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检测
展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6)夕日欲颓(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 ”的语句中(4分)
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月色入户:( ) ②沉鳞竞跃:(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沉鳞竞跃( )
6、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列各题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相与步于中庭
5.翻译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请谈一谈作者在《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记承天寺夜游》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8、【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0.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1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8、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9、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2、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2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24.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2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6、“月色人户”的“入”好在哪里?
2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2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是: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完成下列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后一个“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3、①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②文中写山林景色瑰丽的句子是:
③描写日中晨昏变化的句子是:
④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句子是:
4、你认为文中哪句写得最美,找出来并赏析这个句子。
美句:
赏析:
5.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7.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③盖竹柏影也。盖: ④止午、未、申三时。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甲:
乙:
⑵描写方法 甲 :
乙: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甲】
【乙】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达标测试,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翻译下列句子,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记”的要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时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词,翻译句子,品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妙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时作业,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03年呼和浩特市,2003年广东,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2006年山西省,2007年浙江省湖州市,2007年浙江衢州,2007年山东省枣庄市,2007年山东省淄博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