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评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58480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评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58480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同步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评,共5页。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每小题3分,共30分)1.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 B.钢铁生锈C.酸雨侵蚀 D.冰雪融化2.我们在打开某种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使用前将酒精灯内的酒精加满B.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D.使用酒精灯后用嘴吹灭4.实验结束后,下列仪器的放置方法中正确的是( )5.下列描述中表达的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能升华B.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C.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D.水蒸发产生水蒸气6.下列有关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结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原子也会破裂C.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使人类对化学的认识由表象转化为本质7.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量筒:用于溶解固体D.玻璃棒:可用于搅拌液体8.当你在复印室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C.氧气和臭氧是同一种物质D.氧气与臭氧性质完全相同9.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给水加热时,水沸腾,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有小水滴生成B.碘化钾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黄色沉淀碘化银生成C.在点燃的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雾D.吹灭蜡烛时会产生一缕白烟10.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少量的酒精洒在桌面上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B.用镊子小心地将块状固体放入竖直的试管中C.用100 mL量筒量取9.5 mL NaCl溶液D.用托盘天平称量某固体样品的质量为5.00 g二、积累运用(共28分)11.(8分)(1)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一般用 。 (2)读数时量筒必须放 ,视线与量筒内 相切。若俯视,则实际量取的液体量 ;若仰视,则实际量取的液体量 。 (3)在量取液体时,当向量筒内倾倒液体接近 时,应停止倾倒,然后用 滴加到刻度线。 (4)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用作 ,也不能 。 12.(8分)有关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描述如下: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成水蒸气;②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③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④铁矿石冶炼成钢铁;⑤钢铁可生成铁锈;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请你分析,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13.(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根据图1回答:在连接c和d时,使d较易插入c中的措施是 ; (2)采用图2所示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之一是 。 14.(8分)镁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它具有可燃性,取一段镁带,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点燃,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氧化镁是一种白色固体粉末。根据上述有关镁的叙述回答问题:(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由银白色的金属生成白色的固体粉末,该过程主要发生了 变化。 (2)镁带燃烧时的现象是 。 三、情景分析(共12分)15.(8分)对“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后谁先熄灭”这一问题,甲、乙两位同学有不同的认识: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实验中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玻璃杯,一会儿,都熄灭了。原因是 。 (2)甲同学认为高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乙同学认为低的蜡烛先熄灭,理由是 。 本实验条件下,甲同学的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同时还观察到玻璃杯内壁变黑。(3)某工程项目在电焊施工时,焊渣不慎溅落,引燃底层室外堆放的防水卷材,产生较大烟雾。由甲同学的猜想得出启示,要迅速逃离火灾现场,应采取的正确方法是 (填字母)。 A.用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沿墙根迅速爬向门外D.打开窗户跳出16.(4分)化学就在你身边。在寒冷的冬天,当你的爸爸下班回到家中,你可以为他沏上一杯热茶。你认为取下的茶杯盖、暖瓶塞应如何放在桌上比较卫生?洗刷茶杯后,怎样判断茶杯是否洗干净了? 四、实验探究(共30分)17.(8分)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① ; ② ; ③ 。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 18.(10分)南宋诗人赵师秀有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灯花”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附着在蜡烛芯上的现象。(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 ,密度比水的密度 。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如下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B.石蜡燃烧C.未充分燃烧的蜡烛蒸气冷凝成固体(3)如图是小李同学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的实验装置。小李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小王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蜡烛蒸气。请你参与探究,确定“白烟”成分。验证小李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支持小王同学猜想的方法是 。 19.(12分)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放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王芳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整个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讨论验证。【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 的感觉; 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分析: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的名称是 ,蜡烛燃烧为 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断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灯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 变化。 【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答案:1·D 2.B3.C 4.D 5.C 6.B7.D 8.B 9.B 10.A 11.答案 (1)量筒(2)平稳 凹液面最低处 偏少 偏多(3)所需刻度 胶头滴管(4)反应器 加热12.答案 ①② ⑤ ③ ④⑥13答案 (1)将插入橡胶塞的导管一端用水湿润(2)压破试管(或刺破手)14.答案 (1)化学 (2)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粉末15.答案 (1)玻璃杯内空气中的氧气被耗尽(2)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自上而下充满整个烧杯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3)AC16.答案 倒放在桌上;茶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17.答案 (1)C (2)①A,酒精溢出,引发火灾 ②B,会使人中毒 ③D,会损坏试管(3)①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②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除上述示例外,实验中还有多种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符合题意均可)18.答案 (1)较小 小(2)AC B(3)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方 将“白烟”用火柴点燃或将“白烟”冷却得到白色的蜡状固体19.答案 【验证过程】(1)发烫 水 化学(2)发烫 物理【结论】二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