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从春秋末年起,连同整个战国时代,“农业生产有着飞跃的发展”,“生产量有很大的提高。”这主要是因为(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冶铁技术推动生产工具的进步C.统治者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D.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和推广2.根据《周礼》的介绍,西周时期的“市”已经有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大市,一般在中午举行,主要是族与族之间进行交易。第二种是朝市,早上举行,主要以商贾贩卖为主。第三种是夕市,晚间举行,主要是由小规模的贩夫贩妇进行交易活动。上述记载表明西周( )A.商业活动形式多样 B.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私营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D.已经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3.《尚书》记载“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下列政治观念与之最相符合的是( )A.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B.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D.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雠4.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D.通过实行法治,可以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5.成语是汉语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ー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并赋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下列成语能够直接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是( )A.卧薪尝胆 B.完璧归赵 C.楚王问鼎 D.四面楚歌6.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人性善恶B.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D.是否追求气节7.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体现着“道”和“自然”的东西,“天”和“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互相依赖、互相模仿、互相感应的关系。该思想家的政治主张是( )A.仁,为政以德 B.人性善,仁政C.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D.法治,中央集权8.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儒、墨、道、法、阴阳等学派“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总结了上古以来文化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局面( )A.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B.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C.不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D.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9.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经营和产品主要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解体,私营手工业和私营商业应运而生。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领域的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工商业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B.官营工商业的经营范围缩小C.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的比重下降 D.工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独立化10.“君无为,法无不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代劳,民但而守法”。先秦时期的这一思想主张( )A.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B.适应了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C.体现了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民意的要求D.勾画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愿望11.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 )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督促学生以仁为任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12.《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有解决增加国家财富的办法:“能以所有致所无,客商归之,外货留之,则入多。”据此可知,韩非子( )A.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B.主张加重对商业税的征收C.承认了市场的作用 D.阐述了以民为本治国理念13.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多数哲学家都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如孔子认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法家思想却强调“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家的这种历史观( )A.推动了战国社会的转型 B.确立了百家争鸣的局面C.加速了天下统一的进程 D.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1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A.实行什伍、连坐制度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井田,开阡陌D.推广县制15.春秋时期,为争夺土地与人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这反映出( )A.中原是政治经济中心 B.周王主导了诸侯争霸C.洛阳只是政治的中心 D.争霸战争都是正义的 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二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三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合材料二,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指出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3)概括材料三中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17.中华文化从传统步人现代,兼收并蓄。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来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做道德的最高准期,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速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依据材料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 参考答案:1.B2.A3.A4.C5.C6.A7.C8.B9.A10.A11.B12.C13.A14.C15.A16.(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2)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3)主张:重农抑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17.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