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2.昼夜交替现象一等奖教案
展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 | 昼夜交替现象 | 单元 | 第二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六年级上册 |
教材分析 | 《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第2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从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出发,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家是如何寻找未知宇宙领域问题的答案。在探索部分设置了四个环节。一、形成假设环节,学生独立思考,画图表达自己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二、研讨、交流我们的解释,让学生对于每一种假说有较清晰的了解;三、用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四,交流实验结果,修正解释或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前两个环节,学生要先画图、再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假设,学生能感受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是非常重要的,此时教师要对不同观点进行提炼、分类,并将其展示。继而,在这么多“近乎合理”的假说前,模拟实验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实验材料的选择可以让学生先讨论,而不局限于教材上的材料。研讨部分包括3个问题。问题1,根据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假说是否能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四种假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继而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明确解释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确定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问题3,四种假说只有一种是正确的,需要我们去寻找更多的证据,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 ||||||
学情分析 | 教学前调查可知,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地球被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没有被照到的一面是黑夜。而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学生认为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运动;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地球自转,太阳不动;太阳不动,地球自转,且围绕太阳运动;与太阳、地球、月球的位量关系有关系,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直线,地球转动时被太阳照到的一面是白天,被月球照到的一面是黑夜。有了这些基础,为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和准备实验材料指明了方向。 | ||||||
教学目标 |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昼夜交替模拟实验,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解释可以有多种。 科学思维目标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成因假设中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关系。 探究实践目标 能根据已有知识,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有依据的假设。能基于假设,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 态度责任目标 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感兴趣,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保持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真正成因的热情。 | ||||||
教学重点 | 依据现有知识对昼夜现象成因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 | ||||||
教学难点 | 根据实验结果说明地球模型是否产生昼夜交替,并不断地修正解释。 | ||||||
教学方法 | 实验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活动手册。 学生准备: 手电筒、地球模型。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一)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昼夜是怎样产生的? 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带给我们崭新的一天;从西方落下 ,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迎来黑夜。人们习惯把白天称为昼,把夜晚称为夜。 (二)教师谈话:地球上的事物每天都在感受着昼和夜的交替,昼夜交替变化的周期是24小时,它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提问让学生初步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活动1: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 1.提问: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 预设: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自转。 2.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完成活动。 (1)思考“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假设。 (2)把我们的想法画下来,用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3)可以用两个圆形代表地球和太阳。蓝色的圆代表地球,红色的圆代表太阳,用箭头表示它们运行的方向。 (4)为了让示意图更直观,也可以加注文字。 (5)活动记录:
3.学生交流:科学家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对假设进行论证,最终发现规律。今天我们也是小小科学家,大家四人一组,交流自己关于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假设。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大家有哪些假设? 提示:①我认为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②我认为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③我认为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④我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教师提问:通过组内交流,大家有什么发现? 提示: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可以有很多种。 4.教师谈话: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一环,同学们刚才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发现了多个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怎样才能验证哪种假设是正确的呢? 提示:做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二)探索活动2:模拟实验,检验假设 1.展示:出示实验器材,展示实验要求。 2.步骤任务:指导学生小组进行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任务。 (1)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模型。 (2)实验步骤: 第一步:明确小组成员分工,①拿地球模型;②拿手电筒;③观察记录。 第二步:根据上一环节提出的假设进行模拟实验。 第三步:如果通过模拟实验,假设成立,则得出正确的结论。 3.实验记录 地球自转,同时围绕太阳转。 4.教师小结: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对应昼夜交替现象,这时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转。 (三)讨论研讨 1.通过模拟实验,能够证明我们的假设吗?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地球模型上出现的昼夜交替现象的? 提示:能证明“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观察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不能证明“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的假设,依据是观察到地球模型只有固定的一半被手电筒照亮,没有出现昼夜交替现象;不能证明“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没有光源,无法出现昼夜;能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的假设,依据是手电筒的光打在地球模型上,可以看到地球模型上亮、暗的位置不断变化,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2.能解释昼夜现象的假设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示:假设①和假设④。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地球与太阳运动关系的不同。 (四)拓展延伸 阅读:神舟飞船在太空中的昼夜 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了14周,耗时21小时。因为每绕地球飞行一周就要经历一昼夜,所以可以说他在太空经历了14个昼夜。按原计划,他在太空有5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为了尽可能多地采集实验数据,我们可敬的航天英雄将睡眠的时间压缩到最短,一共只睡了半小时。 天宫一号是我国首个载人空间试验平台,它在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太空绕地球一圈需要1.5小时,即每1.5小时要经历一昼夜,换句话说,地球上的一天,对应太空中的16个昼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未经训练的人上去,估计会天天都在睡觉,哪有精力做实验呢?而经过严格训练的航天员则会自主调节生物钟,无论什么时候,该睡觉时能马上睡着,该醒来时能及时醒来并立即投入工作。航天员睡觉的时候,是在睡袋中漂浮的,并且用绳子将睡袋倒挂着,这种本领平常人是很难掌握的,航天员要掌握此本领必须靠坚强的意志和至少5年的训练。 |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讨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 思考昼夜交替现象可能出现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务实学生对地球运动的了解,得出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转动。
对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务实学生的科学概念。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探索地球运动的新证据,拓展学生的视野。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转,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同时经历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式的过程,提升了探究能力。 | ||
板书设计 | 2 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的假设:①②③④。 昼夜交替现象 实验验证:模拟实验,实验结论。 | ||
课后作业 | 一、填空题。 1.地球的形状是( )。 2.地球围绕着一个假象的轴不停地运动,这个假象轴叫( )。 3.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 )。 4地球围绕( )运动。 二、判断题。 5.地球的年龄约4亿年。( ) 6.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 ) 7.地球的外部被大气层包围着。( ) 8.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均匀分布的,像一个石球。( ) | ||
课后反思 | 亮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有了疑问,我们有了探究的方法、手段,我们去验证,去排除,学生进行模拟实验。一方面,这些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教师应教好学生尽可能的规范操作。如:地球绕太阳转,地球的自转,究竟怎么个转法?虽然,教材、教师用书上都没有明确要求,但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应该怎么转(自西向东)。在实验操作之前,我都做了必要的引导,为以后正确的掌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实验操作结束后,学生能否从众多的假设中获得真理呢?这才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相对运动的思考,提高讨论、交流,注重每个环节的自然衔接,做到层层递进。特别是引入部分,从“白天”到“黑夜”的认识,再到“交替”的出现等,非常注意这些细节。要做到这一点,语言是关键,提问的问法很讲究,是达到目的的重要保证,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教材的资料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昼夜交替现象,得出结论,在书中还需要进一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这样才能务实学生的科学概念。 教学建议:可以在课本中以小百科的形式展示昼夜交替的概念: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