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4.谁先迎来黎明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课题 | 谁先迎来黎明 | 单元 | 第二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六年级上册 |
教材分析 | 《谁先迎来黎明》是本单元第4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与前面的主要完成的目标: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 ||||||
学情分析 |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需要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天体运动知识。为此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认识: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抽象,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模拟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获取科学概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
教学目标 |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模拟实验和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约为24小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认识到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科学思维目标 运用模拟实验,推理论证等方式认识到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探究实践目标 在模拟实验中能通过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的模拟实验探究“谁先迎来黎明”;通过“地球椅”、地球模型等模拟实验的体验,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态度责任目标 对探索自然现象、解密自然规律保持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 ||||||
教学重点 | 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 ||||||
教学难点 | “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 ||||||
教学方法 | 实验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学生准备: 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一)教师提问: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比如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因为地球是椭球形的,并且在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上所处相对地理位置(经度)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会有先后。根据地球仪上两座城市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二)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继续探索地球运动的问题。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提问让学生释放潜能,激发学生科技史学习兴趣。 |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北京和乌鲁木齐,哪座城市先看到太阳 1.提问:要探索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到太阳,我们首先得.了解这两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大家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座城市吗?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提示:能。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模拟地球自转,并完成实验。 (1)任务:模拟地球自转 (2)八人一组,大家手拉手,面朝外围成一个圆圈,模报地球。 (3)任务分配:组员1身上贴上写有“北京”和“东”的纸片;组员_ 2(在组员1的右手边):身上贴上写有“乌鲁木齐”和“西"的纸片;组员3在圈外举一个红色纸片 ,代表“太阳"。 (43)所有组员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大阳并进行记录。 (5)所有组员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看看“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太阳并进行记录。 (6)实验记录:
探索二:理解相对运动,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1.教师提问:通过上面的模拟实验,我们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吗? (提示:不能,证据不足。) 2.教师谈话:是的,目前证据不足。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通过观察周围事物来研究自身的运动。我们一起来分析几个生活中的现象,看能不能对寻找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有所帮助。 (1)我们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提示:树木向后运动。) (2)我们坐在转动的转椅上,如果转椅顺时针(自东向西)运动,那么我们看到周围景物是怎么转动的? (提示:周围景物逆时针转动。) (3) 假设我们现在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能看到日月星辰是怎么运动的?由此我们能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提示:我们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或自东向西或顺时针) ,由此可以推断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4.交流:北京和乌鲁木齐,哪- -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预设:北京。根据之前的模拟实验,北京在乌鲁木济的东边,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探索三:在地球模型上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1.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小组按要求完成模拟实验,并完成实验 (1)任务:再次模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昼夜变化 (2)将反光小圆片贴在地球仪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上,再用手电简模拟大阳照射; (3)让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同时处于“夜”(手电简照不到的一面)中。 (4)一位组员让地球模型按正确的方向连续旋转。 (5)其他组员从“大阳”的位置进行观察记录。 (6)实验记录:北京先先迎来黎明:地球自转一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次黎明。 (三)讨论研讨 1.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一座城市先迎来黎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提示 :北京先迎来黎明。因为在理解相对运动后,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边晚。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 2.地球的自转向是怎样的?自转-周要多长时间?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 (提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因为地球自转-周,每个地区只能迎来一 次黎明,而我们生活的城市每天也只有一 -次黎明,所以可以推理得出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即24小时。) (四)拓展 阅读: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区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在一个国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的日期变更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令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期变更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这条线上的子夜,即地方时间零点,为日期的分界时间。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变更线时,日期要减一天。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同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 | 学生按要求开展模拟实验
学生按要求操作,思考、讨论和交流
学生操作、思考、讨论与交流
学生思考、讨论与交流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讨论与交流
| 利用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时,北京先看到“太阳”;当“地球”转动方向是自东向西时,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现象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将学生带入地球的视角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根据相对运动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学生按自西向东模拟实验时,实验结果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对核心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务实学生的科学概念。
利用阅读材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课学生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 24小时。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东边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早于西边地区,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还有更多的现象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 ||||||||||
板书设计 | 4 谁先迎来黎明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 确定方向
| ||||||||||
课后作业 | 一、填空题 1.在自转的地球上看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体(如太阳、星星等)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駝们相对运动的结果,是( )向。 2.地球的( )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地区( ),西边地区( )。 3.相对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另一个物体相对此物体也在发生运动,且方向( )(填“相反”或“相同”)。 4.自转一周就是昼夜交替的一个( ),也就是一天,即24小时。 二、判断题 5.在地理位置上,北京在乌鲁木齐的西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东边。( ) 6.天,噜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 7.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 8.从模拟实验中我们发现由于地球自转方向不同,北京和鸟鲁木齐迎来黎明的先后就不同。( ) | ||||||||||
课后反思 | 亮点:在讲到相对运动时,我们讲到到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怎么回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树木是不动的,但是在汽车开动后,树木也运动起来。这时给学生科普静止和运动的相关概念,从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示:静止与运动的相对性,主要是指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了运动,这个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若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这个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概念,与观察者选定的参照物有关。 不足:教材的关于地球的资料过少,这样就不利用学生理解地球知识,掌握地球运动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教材内容。 教学建议:可以在课本中以小百科的形式展示出来: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