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153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猫》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8153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如何突出中心》创新优质课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猫》同课异构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狼》优质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狼》同课异构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狼》公开课创新学习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6 猫教案及反思
展开《猫》
教学目标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借助关键语句,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因为猫惹人喜爱,很多家庭将它当作宠物。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也写过三只小猫。从这三只小猫身上,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文章《猫》。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有关猫的三件事。除了写猫,还写了养猫的人。
2.“我”家一共养了几只猫?这些猫可爱吗?
明确:养了三只猫。第一、二只猫可爱,第三只猫不可爱。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第一只猫从何而来?作者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学生发言)
2.品味语句。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明确:“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猫的活泼。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明确:“我”消耗时间之长,可以看出猫的可爱。
3.这只猫结局如何?
明确:死了。
五、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猫相比,有什么不同?
明确:更有趣,更活泼。它会爬树,捉蝴蝶,不怕生人,捉老鼠。
2.品味语句。
(1)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明确:动词传神,体现了猫的轻捷活泼。
(2)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明确:体现了猫富有情趣、可爱活泼。
3.这么可爱的小猫,结果怎样?
明确:亡失。
4.第一只猫的死和第二只猫的亡失,家人态度有什么区别?
明确:第一只猫:称为“相伴的小侣”,死后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称为“亲爱的同伴”“所爱的东西”。丢后,家人都忙乱,都不高兴。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对第二只猫的感情比第一只猫的感情更深。
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第三只猫是怎样得来的?它可爱吗?
明确:拾来的。它不可爱,不活泼,忧郁,懒惰,不捉老鼠。
2.它在家里地位如何?
明确:若有若无。
3.家里的芙蓉鸟死了,家人有什么反应?
明确:全家人都愤怒,难过,认为是猫咬死了鸟。
4.品味语句。
(1)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明确:表明第三只猫地位低下。
(2)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明确:“我”一口咬定是猫把鸟咬死了,语气强烈。
(3)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明确:妻否定反问,语气更强。
5.肯定猫吃鸟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依据是第十七、二十七段。
6.文中描写黑猫有何作用?
明确:体现“我”知道错了,冤枉了第三只猫。
7.至此“我”开始反省自己的错误。寻找文章体现“我”开始明白“我是错了”的语句。
品味语句:(1)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2)我开始觉得我错了。
明确:“是”字加强语气,更能体现“我”的自责之情。
8.能再找出表现“我”自责的语句吗?
七、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作者想借此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明确:因为“我”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第三只猫,这只猫死亡后,“我”再不能补救“我”的过失。
告诉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做事不能主观臆断。
2.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知错就改,同情弱者,严于自省,勇于自责。
八、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三只小猫各自的情况,为第三只小猫的命运叹息不已。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呢?又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本文的情感和写法。
二、主旨探究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体会这两句话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让人生气,叫人愤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猫,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三、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本文的结构非常巧妙,通过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3.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首尾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文末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在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最终死亡。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写“我”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我们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我们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二、三题。
板书设计
猫
初中人教部编版写作 思路要清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写作 思路要清晰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15 诫子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15 诫子书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2 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精读文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