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807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上)第二单元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6807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设计
展开第 8 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2017 课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以及思想文 化领域的新成就。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至隋唐思想文化发展的新成就。
2.通过三国至隋唐在思想、文艺、科技等方面的演进,认识到隋唐文化的成就是在前代基 础上发展而来, 体会文化发展的延续与变迁。
3.通过分析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取得新成就的原因,理解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发展与当时 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4.通过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多元、文化交流推动文化新生的史实,以史为鉴,形成开 放包容的国际视野。
【知识结构】
Ⅰ课前完成部分 —— 自主探究(学知识——史论)
【课前任务单】
1.知道本课学习目标 (看学习单—— 了解)
2.通读教材了解本课基本史实 (看教材—— 了解)
3.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理解——记忆)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朝代 | 时间 | 特征(写关键词) |
汉朝 | 汉武帝时期 | 儒学正统 |
东汉末期 |
| |
魏晋南北朝 | 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儒学新发展 | |
隋朝 | 三教合儒 | |
唐朝 | 唐朝前期 |
|
唐朝中期 |
|
二.文学艺术
门类 | 朝代 | 成就(写关键词) | |
文学 | 魏晋南北朝 |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南北朝民歌等 | |
唐朝 |
| ||
艺 术 | 书法 | 魏晋南北朝 |
|
唐朝 |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 | ||
绘画 | 魏晋南北朝 |
| |
隋唐 | 绘画题材广泛,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 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形象,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画圣”吴道子 | ||
石窟 | 魏晋至隋唐时期 |
|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朝代 | 门类 | 成果 | 意义 |
魏晋 南北朝 | 数学 | 祖冲之精算圆周率 | |
农学 |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 |
地理学 | 裴秀绘制《禹贡地理图》 |
| |
唐朝 | 建筑 |
|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的石拱桥 |
印刷术 | 雕版印刷术 |
| |
武器 |
|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 |
天文学 | 僧一行测算子午线 | ||
医学 |
| 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且有很多创新 | |
唐高宗时编修《唐本草》 |
|
四、中外文化交流
类别 | 朝代 | 表现 | 人物 | 意义 |
佛教传播 | 东汉到 北朝 | 中亚、天竺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
| |
东晋到 唐朝 | 中国名僧西行取经 |
| ||
| ||||
中国佛教的发展 影响周边国家 | 唐朝 |
|
| |
日本、新罗等国常派 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 日本空海, 回国携带佛经 与诗文集 | |||
其他交流 |
| 唐都城长安成为 当 时 国 际 大 都 会。 | ||
唐朝后期, 不少来华的西亚商人定居。 | ||||
注: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总结—— 中外交流双向性;对外影响辐射性;周边各国 带动性。多样性与普遍性并存(内部形成的多样性 外部辐射的普遍性) 从隋唐的世界性再说文化的圈层效应——大唐文化圈。 |
自我检测
1.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 )
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
2.魏晋文化艺术乃是我国古代文艺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下列作品不属于魏晋时期的是( )
A.《金刚经》雕版印品 B.《洛神赋图》
C.《姨母帖》 D.《杨大眼造像记》
3.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卬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反映市民生活 D.固守传统
4.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自序部分广泛摘引圣君贤相等注重农业的事例,同时提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盖不足存”。材料表明贾思勰主张( )
A.工商皆本 B.花卉庭园栽培有益民生
C.以农为本 D.农民应该固守小农经济
5.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
Ⅱ课上内容剧透 —— 引导探究(用知识——史实)
疑惑总结——史疑
1.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为什么会空前盛行?带来了哪些影响?
2. 唐诗在不同时期为什么风格迥异?
3. 唐朝取得文化新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史识
【探究 1】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道教、佛教盛行的原因与影响。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道教关心的是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以及与儒家相融合,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1)阅读材料一,结合教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年间,全国有寺院 94L8 座, 僧尼 LL258 人。
——据《魏书 ·释老志》整理
材料三: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 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 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
——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 隋唐五代两宋》
(2)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教材,归纳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佛教兴盛的影响。
【探究 2】 通过小组合作,以唐诗为例,认识社会变迁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材料四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材料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农桑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材料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阅读材料四。五。六,结合所学,赏析唐朝诗歌风格并探究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探究 3】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与世界影响。
材料七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八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阅读材料七,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阅读材料八,结合所学,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前置作业,学习要点,能力拓展,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师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