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1.我们的地球模型公开课教案
展开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
课题 | 我们的地球模型 | 单元 | 第二单元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六年级上册 |
教材分析 | 《我们的地球模型》是本单元的第1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是从介绍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学生先整理关于地球的已有认知,再通过对比、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后续的研究学习。这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篇设计,也是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篇设计。由于地球与宇宙中的有关现象、事物和规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复杂性,我们常常通过制作模型与模拟实验进行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而科学家在进行此领域的研究时,也会把已有认知表达在模型上,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从而得出新知识,再通过实践观察验证新知识。本课也是通过模型制作帮助学生整理已掌握的知识,学生把自己制作的模型应用在后续的各个主题的研究中,从而获得新知识。 | ||||||
学情分析 | 在小学阶段,绝人多数学生的空间感尚未完全建立,空间感知能力、想象力非常有限。受此影响,学生在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规律。动手制作各种类型的地球模型,并展示自己的模型,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低,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积极的学习动力。 | ||||||
教学目标 | 科学观念目标 通过制作和观察各种地球模型,识别和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结构、海陆分布、运动规律),将模型建构应用到地球知识的学校当中。 科学思维目标 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已知的地球相关知识并将其结构化,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将一类或多类知识表达在模型上。 探究实践目标 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能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已有认知并进行合理分类;在交流讨论中,能完善思维导图并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能利用不同材料把抽象的地球知识准确地表达。 态度责任目标 在模型展示、比较、评价之后,感知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模型并应用到后续地球主题的研究中,对地球与宇宙科学的探究保持好奇心与探究热情。 | ||||||
教学重点 | 利用不同材料,动手制作能表达各类地球知识的地球模型。 | ||||||
教学难点 | 提出感兴趣的关于地球的问题;能较准确地表达出地球结构、地球海陆分布以及地球自转的特征。 | ||||||
教学方法 | 实验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班级记录表一份。 学生准备: 橡皮泥地球结构模型、抹油的小刀(防沾刀)、可以上色的泡沫球或塑料球等球体、笔头较宽的彩色笔、橙子、勺子、吸管、地球仪、抹布、活动手册。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一)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我们能做一个 地球模型来表达所知道的地球知识吗? 据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二)教师谈话: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这些关于地球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地球结构特征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展示出来。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提问让学生分析地球的情况,引导学生说一说对地球的了解,然后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 |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活动1:写下“我知道和感兴趣的地球知识。” 1.教师谈话在此之前,你对地球的知识了解多少?这是我们的课前调查,仔细阅读并提出你的问题。 2.展示与交流:展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课前调查表并汇总大家的观点。
3.指导学生小组研讨、交流。 (1)教师提问: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我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会自转,也会绕着太阳转。 (2)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关于地球你又有哪些疑问? 提示:我知道地球超过40亿岁了。我想知道昼夜是如何形成的;我想知道为什么夏季白天的时间比冬季长。 4.教师小结:大家对于地球的知识的了解很多也很杂,接下来我们一起相将关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地球形状是球形;地球运动是围绕太阳;地球年龄超过40亿岁。 (二)探索活动2: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1.教师谈话: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今天,我们就是小小科学家,请大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怍不同的地球模型。
2.教师指导:展示活动要求和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小组制作简单的地球模型。 活动一: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实验器材: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资料卡(地球的结构及相关数据)。 任务要求: (1)阅读资料卡,了解地球的结构。 (2)用红色橡皮泥制作地核,地核最厚;用橙色橡皮泥制作地幔;用蓝色橡皮泥制作地壳,地壳最薄。 (3)切开模型,观察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 活动二: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活动 实验器材:泡沫球(或塑科球)、彩笔。 任务要求: (1)观察世界地形图,确定陆地有几块和陆地的大致位置。 (2)勾选陆地部分。(可以用三角形、多边形来简单表示陆地) (3)用不同颜色表示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分布情况。 活动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 实验器材:橙子、勺子、吸管、小刀。 任务要求: (1)横切橙子。(模拟赤道线) (2)去果肉。 (3)将吸管穿过橙子。(按地轴垂直于赤道面的方向) 注意事项: (1)四人一组,选择制作一个地球模型。 (2)完成后,按照“步骤1.2.3"的形式,说明制作过程。 (3)整理好语句后上台展示成果。 (三)讨论研讨 1.我们是如何制作地球模型的?我们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 提示:我们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用不同的颜色在塑料球体上绘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制作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利用橙子和吸管等,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我们的模型有的切开后能直观地反映地球的图层结构,有的能反映地球表面的海陆面积比例,有的能让我们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现象,探究相关问题。 2.对比不同的模型,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提示:它们的不同点是表达的地球知识不同,表达的研究方向不同,制作方法也不同;相同的是它们都能表达某一类的地球知识,都有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 都能用于科学研究。 3.我们的地球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提示:我们可以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时,严格按照比例制作,更精确地表达地球知识;可以把地球海陆分布模型制作得更美观;可以在制作地球自转模型时,用轮轴代替吸管,使“地球”转动得更方便。 4.教师小结:制作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以及检验我们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否正确。往后,我们要积极尝试制作其他的模型,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用模型准确表达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观察常用的地球仪,说说我们可以从这个模型上获得哪些知识。 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设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我们常用的地球仪是教学地球仪,从这个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获得的知识有: 1.经、纬线的分布特点。 2.世界海陆的分布概况。 3.世界时区的划分情况。 4.地球自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5.全球的国家及其分布情况。 | 学生按要求说一说地球方面的认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
学生按要求制作地球模型。
学生思考、交流与讨论。
阅读材料,并分析内容。 | 学生按要求整理信息,丰富对地球的认识。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以及运动方式,形成科学概念。
对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务实学生的科学概念。
利用材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年龄超过40亿岁。并通过制作地球模型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情况,从而深入地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动手实践与知道的知识进行验证,从而务实科学概念。 | |||||||||||
板书设计 | 1 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结构模型 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 地球海陆分布模型 地球自转模型
| |||||||||||
课后作业 | 一、填空题。 1.地球的形状是( )。 2.地球围绕着一个假象的轴不停地运动,这个假象轴叫( )。 3.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叫( )。 4地球围绕( )运动。 二、判断题。 5.地球的年龄约4亿年。( ) 6.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 ) 7.地球的外部被大气层包围着。( ) 8.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均匀分布的,像一个石球。( )
| |||||||||||
课后反思 | 亮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挖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并采取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地球。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牢固掌握了地理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学习地理的方法,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不足:教材的资料中,虽然主题是地球,初步感知地球,但是其信息量比较少,而学生对地球知识了解也不多,为此可以利用多个版面介绍地球的知识。 教学建议:可以以小百科的形式介绍地球上的资源,例如:地球蕴藏着各种自然资源供人类开采利用。其中很多是如化石燃料一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资源的再生速度非常缓慢。化石燃料大多从地壳中获得,例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人类主要用这些化石燃料来获得能源和化工生产的原料。矿石形成于地壳的成矿过程,成矿过程由岩浆活动、侵蚀和板块构造导致。 地球生物圈可产生许多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制品,包括食物、木材、药品等,并可使众多有机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陆上生态系统依靠表土和淡水维持,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依靠陆地冲刷而来的溶解养料维持。1980年,全球有50.53亿公顷(5053万平方千米)林地,67.88亿公顷(6788万平方千米)草地和牧场,还有15.01亿公顷(1501万平方千米)用作耕地。1993年,全球有2,481,250平方千米(958,020平方英里)的土地受到灌溉。人类在陆地上用各种建筑材料建造自己的住所。 |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灵活巧妙的剪刀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7.能量从哪里来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上册5.电磁铁精品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