书”指的是什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依据生字的构字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并在识字的过程中,扩展学生的词汇,渗透汉字文化,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教师配乐朗读全文,给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感基调,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初步理解“大书”的意思。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
(1)提问:作者列举了哪些好玩的事物?这些事物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指名交流,齐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4、总结提升: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抓住课文的总起段落,引导学生提炼和概括文本信息,紧扣关键词语及标点符号,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题目中“读不完”的意思,在回环呼应的朗读中,初步感悟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特点。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
第2课时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这本读不完的大书,去感受大自然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乐趣。
2、任务/问题驱动:
思考:每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请联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或第1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板书:飞鸟 昆虫 花草 树木)
思考:这一部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子。花草树木是怎样有趣?用横线画出描写生动的句子。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①提问:“暑寒荣枯”是什么意思?(季节不断变化,草木有荣有枯)
②点拨:植物的开花、结籽,有着——(不同的趣味);花草树木的一荣一枯,有着——(不同的趣味)。
花儿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有单瓣的、重瓣的,千姿百态。草的叶子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的还带着刺。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花儿的有趣的?(颜色多、形状多)能用两个词语概括吗?(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作者又是怎样写草的有趣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形态各不相同)
花儿颜色有——(学生接读),形状有——(学生接读),草的叶子各不相同——(学生接读)。
4、总结提升:
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圈画文中生动的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和体会语言、形象、情感之美。
本教学板块通过回读课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的观察方法,并引导学生迁移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体现了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本节课,教师将“教方法”作为暗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
(1)阅读方法。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强调借助关键语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在方法的实践运用中自我构建新的认知经验,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2)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课文总—分—总的篇章结构以及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大自然中读到的奥秘和感受到的乐趣,让学生经历阅读输入到表达输出的学习运用过程,从而获得自己的言语经验,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观察方法。在课文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发现这部读不完的大书的?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提取关键词“寻找、沉思、遐想”,旨在告诉学生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来读大自然这部“大书”。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二)教学重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
(三)教学方法:
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
2.说说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你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是你大胆的猜疑。
3.试着将课题中的“、”换成恰当的词句,将课题连成一句话,再读一读。(预设: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合题目表达特点,指导朗读。
2、任务/问题驱动:
朝(cháo) 雾(wù) 蒙(ménɡ) 鼻(bí) 总(zǒnɡ) 抖(dǒu) 露(lù) 湿(shī) 吸(xī)
猎(liè) 翅(chì) 膀(pánɡ) 重(zhònɡ) 黎(lí) 凝(nínɡ) 畅(chànɡ) 瞬(shùn)
自由读,开火车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总”,翘舌音“朝、湿、翅、畅、瞬、重”,前鼻音“瞬”,后鼻音“蒙、膀、凝”等。
教师指导识记“黎、凝、畅、瞬、猎”,继续巩固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抖、湿、猎、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朝”,左右结构,左右等宽。“雾、蒙、总”都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关键笔画的写法。
“鼻”,上下结构,但要注意整个字不要写得过长,还注意“自”和“田”要写得扁一些,按正确笔顺规范书写。
“雾”和“蒙”也要注意不要写得太长,各部分写扁一些。
“翅”,半包围结构,“支”的最后一笔写长一些。
(3)写一写: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得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默读时做到用眼看,用脑思考,用手勾画)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指导朗读:既然父亲一辈子都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那你能读出他那种喜欢吗?
4、总结提升: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文中大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长句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是个挑战,同时又是积累生动语言、感受语言多样性的好时机。我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与理解课文内容一样有价值。
本文还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语言富有诗意,句子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对于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朗读。因此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感受一个作家对父亲的崇敬感激之情。
5、 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
第2课时
1、 导入:
聚焦动作,解读知鸟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细致描写了父亲的哪些动作,把它圈出来。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提示:“凝神静气的”和“像树一般兀立的”都是说父亲在凝神静立中感受鸟儿的存在。“浓浓的”“苦苦的”都是在写草木气息。可以去掉每句中的一个修饰语,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2、 任务/问题驱动: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引导学生发现树林幽深、看不清的程度逐渐加深。
(4)提问:你能从文中找到这种形式的,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句子吗?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1)指导朗读:读了这三句话,哪个词语给你的感受最深?(舒畅)“舒畅”是什么意思?(开朗愉快;舒服痛快)
①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小鸟的心情开朗愉快)
②怎样读好这句话?(读出小鸟的欢快舒畅)
4、总结提升
父亲熟知鸟的生活习性,父亲对鸟有着超乎寻常的了解,其实那是父亲对鸟的爱,爱得悄无声息,而又如此地深切,就像课文第1自然段所说——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是本文表达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是感受语言之美的有效途径。
父亲如此熟悉鸟的习性,如果他是猎人,鸟儿很难逃脱父亲的捕猎;
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所以“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第1课时
1、 导入:
同学们,其实我们生活中类似的“小事”随处可见。(板书:身边的“小事”)
(1)同桌聊一聊:你遇到过哪些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
(2)集体交流: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就来谈一谈身边的这些“小事”,要学会认真倾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明白“小事”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
2、任务/问题驱动: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前两幅情境图,说一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想一想: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温馨提示:先说图上发生了什么事,然后说自己的看法,最后讲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后两幅情境图,说一说: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再想想自己的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温馨提示:也可以先说看法,然后叙述图中发生的事情,最后讲理由,说理由时可以讲这样做带来的结果,还可以举身边的例子。)
3.自由练说:谁能挑选课文中的一幅情境图,说清发生的事情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示:先说清楚这是一件什么事,然后表明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再说明理由。也可以先说理由,再表明自己的态度。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1.小组内轮流讲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再谈谈你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提示:(1)讲的同学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吐字清晰,音量、语速适中,仪态大方。表情自然,眼睛注视听众。
(2)听的同学要用心,努力记住其他同学说话的主要内容,中间不要打断,如果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或需要补充、更正的地方,等讲的同学说完了,你再举手发言。
(3)听的同学也可以边听边记下几个关键词。
2.汇总信息:小组内每个同学尽量独立整理、汇总,感觉实在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提示:汇总时把小组内所有成员的看法串起来,连贯地说一说。
4、总结提升
同学们,小事不“小”,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体现着我们的素质。所以我们要多做好事、文明的事、给人温暖的事;还要多关注身边的“小事”,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设计意图】汇总小组意见时,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这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注意倾听、记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这个教学设计渗透着彼此尊重的交际意识。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交际:
声音洪亮, 说话时眼睛要看着同学。
说话连贯,能把小组成员的看法说清楚。
1.学生代表依次到台前汇报小组成员的看法。
2.同学评议学生代表的发言,引导以正面鼓励为主,再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全体互动,组际交流。没有在全班发言的同学,向别的小组讲述自己小组同学的看法。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父、及”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二)教学重难点: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能感受“得”的用法并仿写句子。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直观感受法、经验法、引导法、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1、导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本学期你摘抄了哪些好词好句?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学生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
摘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感,你是如何摘抄的呢?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你摘抄的方法和技巧?(学生自由发言)
l 读书时,我会画出写得好的语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l 我喜欢归类摘抄。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语句分门别类地写下来,经常翻看,对我的习作很有帮助。
l 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我会在合适的地方给摘抄的内容注明出处。
2、任务/问题驱动:
1.学习“得”的用法。
(1)出示句子,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l 它的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了。
l 王老师急得直跺脚。
l 他跑得像兔子一样快。
预设:这些句子中都有“得”字。
(2)创设情境,比较阅读,感受“得”字的生动之处。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教师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意境。
4、总结提升
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发挥想象,尝试创作形象生动的句子。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语文园地七生字、字词句运用
第2课时
1、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采莲曲》,跟随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脚步,去寻觅采莲女的婀娜身姿。(展示插图,播放音频)
2.你们想不想走进这首诗,感受唐代采莲女的生活?小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自由读《采莲曲》。
2、任务/问题驱动:
认真观察,书写撇、捺
1.(田字格出示“父、及”等8个字)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8个汉字有没有相同的笔画?(撇和捺)
2.指名读泡泡框中的提示语: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练习撇和捺的书写。
3.师示范写“英” 字, 边写边提示:撇从竖中线起笔,在左下格的中心处收笔;捺从竖中线起笔,在右下格的中心处收笔,左右对称,字形舒展。
4.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和老师一起写“蒙”字。“蒙”较于其他字有些特殊,它有四个撇画和一个捺画。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笔顺以及四个撇的长短变化和位置。
5.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写好后与同桌交换,看看对方的撇、捺是不是写得舒展美观,不规范的地方帮他改一改。
7.全班展示练写的字。引导学生点评,重点关注撇和捺有没有写得舒展。
8.回顾学过的带有撇和捺的字,自由练习,注意把撇和捺写得舒展。
3、深度经历/深入研读/重点突破/深度训练:
思考:诗人有没有写采莲女的容貌?(没有)你从诗中哪句话知道的?(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原来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结合诗句,再来思考,为什么诗人“看不见”采莲女呢?
(1)因为采莲女的裙子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都是碧绿的。
(2)采莲女的面容同池中的荷花一样美。所以诗人也分不清哪个是采莲女,哪朵是荷花。
(3)因为一池的荷叶、荷花太茂盛了,所以人藏在池中就看不见了。
师生问答:采莲女碧绿的罗裙与盛夏的荷叶巧妙融为一体,难怪诗人感慨——(荷叶罗裙一色裁)。出水的荷花像采莲女的脸庞一样娇嫩,这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女掩映于荷花、荷叶之中,(乱入池中看不见)。听见远处悠扬的小调儿,才知池中有人,这正是——(闻歌始觉有人来)。
4、总结提升
诗人王昌龄用他清新的笔触,勾勒出一池的荷花,而采莲女的美貌在我们的想象中变得立体形象。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我相信,大家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采莲女勤劳忙碌而又美丽的身影。同学们,你们听,她的歌声多么动听,我们跟着她一起唱好不好?(播放音频)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诗歌大意找到诗中相应的语句,而不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这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不破坏对诗意理解的整体性。
5、引导实践/延伸拓展/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把古诗当中蕴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六、单元作业设计及评价:
21、大自然的声音 完成本课生字、积累文中圈出的词语、短语、固定搭配
22 、读不完的大书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3、父亲、树林和鸟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完成本课生字、识记课文中划出的重点词句、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完成小练笔
语文园地七 背诵古诗《采莲曲》、背诵并默写词语、完成语文园地七配套练习
七、单元教学结构图:
21、大自然的声音
21、大自然的声音
美
22、读不完的大书
23、父亲、树林和鸟
23 父亲、树林和鸟
父亲:看动静、闻气味——林中有很多鸟——知鸟、爱鸟
我:茫茫然、惊愕——高兴
语言形式:多个修饰语连用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讲清楚
抓要点
说完整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提出现象——列举事例——提出想法
提出想法——给出建议——说清好处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
交流摘抄的基本方法
感受“得”的用法
学习撇、捺笔画的书写
八、 反思性教学改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