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7167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716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87167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展开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习目标 |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
学科素养 |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
知识点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表现
(1)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________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________在中国盛行。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________。
(3)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2.三教合一: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范缜反佛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代表人物:范缜。
(3)主张: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4)结果:________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代表人物:韩愈。
(3)主张: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1.(1)道教 佛教 (2)“尊道” 3.(4)佛教文化
[易错提示] “三教合一”不是儒学、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特别提示] 汉至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汉代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特别提醒] 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
1.文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________、东晋陶渊明的________、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________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
(1)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2)表现
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②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___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1)东晋时期
①代表: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②绘画理论与代表作: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________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
(2)隋唐时期
①特点: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________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②代表人物: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石窟艺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________、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答案:1.(1)建安文学 田园诗 (2)诗歌 2.(1)隶书 (2)颜真卿 3.(1)《女史箴图》 (2)人物画 4.龙门石窟
[巧思妙记] 书法艺术
·见教材第47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
[拓展提升] 石窟艺术
(1)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后传至中国。
(2)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
知识点三 科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____________是在3.141 592 6~3.141 592 7之间。
(2)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时期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________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3)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________,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4)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________,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5)医学: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答案:1.(1)圆周率 2.(1)赵州桥 (2)雕版印刷 (3)唐末 (4)僧一行 (5)《唐本草》,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见教材第48页·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1.佛教的传播
(1)表现
①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2)影响
①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②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
(1)背景: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表现
①________、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②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答案:2.(2)新罗,
·见教材第49页·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影响。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鉴真大师及其弟子依据唐朝寺院的风格式样建造的。
(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时期传入日本;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入日本。
(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
研习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合作讨论]
材料一 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祇的祭祀与对祖先的崇敬。……神祇与祖先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自此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儒、道、佛三家激荡,互相影响的后果。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
的转折与开展》
[探究1]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原因。隋唐时期有利于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所有的人同时成为孔子、老子和佛陀的徒众。
——摘编自法国古伯察《中华帝国纪行》
[探究2]结合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发展的轨迹,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答案:
[探究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人生提供终极关怀,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因素: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佛教的中国化。
[探究2]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隋朝儒学家又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佛、道经过反复碰撞与融合,到宋明时期形成了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的儒学体系(理学),至此,“在中国,宗教的讨论已经完全停息”。
[课堂笔记]
材料一:佛教为人生提供终极关怀,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
材料二:在中国儒、佛、道经过反复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的新的儒学体系。[巩固练习]
1.南北朝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 )
A.佛教盛行 B.三教合一
C.佛寺集中化 D.佛教世俗化
答案:A
解析:“舍宅为寺”的现象反映了佛教的盛行,故A项正确。
2.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
A.文学艺术的多元 B.对外交流的频繁
C.社会经济的繁荣 D.三教合一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李白的诗歌中透露出道家思想,杜甫诗歌反映出儒生的政治理想,王维的思想受到佛教的影响,这一文化现象体现了唐朝三教合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
[史论背诵]
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1)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道教的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2)当时佛教、道教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普通民众有很强的吸引力。
(3)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研习2 唐代文化圈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合作讨论]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
[探究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结成并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
——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
[探究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材料三 通过开放,唐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周围各国:南抵东南亚;西南至印度;东方则哺育着日本、朝鲜,加速其进入文明之邦的步伐;西方则通过伊朗而与希腊、罗马的文化相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因而提高了当时在国际上的地位。
——摘编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的开放性》
[探究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开放性的影响。
答案:
[探究1]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
[探究2]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
[探究3]文化开放性促进唐朝的文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开放性扩大唐朝文化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文化开放性密切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文化开放性促成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课堂笔记]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体现出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的特点。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关系。
材料二: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有经济繁荣,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等。
材料三:唐文化的开放性既丰富了自己,又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巩固练习]
3.东汉崔寔的农著《四民月令》所述养马、牛等畜牧业知识极少;而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92篇中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等,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趋势
B.汉族生产方式影响扩大
C.农业耕作方式日益进步
D.种植业畜牧业协调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畜牧业的影响增强,而畜牧业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畜牧业,不是农业,排除C项;材料“介绍种植业和畜牧业内容比例约79∶21”说明不是协调发展,排除D项。
4.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B.高度繁荣多元一体
C.官府主导朝贡贸易
D.对外开放互通有无
答案:D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这些现象充分证明其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互通有无,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史论背诵]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
(1)艳丽明快的色彩。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人物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
(3)博大恢宏的气势。如唐长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选择和较大的个人空间。
课堂小结
[知识导图]
[要点记忆]
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魏晋时期,书法兼具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成为一门艺术。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画中有诗”是诸多中国画杰作的共同特点。
3.魏晋至隋唐时期科学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4.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佛教的传播成为典型的代表。
一、选择题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二者的合流,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B项错误。
2.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以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B.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D.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答案:A
解析:由关于《神灭论》引发争论和“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说明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故选A项;结合所学,西汉起,儒学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由材料“《神灭论》以反对佛教”,不能佐证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排除C项;材料“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表明政治与学术之间存在矛盾,排除D项。
3.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答案:B
解析:《九国志》记载了唐哀帝时郑王番用火药武器攻打城门,这说明唐末已经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中说的“飞火”,并不是指突火枪,A项错误;材料与地理大发现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火药传入欧洲,D项错误。
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答案:C
解析:“西行”和“东渡”都属于对外文化交往的表现,与中国的边疆管理、疆域扩展无关,故C项正确。排除A、D两项;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排除B项。
5.“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这段表述有悖史实,是因为( )
A.西晋的都城不是洛阳
B.造纸术还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尚未产生
D.赋这种文体尚未出现
答案:C
解析:雕版印刷术出现在隋唐五代时期,西晋时尚未出现雕版印刷术,C项符合题意;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排除A项;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说明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等。
材料二 隋唐是中华对外交流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前代。经由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与文化的碰撞,中华文明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
(2)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统治阶层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思想传承;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中华文化长期以来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优质导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生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第0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师版-2023历史同步精品讲义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精品学案,共5页。
2020-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导学案,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