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
展开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红陶的器形主要为较精致的钵碗盆类,其纹饰与仰韶文化类似;夹砂灰陶多为大口、深腹、平底、外表粗糙、吸热效率较高的罐类。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红山文化( )
A.长途商贸的范围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食物的加工技术 D.阶级分化的发展程度
2.孟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墨子认为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孙子主张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他们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 B.都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普遍对民生问题进行关注 D.认为农业生产应为战争服务
3.《山海经》称黄河为“河水”,西汉时有人则称之为“浊河”或“黄河”,至唐宋,“黄河”这一名称被广泛使用。这反映了( )
A.汉唐人口分布格局的南迁趋势 B.唐宋时期政治中心东移的态势
C.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渐变过程 D.中华文明摇篮民众认知的趋同
4.古代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埃及是最早产生农耕文明的地区,且农耕文明产生的地方无不光热充足、水源丰富、土壤肥沃。就自然条件而言,这是因为这些地区( )
A.都位于农业发达地区 B.都位于地势平坦区域
C.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 D.都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5.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 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 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
6.“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之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材料旨在说明贫富差别的出现( )
A.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冲击 B.随着生产力发展会消失
C.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D.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7.18世纪以前,欧洲人的食物主要来源于谷物的供应,而此后土豆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物体系,而日益成为了餐桌上的新主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美洲地区的开发 B.香料用品的大量输入
C.世界联系的加强 D.民众生活的不断提升
8.美洲的农作物主要以蛋白质含量不高的玉米为主,欧亚大陆则有种类多样而且蛋白质含量高的谷物;美洲农作物的种子必须一粒一粒用手种下,欧亚农作物的种子则可以撒播;美洲需要人自己动手耕作,欧亚则用家畜耕田,一个人可以耕作大片的田地,还能开发如北美大平原般肥沃却干硬的土地。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 )
A.欧亚农作物品种优良 B.欧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
C.欧亚耕作动力优势明显 D.美洲农作物播种方式独特
9.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 )
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
10.战国时期,黄老帛书《经法·君正》篇指出“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知地宜需时而树”;荀子有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 )
A.注重遵循自然规律 B.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C.铁犁牛耕已经普及 D.重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11.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12.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13.在人类处于食物采集阶段,人类各群体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其狩猎场所。当人类学会了农业、冶金术和造船术时,活动范围就扩大了,地区性的帝国也逐渐形成了。这表明( )
A.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 B.帝国的形成扩大了文明区
C.食物采集时期人类活动单一 D.生产力发展推动文明扩展
14.原始人群从依靠狩猎采集等方式寻找食物的生活转化为开始依靠饲养和种植生活,新方式提供了主要的食物来源,这比以前的狩猎行为获得的食物来源要稳定得多。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农业成为古代社会基本生产部门 B.种植生活是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C.种植经济根本改变人类生活方式 D.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15.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由于《圣经》中没有提到这种食物,教会禁止人们食用,但是饥饿的穷人打破禁忌,此后这种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选项中最有可能是该种食物的是( )
A.马铃薯 B.小麦 C.水稻 D.牛肉
16.阅读下列有关现代农业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有学者指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论证这种观点。
材料二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2020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17.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但这一来它打破了部落通过传统主义形成的约束性的结合,使人性得到了解放。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在找到工作后,工人们却发现工作时间很长,一天工作16小时稀松平常。当工人们最后争取到分两班轮换的12小时工作制时,他们将这一改变看作一件幸事。如果仅仅是工作时间超长也可以忍受,因为他们的工作时间其实与实行家庭包工制时在家里工作的时间相仿,但是在习惯工厂的纪律和适应机器生产的单调乏味方面工人们遇到了真正的困难:他们随着工厂的汽笛声上下班,必须跟上机器的运转,并始终处于在场监工的严格监督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概括说明“农业革命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厂制给管理形式带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
1.C2.A3.C4.D5.A6.A7.C8.B9.D10.A11.D12.A13.D14.B15.A
16.(1)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集约型农业的优势日渐凸显,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因此世界农业化的进程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个“化农”的过程。
(2)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依然很多;粮食供应困难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粮食危机报告国家中,儿童饥饿问题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冲突。
17.(1)说明: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变化:生产集中;实行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纪律意识强化;生产过程始终被监督严格
影响:积极—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劳动潜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消极—阶级矛盾尖锐(或社会贫富差距加剧)
人教统编版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精练,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周书》记载,《白虎通》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时作业,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