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学ppt课件
展开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写作背景了解不深入,需教师提前布置预习,查阅资料。
2.结合具体的诗句,引导学生增强想象力,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在学生领略了诗人描写的一场又大又急的骤雨后,让他们联系生活,也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雨。
【核心素养】
1.文化自信:通过讲解诗人的写作背景与生平,感受中国古代的生活环境。
2.语言运用:图文对照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并能运用。
3.思维能力: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4.审美创造:结合具体诗句,观察不同景物的特点,感受羁旅愁思、盛夏时节的奇丽景色和丰收的喜悦。
【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第1课时
《宿建德江》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问题导入
夜幕降临,江中烟雾迷蒙,远处行来一叶扁舟,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设计意图】
课始三分钟,抓住学生心。教师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首同是思乡古诗的相似之处,然后找出它们的诗眼,这就为学习新诗奠定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最后设置疑问“舟上的诗人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字正腔圆。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赛读古诗,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请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教给学生读诗的方法,由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三、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解诗题。
(1)“宿”是什么意思?
生:住宿、留宿。
(2)“建德江”是一个地名,那么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建德江。该怎么读好诗题呢?(指名读、齐读)
2.知作者。
(1)学生交流关于孟浩然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生交流)
(2)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一起来看孟浩然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课件出示:
孟浩然自幼聪颖好学,抱负高远,青年时就作诗多首,“有声于江楚间”。当他奔赴京城,想要求取功名、施展才华之时,却总是名落孙山。后经举荐,他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在唐玄宗面前,孟浩然一展所学,朗诵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然而,诗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让唐玄宗大发雷霆。因此求官不成、踌躇满志的孟浩然最终被逐出了京城。
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孟浩然南下吴越,在建德江停舟过夜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3)带着感受,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
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俗话说“言为心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舟泊暮宿,触景生情,满怀愁绪的情感。
四、想象品读,明意悟情
(一)明诗意。
1.默读古诗,感知大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二)悟诗情。
1.找出诗眼“愁”。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代表孟浩然此刻的心境?
生:愁。
2.品味“愁”字。
(1)齐读“日暮客愁新”,知“愁”意。
课件出示:
日暮客愁新
② “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寂寞之愁)
②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你是从这行诗的哪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自己)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因为他此时身处异乡)
③同学们,飒飒秋风勾起了张籍的思乡情,重阳登高勾起了王维的“倍思亲”。此时,是什么景物触动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2)对比想象“日暮图”,感知“愁”绪。
①分享温馨画面。日暮是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
生:背着书包回家去。
师: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课件出示:图片(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图、夕阳下母亲迎接孩子归来图、一家三口夕阳下散步图)。
②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生:空旷的原野,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
师: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生1: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
生2: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生3: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
③读出满怀愁绪的感觉。诗人孑然一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一时间,他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评价读)
课件出示: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一咏三叹“月近人”,悟“愁”心。
①对月抒发愁绪。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
孤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生1:月亮啊,请把我带回家乡吧!
生2:月亮啊,只有你知道我的心情,陪伴着我。
②回忆往昔甜蜜。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火炉边,把酒言欢。
生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生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③入情入境读诗句。想起昨日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好快乐啊!可是,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想象画面和感情朗读是学习古诗的良方。全诗围绕一个“愁”字,诗人的孤寂、愁闷、思念等复杂心情蕴含在每一句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在学生已能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对比想象“日暮图”,对月抒愁绪以及忆往昔甜蜜,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着痕迹地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之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羁旅中的惆怅、愁思。
五、背诵古诗,升华情感
1.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了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孟浩然的知己,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
2.配上音乐,指名背、齐背。
【设计意图】
哀愁的音乐,与诗人的心境相融,很好地烘托了气氛。配乐让学生背诵古诗,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升华了情感体验。
【课后小结】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复杂的感受。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化诗为画,理解诗意,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时的奇特景象。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简介诗人
1.指名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事件。
设疑: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
3.简介诗人。
师:这是北宋诗人苏轼流传千古的一首名诗,你了解苏轼吗?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他曾两度做杭州的地方官,疏通西湖,建筑苏堤,造福于杭州百姓。
【设计意图】
以诗题总览全文,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从诗题中了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同时教师还设置了一个疑问:“诗人仅仅只是喝醉了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课时结尾深化主旨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美
1.读得正确。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强调“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
2.读出节奏。
指名读,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3.读出韵味。
学生练读,读出古诗的韵味。
(1)找出诗中的押韵字。(山、船、散、天)
(2)按“平长仄短”练读。
(3)分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
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使学生在逐层提升的诵读中感知诗意和诗趣,为知意和背诵打下基础。
三、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默读古诗,圈出景物。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默读古诗,想想每行诗分别描绘了什么景物?快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来。(云、雨、风、水)
2.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古诗,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配乐,约50秒)
课件出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②学生想象画面。
生1: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却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
生2:我看到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上蔓延,但来不及遮住山峦。
生3:我看到黑压压的乌云像海浪一样,汹涌地翻腾而来,但没有遮住远处的山峦。(点击课件,“黑、翻墨”变色)
③带着感受读诗句。我们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出了这幅“翻墨云”图。谁来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感受一下。(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抓关键词语,品析雨的特点。
生1:夏天的雨很急很大,我从“跳珠”知道雨落在船上就像是跳动的珍珠,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
生2:我从“乱入船”的“乱”字看出雨势很大,这雨是杂乱无章的,就像顽皮的孩子活蹦乱跳。
生3:我还从“白雨”看出这场雨很大,只有大雨点儿才会看起来是白色的,有种白花花的感觉。(点击课件,“白、跳珠、乱”变色)
②用多种形式,读出雨的气势。谁来将这场又急又大的雨,通过朗读带到我们大家眼前?(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③ 教师小结,引出别样景象。
师: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它让我们感到——震撼!激动!惊叹!当我们正被眼前这白花花的大雨所震撼并为之惊叹的时候,一阵大风吹来,天地间又换了一副新的图景。
(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 品味“忽”之妙。
生1:我从“忽”字感受到大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风席地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生2:我从“忽”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空变得一片瓦蓝。(点击课件,“忽”变色)
②拓展含“忽”的诗句。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读出“风吹雨散图”。(分组赛读)
(4)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 想“水如天”之景。
生1:水如天一样开阔,蓝天倒映在湖水中,水天一色。
生2:水如天一样明亮,雨后湖中泛起粼粼波光。
生3:水如天一样澄净,雨过天晴,一切都像刚洗过的样子。
②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感。碧空如洗,水平如镜,读出你的想象与感觉。(指名读、齐读)
4.联系生活,训练写话。请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写雨吧。
【设计意图】
想象画面,化诗为画是本课的语文要素,也是课后习题的要求。每行诗,紧紧围绕关键词展开描写,从下雨前的“黑云翻墨”到雨中的“白雨跳珠”,再到“风吹雨散”的水天一色,学生在头脑中不断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将想象与品读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课后小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课时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建德江、惊鹊、鸣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融入丰富的想象,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1.师读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学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联系旧知,了解课题。
教师: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1: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学生2:题目的意思是晚上诗人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设计意图】
入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对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由读全词。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词读通读顺。
2.指名读词。
重点强调:“蝉”是翘舌音,“见”读xiàn,不读jiàn。
(1)理解“见”的意思。“见”就是出现的意思。
(2)联结已知。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齐读全词。
【设计意图】
读通读顺,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教师要因疑而教,抓住最易读错的字,并联结已知,强化巩固。
三、自读自悟,入境抒情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诗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阙
1.自读自悟。
学生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打上“?”,小组讨论汇报。
2.汇报交流。
(1)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①弄懂“别枝”。借助注释,可以知道“别枝”指横斜的树枝。
② 理解词意。
生:这句词的意思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在鸣唱。
③学生质疑。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自己的见解,真棒!
④想象画面。师范读这句词,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⑤有感情地朗读。黄沙岭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谁能读出来呢?(指名读)
过渡:你们还读懂了什么?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 描述画面。
生:这句词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②表达异议。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过来,读为“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③给予鼓励。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
④读出喜悦。(一咏三叹读)
a.多少年来,与农田朝夕相处的青蛙,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能不高兴吗?
男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他们怎能不开心呢?
女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朝朝出,天天望,辛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
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齐读上阕。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美好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设计意图】
“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最后扣住人物心情,用一连串反问句式,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二)品读下阕
1.默读下阕。
2.学生交流。重点点拨: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该颠倒顺序来理解,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2)品“忽见”之趣。
课件出示: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 读出惊喜。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避雨的地方很难寻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在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
②读出放松。诗人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店,心情放松了。
③读出兴奋。进了茅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了。
3.以诗表情。
想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个性朗读。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
“情”要靠“象”去显。教师紧扣“忽见”,让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体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把学生引入词的意境,想词人所想,感词人所感,急词人所急,学生的感悟与朗读实现了无缝焊接,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四、对比阅读,体会情感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两首诗词。)这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有不同,结合具体诗句说说。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个“愁”字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诗人把这份愁情托付给了江中的月儿,“江清月近人”一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愁肠百转、孤独寂寞的诗人。诗人看见月亮便勾起了自己的愁绪,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愁思。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描写的是恬静的月夜景色,表达了丰收在即的喜悦之情。
【设计意图】
对词人的介绍,以两首不同风格的辛词进行对比,意在操练整体感悟的阅读方法,拓展本词的文化背景,丰富本课的文化底蕴。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使得本课成为一个意味无穷的起点站,学生将驶向广阔的经典诵读天地。
【课堂小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根据诗意,给诗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教学反思】
- 亮点:培养想象能力。教学古诗词,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宿建德江》一诗,让学生想象诗人往日与亲朋好友相聚的欢乐情景,学生畅所欲言,描绘出一幅幅温馨幸福的画面,更加衬托出此时诗人的满怀愁绪;关注语言训练。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让学生学习苏轼,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雨。有古诗做依托,又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生写起来便有话可说,写话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重视朗读指导。教学本课,我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不足:教学时,三首古诗词都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做到有导有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课堂教学建议: 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中,应扣住人物心情,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读中悟情,悟中抒情,引领学生读出词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从而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备课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动态美,静态美,醉于酒,醉于西湖的山水,醉于西湖的瞬息万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备课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黑白卷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授课课件ppt,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注词释义,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