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3 物质的溶解性(基础过关)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3 物质的溶解性(基础过关)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练习】沪教版初三化学下册 第6章《溶解现象》6.3 物质的溶解性(基础过关)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7455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课后复习题
展开6.3 物质的溶解性(基础)
一、单选题
1.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
B.取出少量该溶液,降温,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C.取出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氯化钾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2.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3.20℃时,向50 g氯化钾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稍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稍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加入硝酸钾;④增加溶剂;⑤蒸发溶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②③⑤
5.广东佛山市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6.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60℃时,110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C.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
D.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一定增大
C.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
9.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充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10.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 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11.甲、乙两种均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设它们从溶液中析出时也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若甲、乙两溶液的质量相等,则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B.t1℃时,用不断搅拌的方法,能增大乙在水中的溶解度
C.t2℃时,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t2℃时,6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30g
12.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别为a、b、c。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m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时, 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
B.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D.在t2℃时,把50g甲放入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
1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5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
C.20℃时,100g水中加入20g甲得到不饱和溶液
D.50℃时,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15.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图I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某同学按图Ⅱ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种溶液中,B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B.A,B,C三种溶液中,只有B溶液是饱和溶液
C.分别将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降温到t1℃,B析出晶体最多
D.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2℃时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0g水,甲析出晶体最多
二、综合题
16.实验室配制饱和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有关实验。
下表是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物质
Ca(OH)2
NaOH
CaCO3
Ca(HCO3)2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0.16
109
0.0065
16.6
21.8
9.6
(1)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先生成CaCO3,再转化为Ca(HCO3)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向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没有明显现象,过段时间溶液中才有晶体析出。请用方程式表示晶体析出的原因: 。
(3)理论上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丙的溶解度是
(2)取甲、乙、丙中的某一种固体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M为单一操作,请回答:
①溶液a、b、C、d、e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②取用的固体是 (填甲、乙、丙);
③图中关于溶液d和溶液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c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D.溶质的溶解度可能变大
18.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3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再分别加入洗洁精振荡,能出现乳化现象的是 。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 对于同种溶质,在相同条件下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 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下降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②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关系:甲 乙(填“>”“<”或“=”);
③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甲所用的方法为 。
6.3 物质的溶解性(基础)
一、单选题
1.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
B.取出少量该溶液,降温,有氯化钾晶体析出.
C.取出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氯化钾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答案】D
【解析】能证明某氯化钾溶液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氯化钾晶体,晶体不再溶解,说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2.关于饱和溶液的有关叙述,一定正确的是( )
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 B.是浓溶液
C.混合物 D.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答案】D
【解析】A、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但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恰好饱和时,就无晶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室温下的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很小,属于稀溶液,B不符合题意;
C、饱和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不符合题意;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饱和溶液,D符合题意。
3.20℃时,向50 g氯化钾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稍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稍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20℃时,向50 g氯化钾溶液中加入5g氯化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此时一定是饱和溶液,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此时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形成不饱和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加入硝酸钾;④增加溶剂;⑤蒸发溶剂。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⑤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升高温度、④增加溶剂都可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②降低温度、③加入硝酸钾、⑤蒸发溶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5.广东佛山市生产的“魔水”驰名中外,“魔水’内溶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魔水”会自动喷出,喝了“魔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有关。以下关于气体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不变 B.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增大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减小
【答案】C
【解析】A.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C.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符合题意;
D.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不符合题意;
6.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60℃时,110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C.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
D.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答案】A
【解析】A. 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符合题意;
B. 60℃时,110g硝酸钾完全溶于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未指明溶剂的质量,不能确定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C. 20℃时,蔗糖的溶解度是20 g,不符合题意;
D. 未指明温度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7.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5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一定增大
C.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不饱和溶液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答案】D
【解析】A. 5g氯化钠完全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g5g+100g×100%≈4.8%,故错误;
B.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不一定增大,比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错误;
C. 硝酸钾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仍然为饱和溶液,故错误;
D.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正确;
8.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
【答案】B
【解析】A.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增大,故错误;
B. 将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少,故正确;
C.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需要看物质的溶解度,故错误;
D. 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比如氧化钙小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溶于水形成氢氧化钙溶液,故错误;
9.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充满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答案】C
【解析】A、水在烧开的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会由于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而溢出,A不符合题意;
B、阳光充足水温升高,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由于溶解度变小而冒出并形成小气泡,B不符合题意;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是由于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变小而导致的,C符合题意;
D、夏季黄昏天气闷热,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水中氧气量变少,鱼银缺氧而浮于水面,D不符合题意。
10.可证明一瓶硝酸钾溶液是饱和溶液的方法是( )
A.蒸发掉1 g水,有少量固体析出
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
C.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
【答案】C
【解析】A、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甚至有固体析出,A不符合题意;
B、大部分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则可使溶解度变小,可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甚至有固体析出,B不符合题意;
C、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饱和溶液已经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C符合题意;
D、溶剂变多,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但都不会有固体析出,D不符合题意。
11.甲、乙两种均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设它们从溶液中析出时也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若甲、乙两溶液的质量相等,则两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一定相等
B.t1℃时,用不断搅拌的方法,能增大乙在水中的溶解度
C.t2℃时,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t2℃时,6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需加水30g
【答案】C
【解析】A. 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等质量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相等,溶液状态未知,无法比较,不符合题意;
B. t1℃时,用不断搅拌的方法,能加快溶解速率,但是不能增大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C. 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将30g甲加入到50g水中,只能溶解25g,故充分溶解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D. t2℃时,60g甲的饱和溶液稀释到20%,设需加水的质量是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 60g×50g50g+100g×100%=(60g+x)×20% ,x=40g,不符合题意。
12.如图,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分别为a、b、c。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溶解度最大
B.t2℃时,取三种物质各m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
C.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
D.可用增加溶剂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A. t1℃时,三种物质中B的曲线在最上边,所以B的溶解度最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t2℃时,C 的溶解度小于mg,取三种物质各mg,分别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有C物质有剩余,能形成饱和溶液,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将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由t2℃降温到t1℃,A溶液中析出的晶体质量最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B 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必答,可用增加溶质的方法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错误,符合题意;
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2℃时, 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
B.甲中混有少量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C.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
D.在t2℃时,把50g甲放入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0%
【答案】D
【解析】A.t2℃时,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加溶质至不能再溶解的方法,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和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选项C不符合题意;
D.在 t2℃时,把50g甲放入100g水中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50g50g+100g ×100%≈33.3%,选项D符合题意。
1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5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
C.20℃时,100g水中加入20g甲得到不饱和溶液
D.50℃时,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
【答案】D
【解析】A.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故 A 不符合题意。
B.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其形成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20g100g+20g×100%≈16.7% ,小于 20%,不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20%的乙溶液,故 B 不符合题意。
C.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 20g,则 100g 水中加入 20g 甲得到饱和溶液,故 C 不符合题意。
D.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 S100g+S×100% 可知溶解度越大,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所以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故 D 符合题意。
15.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图I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某同学按图Ⅱ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并得出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A,B,C三种溶液中,B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B.A,B,C三种溶液中,只有B溶液是饱和溶液
C.分别将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降温到t1℃,B析出晶体最多
D.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2℃时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0g水,甲析出晶体最多
【答案】B
【解析】A.在A、B、C三种溶液中,溶剂质量均相等,C溶液中溶质质量最大,则C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A不符合题意;
B.在t2℃时,甲的溶解度是28g,A溶液是100g水中溶解了14g甲,没有达到饱和状态;B溶液是100g水中溶解了28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在t3℃时,甲的溶解度是50g,C溶液是100水中溶解了42g甲,没有达到饱和状态,B符合题意;
C.分别将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降温到t1℃,A、B、C三种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未知,无法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C不符合题意;
D.在t2℃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2℃时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10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是甲=乙>丙,D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16.实验室配制饱和澄清石灰水和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并进行有关实验。
下表是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数据:
物质
Ca(OH)2
NaOH
CaCO3
Ca(HCO3)2
Na2CO3
NaHCO3
溶解度/g
0.16
109
0.0065
16.6
21.8
9.6
(1)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先生成CaCO3,再转化为Ca(HCO3)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向10%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直至过量,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没有明显现象,过段时间溶液中才有晶体析出。请用方程式表示晶体析出的原因: 。
(3)理论上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个位)
【答案】(1)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
(2)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
(3)解:设吸收4.4gCO2,需氢氧化钙的质量至少为x
CO2+Ca(OH)2=CaCO3↓+H2O44744.4gx4474=4.4gxx=7.4g
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为y
0.16g100.16g=7.4gyy≈4632g
答:吸收4.4gCO2,需饱和澄清石灰水的质量至少为4632g。
【解析】(1)向饱和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直至过量,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先生成CaCO3沉淀和水,碳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再转化为Ca(HCO3)2,碳酸氢钙易溶于水,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故填:先产生白色浑浊,继续通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澄清;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先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水再转化为碳酸氢钠,20℃时,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溶液中会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故填: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
17.甲、乙、丙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丙的溶解度是
(2)取甲、乙、丙中的某一种固体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M为单一操作,请回答:
①溶液a、b、C、d、e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②取用的固体是 (填甲、乙、丙);
③图中关于溶液d和溶液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B.溶液d中溶质质量可能大于溶液c
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同
D.溶质的溶解度可能变大
【答案】(1)10g (2)d;甲;ACD
【解析】(1)由图可知,30℃时,丙的溶解度是10g。
(2)由操作图结合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100g水中加入10g+20g=30g物质全部溶解,故不可能是物质丙;改变温度时有晶体析出,由于乙物质溶解度始终大于30g,故不是乙,该物质为甲;由分析得:
①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10℃时甲物质溶解度大于10g,40℃时甲物质溶解度大于30g,故abc溶液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有晶体析出为饱和溶液,不确定e溶液状态情况,故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d。
②取用的固体是甲。
③A.操作M若为过滤,则溶质质量相等,正确;
B.溶液c析出晶体得到d,故溶液d中溶质质量不可能大于溶液c,不正确;
C.操作M若为过滤,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正确;
D.操作M若为升温,甲物质溶解度变大,晶体溶解,正确。
故答案为:ACD。
18.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面粉、食盐、食用油3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再分别加入洗洁精振荡,能出现乳化现象的是 。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标号)。
A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 对于同种溶质,在相同条件下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 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下降
(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②t2℃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关系:甲 乙(填“>”“<”或“=”);
③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甲所用的方法为 。
【答案】(1)食盐;食用油 (2)C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解析】(1) 面粉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不稳定,不均一属于悬浊液,食盐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食用油与水混合形成的是乳浊液,将面粉、食盐、食用油3种物质分别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食盐,食用油中加入洗洁精会把大的油滴分解成小的油滴属于乳化现象,再分别加入洗洁精振荡,能出现乳化现象的是食用油。
(2)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说法不正确;
B、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可以溶解其它的溶质,说法不正确;
C、对于同种溶质,在相同条件下时(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放热,温度上升,说法不正确;
故填:C。
(3)①t1℃时,甲乙溶解度曲线相交,溶解度大小关系:甲=乙;
②t2℃时,甲溶解度大于乙溶解度,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中需要甲的质量比乙大,故溶剂质量关系:甲<乙;
③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为显著,当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提纯甲所用的方法为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训练,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掌握密度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够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92×103kg/m3=0,9×103,9;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测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2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当堂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