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基础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基础训练
1.我国最初的原始经济属于( )
A.采集经济
B.种植经济
C.小农经济
D.商品经济
2.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贫富分化的加剧
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下图是2002年萧山跨湖桥遗址(距今7000—8000年前)出土的陶纺轮和线轮,据年代和形制判断,其纺织原料最有可能是
A.麻 B.棉 C.毛 D.丝
4.“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里的“活动”是指
A.采集渔猎
B.磨制石器
C.栽培谷物
D.养蚕种桑
5.“新石器时代的技术革命,以食物生产取代食物采集,是一种在规模和意义上堪与近代西方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技术变革。”这场技术革命在我国古代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耕作技术的区别 D.文化背景的悬殊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斯塔夫里阿诺斯想表达的是
A.农业种植要比采集食物先进 B.阶级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C.农耕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 D.祭司与文字诞生的关系
7.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䦆、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8.宋代范成大有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该诗描绘了中国古代经济
A.男耕女织的生产形式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D.人们生活美满幸福
9.阅读下表,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古代早期农业
A.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北方以种植粟为主
C.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D.南方以种植粟为主
10.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到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生产能力的提高 D.水利工程的修建
11.《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我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水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藏蒜荨,保证对皇宫的供应。这反映出古代中国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政府重视科学技术发展
C.官府需求刺激运河修建 D.长途贩运贸易十分繁荣
12.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代田法 B.高产农作物 C.筒车技术 D.稻麦二熟制
13.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14.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整体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以下关于不同时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隋唐时期已形成两种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
C.宋辽夏金时期稻麦复种制在北方已相当普及
D.明至清前期玉米和甘薯的种植已经遍布全国
15.“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
①人类趋向定居 ②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摘编自王学奏《中国饮食文化史》
材料二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卷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饮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2)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为我们研究我国农业发展及社会生活提供了哪些视角。
17.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传统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
──李根蟠《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1)在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依次有哪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2)在原始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农业的标志和典型形态是什么?
(4)我国农业有何传统?这一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D3.A4.C5.A6.C7.B8.A9.B10.A11.A12.D13.D14.B15.A
16.(1)先秦时期,中国饮食注重社会等级观念。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政治特征。秦汉时期,西域外来食物和烹饪技术丰富中华饮食结构,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饮食反映社会阶层的流动,体现实行科举制及经济交流频繁的时代特色。两宋时期,传统饮食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色。明清时期,外来作物成为主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物种交流的时代特色。
(2)视角:农作物品种结构;耕地面积;劳动力;粮食产量;饮食。
17.(1)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
(3)标志: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典型形态:铁犁牛耕。
(4)精耕细作的传统。
主要内容是: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生产技术和耕作制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农田水利和灌溉。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巩固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农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语·鲁语上》载,南宋初期农学家陈敷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书》记载,《白虎通》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练习,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