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秋新教材高中语文第3单元过关检测B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共16页。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可是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③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之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0日)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只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④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哈姆莱特》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有改动)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B.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C.教育上“学”“道”统一,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答案:C
解析:C项,“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肖永明和金耀基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方式等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学术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答案:A
解析: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吴国富说的是“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可见知行合一只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C项,“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错。材料二肖永明说的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没有说从书院中学习“文化传播手段”。D项,强加因果。材料三说的是“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这只是所列现代大学一系列问题,但并没有说是“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这些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次提问的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蔓不枝,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答案:B
解析:B项,“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错误。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包括“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可是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呢?”“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这些问题从历史到现在和未来,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存在选项说的问题。
4.请从四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两处分析其论证方法,写清标号,简要作答。(4分)
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②引用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④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哈姆莱特》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方法,要判断属于哪种论证方法,并阐明论证的观点。选取两个分析即可。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这些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要点评。(6分)
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在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参考答案: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②建立现代书院并加强交流与合作,既可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利于博采众长,推动我国书院制进一步发展。③在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一味模仿并不可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同时又要结合实际思考,给出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意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吗,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跟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的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咣!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选自《阅读》2020年第96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答案:B
解析:B项,无中生有,“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无中生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用功”“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D
解析:D项,“侧面描写”错误,“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属于正面描写。
8.试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题干是“试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胡大是线索人物,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洋学堂要在年前开学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然后众人“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他遇到包国维,“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包国维“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从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他的言语之中,不无羡慕之意,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9.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使形象更典型,表达的意旨更鲜明,更深刻。“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在老包的眼中,一封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一封短短的信,“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怎么也念不快”,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答案:B
解析:“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应将“主”和“将”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答案:C
解析:“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趁机劝说”错误,由第2段“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可知,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趁机劝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是想依赖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
(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解析:(1)关键实词有“谕”“赖”“劝”“已”“竟”,关键虚词有“所以”“者”“以”,文言句式为被动句“解银台司”。(2)关键实词有“推本”“暇”“举”“咸”“便”,关键虚词有“之”“而”“者”。
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
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阁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是想依赖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
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只是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韩幹①马十四匹
苏轼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②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③,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④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⑤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注①韩幹:唐代名画家,善画马。②宛:弯曲。③任前双举后:指马的全身重量着于前足,后足向后踢起。④奚官:指马夫。⑤吻:嘴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题画诗,但诗人入笔却没有先点明画作,而是直接从画面上的群马写起,从而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B.五、六两句写的是人,但仍然围绕“马”这一主题,而且这两句还起到衔接前六马与后八马的作用,使行文富于变化。
C.“韩生”一句既指明前面所写的是画中情景而不是生活实景,又用极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画家韩幹高超的绘画艺术。
D.最后两句,诗人由画作而生发感慨,认为世上已没有像韩幹那样懂马画马的人,体现出诗人对杰出人才的强烈呼唤。
答案:D
解析:D项,对诗意理解有误,最后两句诗表达的应该是诗人对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期盼。
16.诗中诗人自评“作诗如见画”,请分析这首诗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6分)
参考答案:①层次分明,点面结合。诗中通过“二马”“一马”“后有八匹”等词语,将众马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既有群体表现,也有个体刻画,使画家笔下的群马图历历如见。②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诗人通过“出林鹤”“鹤俯啄”等比喻,以及“任前双举”“却避长鸣”“微流赴吻”等神态、动作描写,将众马不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实际上就是要求分析诗歌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把画中的马刻画得栩栩如生。由于诗歌描绘的是十几匹马,所以首先就有一个安排顺序和章法的问题;再就是诗歌所运用的语言和手法,其中语言又包括遣词和造句,手法又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向行人问路,但遗憾天刚刚亮,不能及时赶路的句子是:“ , 。”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人做到“ , ”,就能保持树木天性,这个比喻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的人生经历。
参考答案:(1)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春,屋外尚有几分寒意,薄薄的,挥之不去。母亲从窗台上拿下一根老丝瓜,用一把剪刀,把絮状的丝瓜皮剪开,便有黑溜溜的瓜仁儿,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淘气劲儿。傍着院墙起个小土堆,趁绵绵春雨,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① ,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
转眼进入夏天,丝瓜藤蔓撒开了欢儿,爬上木桩,爬上草绳,缠缠绕绕,密密交织。院子里,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随风吐出丝丝缕缕的芬芳。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瓜荫笼罩处,地上光影斑驳,丝丝凉意沁入心田。
落日西坠,斑驳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院子里。忽然,② ,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红通通的夕阳,泊进莽莽苍苍的群山。晚饭后,一家老小,喜欢在瓜架下乘凉。劳作一天的大人们,斜靠在竹椅上,一边低低地絮谈,一边轻轻地挥着蒲扇,赶走几只蚊子。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
18.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A
解析:“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淘气劲儿”“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句式灵活,节奏明快;②原文表述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更生动自然,更具诗情画意(更有画面感,更具诗意美)。
解析:“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如“宁静的庭院”强调庭院的宁静,“有虫声,繁密如雨”强调虫声繁多,并且有三字、有四字,还有五字,甚至更多,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就语言风格而言,“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虽然也能表现出夏夜庭院的宁静,却与全文语言风格不太一致。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将其拆分为短句,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更有画面感和诗意美。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
参考答案:①丝瓜种子就发芽了 ②阵阵晚风吹进小院
解析:由前句“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和后句“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可知,这几句描写的是种下丝瓜、丝瓜发芽时的情景,因此,第①处应为“丝瓜种子就发芽了”一类的句子。由“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可知,是风吹动了瓜叶,因此,第②处应为“阵阵晚风吹进小院”一类的句子。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②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③发展以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④所谓“熄灯”,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要找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⑤古建筑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⑥如今,已经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⑦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灯光秀。⑧例如福建华安二宜楼,将灯具安装在建筑周围的公共空间的一些地方,⑨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影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
参考答案:①句,去掉“破坏”,或去掉“以……为代价”。⑤句,把“古建筑”移至“点亮”后面。⑥句,“已经”与“不少地方”互换位置。⑧句,去掉“的一些地方”。
解析:①句,“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句式杂糅,“以……为代价”与“破坏”需删去一个。⑤句,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是“熄灯”,“古建筑……”中途更换了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应修改为“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古建筑”。⑥句,语序不当,“已经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已经”是状语,应放在“运用”前面。⑧句,成分赘余,“公共空间”与“一些地方”表意重复,去掉“的一些地方”。
22.下面是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疫苗研发包括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三期临床研究三步。疫苗研制成功后,进入生产环节;在2~8 ℃冷藏保存的条件下流通;最后给消费者使用,并作应用研究,以观察上市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给民足”“物阜民丰”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如今国家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极端贫困状态,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制定的扶贫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近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给了你许多的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帮你的爸爸给他一位在海外定居的小学同学写一封信,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立意重点是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展现物质生活的进步,突出当下人民生活的富足美好。可以是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如基建、交通、粮食、日用等;也可以以小见大,写身边的具体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丰富舒适。在赞美如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最好能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任务驱动部分注意书信体的写作要求,还要注意假设身份是“你的爸爸”,写作对象是爸爸定居海外的小学同学,在写作情境以及语气等方面要表达得体。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B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院楹联多含导化性情、启迪智慧之意蕴,也是儒家文化在书院中最直接的体现。江西白鹿洞书院楹联曰:“泉石可人,烟霞友(老)我;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朱熹评此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书院这种选址观念主要是受到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即顺应天道,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儒家学派认为,自然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具有德化的作用。①“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凤凰山敷文书院联)中和、蕴藉正是儒家对人的涵养所要求的一种极高境地。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即一方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传播道业,济世救民。②正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跋》中所言:“窃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东林书院有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摘编自冯刚、田昀《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从楹联谈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审美取向》)
材料二 主持人(《光明日报》智库问答专栏记者):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相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其影响和感染;传统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差异,注意因材施教。
主持人:清末时期,传统书院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纷纷转化为新式学堂。历经沧桑后,如今得以完整保存的书院可谓凤毛麟角。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可是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呢?
吴国富(白鹿洞书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打造“活的书院”,必须认真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书院教育应当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以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为主体精神,若背离这一主体精神,就不能称之为书院教育。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能知不能行,或按照刻板的教条去行为,都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总之,针对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进行专门教育,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反省,③不做“两脚书橱”式的人,不做“嘴长手短”的人,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做社会的“看客”“说客”,以内化于心的人文素养为根本,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才能使受教育者成为现代社会喜欢和接纳的人才。当现代社会和书院建立不可或缺的联系时,书院就能“浴火重生”了。
主持人:书院千年,为中国文脉传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千年之后再回望,书院留给我们很多宝贵的财富,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
肖永明: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摘编自“书院文化传千年系列报道之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0日)
材料三 谈剑桥,可从不同的角度与观点着眼,就教育制度来说,剑桥的特色是她的书院制。剑桥大学不只是一大群“学部”的组合,更是一大群“书院”的结合。她是一个由书院结合而成的联邦团体,故剑桥亦称为“书院式的剑桥”。剑桥现在共有30个学院。最老的圣彼得书院已经有七百年的高寿,最新的罗宾逊书院则刚刚诞生不久。30个书院,有30种风格,30种情调。从伦敦去剑桥,你心目中只有一个剑桥大学,但到了剑桥,你只看到一个个书院。④诚然,书院是剑桥的灵魂,讲剑桥不讲书院,就像讲《哈姆莱特》漏了丹麦王子。
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剑桥书院重视居息一堂,重视生活性情之陶冶与知性之启发,实值得借镜取鉴。剑桥书院制是成长的,不是创造的。刻意模仿,大可不必,亦难有功,但如能取其精神,配合本土社会文化而模铸之,则宜为有心于大学教育者所深思。
(选自金耀基《剑桥书院制的特色》,有改动)
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书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址多为风景优美之地,将自然美纳入书院之中,使之成为道德教化的一部分。
B.精心营造人文环境,寓教化于生活之中,楹联文化就直接体现了书院的儒家文化。
C.教育上“学”“道”统一,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
D.教师中有学范德高的大儒,引领、感召学生,学术上师生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
答案:C
解析:C项,“仕途经济、文思辩才与传道济民、担当天下不分伯仲”说法错误,由材料一“书院的创立者大多认为,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并非仕途经济,亦非文思辩才,而是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肖永明和金耀基都认为,书院可以带给现代大学教育很多启发,如书院的教育宗旨、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方式等可用来改善现代教育。
B.吴国富认为,只要以“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来衡量书院教育效果,就能在新时代打造“活的书院”。
C.肖永明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以更好地推动当代文化繁荣发展。
D.金耀基认为,现代大学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学术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等问题出现。
答案:A
解析: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二吴国富说的是“知行合一,知与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可见知行合一只是“衡量书院教育效果的主要指标”。C项,“我们应该学习传统书院人才培养智慧、学术创新精神、文化传播手段”错。材料二肖永明说的是“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没有说从书院中学习“文化传播手段”。D项,强加因果。材料三说的是“我们看到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学术日益专化,人际关系日渐疏离,教育与生活裂为两橛”,这只是所列现代大学一系列问题,但并没有说是“现代大学越来越向‘综集大学’趋进”“导致了”这些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次提问的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紧密围绕“传统书院”和“现代”两个关键词,不蔓不枝,并且有其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B.开放式问题给予受访者较高的作答自由,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
C.主持人在提问时使用了“传道授业解惑”“名家大儒荟萃”“缘何”“凤毛麟角”这样典雅的语言,符合受访者身份。
D.主持人在第二次提问时,使用了“活的书院”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既切合谈话主题,又激发了受访者畅谈的兴致。
答案:B
解析:B项,“但主持人抛出问题前的表述中掺杂了太多个人主观判断,会限制受访者”错误。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包括“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进入新时代,存世的书院应该更好地融入和服务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才,可是该如何打造‘活的书院’呢?”“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书院文化和书院精神?在推动现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书院可以提供哪些力量?”这些问题从历史到现在和未来,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存在选项说的问题。
4.请从四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两处分析其论证方法,写清标号,简要作答。(4分)
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证明书院楹联体现了“自然山水也有德化作用”的儒家文化。②引用论证,证明了书院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传道济世。③比喻论证,将按“刻板的教条去行为”的人比作“两脚书橱”,证明要“知行合一”。④类比论证,将剑桥与书院的关系类比为《哈姆莱特》和主角的关系,证明了书院是剑桥的灵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方法,要判断属于哪种论证方法,并阐明论证的观点。选取两个分析即可。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依据上述三则材料,对这些现代大学教育与“书院制”结合的现实案例进行简要点评。(6分)
千年“岳麓书院”一直在湖南大学“弦歌不绝”;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所高校在京发起成立亚太高校书院联盟;2016年9月10日,中美合作成立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迎接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
参考答案:①接通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有利于汲取中国古代传统书院育人智慧,开拓出人才培养的新路子。②建立现代书院并加强交流与合作,既可以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利于博采众长,推动我国书院制进一步发展。③在国际书院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中,一味模仿并不可行,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同时又要结合实际思考,给出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意见。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包氏父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吗,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一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跟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的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咣!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选自《阅读》2020年第96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糊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答案:B
解析:B项,无中生有,“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无中生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用功”“好儿子”等,不仅具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D
解析:D项,“侧面描写”错误,“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属于正面描写。
8.试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题干是“试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胡大是线索人物,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洋学堂要在年前开学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然后众人“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胡大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他遇到包国维,“拍拍胸脯,脸上陪着笑:‘哦唷,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包国维“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从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他的言语之中,不无羡慕之意,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9.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有夸张、变形、比拟、象征等,而以夸张、变形为主要创作手段。夸张变形就是改变人或物正常的比例关系,有意识地让其夸大或缩小,拉长或缩短,通过大与小,方与圆,曲与直,虚与实的对比,使形象更典型,表达的意旨更鲜明,更深刻。“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老包的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带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在老包的眼中,一封信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夸张地写出了内心的激动与期盼;“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一封短短的信,“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怎么也念不快”,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囚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豫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节选自《宋史·吕公著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答案:B
解析:“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应将“主”和“将”中间断开,排除A、C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答案:C
解析:“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一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趁机劝说”错误,由第2段“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帝善其言”可知,二人只是谈到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从谏”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趁机劝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
参考答案:(1)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是想依赖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
(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解析:(1)关键实词有“谕”“赖”“劝”“已”“竟”,关键虚词有“所以”“者”“以”,文言句式为被动句“解银台司”。(2)关键实词有“推本”“暇”“举”“咸”“便”,关键虚词有“之”“而”“者”。
14.右司谏贾易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为何替他说情?请简要说明。(3分)
参考答案:为了不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因为皇上还年轻,需要直言规劝国君的臣子,以防有人谄媚惑乱皇上。
参考译文吕公著,字晦叔,从小嗜好学习,以至废寝忘食。凭恩荫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即皇帝位,召吕公著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因论事被解除御史中丞的职务,回到经幄。吕公著原封不动地退回诏令说:“司马光因为履行职责而被罢免,这是让有言事职责的人不能畅所欲言。”神宗把诏书直接交给阁门使。吕公著又说:“制命不由门下省,那么封驳的职责,因我而废弃,希望治我的罪,以端正纪纲。”神宗告诉他说:“调动司马光官职,是想依赖他劝勉学问,不是因为他论政。”吕公著不停地请求,(但)最终被解除银台司的职务。
起用他执掌河阳,又召回朝廷,神宗悠闲时同吕公著谈论为治之道,于是涉及佛教、道教,吕公著问道:“尧、舜知道这些学说吗?”神宗说:“尧、舜难道不知?”吕公著说:“尧、舜虽然知道这些学说,但仅把知人和使百姓安居作为难事,所以成为尧、舜。”神宗又说唐太宗能用权术智谋驾驭臣下。吕公著回答说:“唐太宗的德行,是能使自己放下架子听从劝谏而已。”神宗对他的话表示赞许。不久,(与人)共同执掌枢密院事,有人打算恢复肉刑,建议取死囚试验割掉鼻子、砍掉脚的酷刑,吕公著说:“如果试了不死,那么肉刑就会实行了。”于是停止。西夏囚禁了他们的国王,(宋朝趁机)将要大举征讨西夏。吕公著说:“问罪的军队,应当首先选择主帅,如果没有合适的人,不如不出兵。”等到出兵后,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们不敢说,吕公著多次陈述兴兵的害处。元丰五年,吕公著因病乞求离开职位。
哲宗即皇帝位,吕公著以侍读的身份返回朝廷。太皇太后派使臣迎接,询问他所想要说的,吕公著说:“先帝本意,把宽省民力作为第一要务。但建议的人以变法侵夺百姓为务,与自己意见不同的统统被排斥,因此日久而弊端更深,新法颁行而百姓更加困苦。果真能得到公允正直的人,谈论寻找天下的利弊,同心协力来做,应该不难。”又请求备置谏员,以广开言路。
元祐元年,被授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司马光去世,吕公著独自当权,所任命的官吏都是当时挑选出的佼佼者。右司谏贾易因言事攻击别人短处直接诋毁朝廷大臣,将要被严厉责罚,吕公著替他说话,仅降为怀州知州。吕公著退朝对同事说:“谏官对问题的议论,对与不对不值得说,只是皇上还年轻,担心今后有人进谀说惑乱,正要依赖左右诤臣,不能让国君轻易厌恶敢说话的人。”众人没有不叹服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韩幹①马十四匹
苏轼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②颈鬃尾齐;
一马任前双举后③,一马却避长鸣嘶。
老髯奚官④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⑤若有声。
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
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注①韩幹:唐代名画家,善画马。②宛:弯曲。③任前双举后:指马的全身重量着于前足,后足向后踢起。④奚官:指马夫。⑤吻:嘴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题画诗,但诗人入笔却没有先点明画作,而是直接从画面上的群马写起,从而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B.五、六两句写的是人,但仍然围绕“马”这一主题,而且这两句还起到衔接前六马与后八马的作用,使行文富于变化。
C.“韩生”一句既指明前面所写的是画中情景而不是生活实景,又用极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画家韩幹高超的绘画艺术。
D.最后两句,诗人由画作而生发感慨,认为世上已没有像韩幹那样懂马画马的人,体现出诗人对杰出人才的强烈呼唤。
答案:D
解析:D项,对诗意理解有误,最后两句诗表达的应该是诗人对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期盼。
16.诗中诗人自评“作诗如见画”,请分析这首诗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6分)
参考答案:①层次分明,点面结合。诗中通过“二马”“一马”“后有八匹”等词语,将众马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既有群体表现,也有个体刻画,使画家笔下的群马图历历如见。②手法多样,语言生动。诗人通过“出林鹤”“鹤俯啄”等比喻,以及“任前双举”“却避长鸣”“微流赴吻”等神态、动作描写,将众马不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诗歌对众马的描写是怎样做到“如见画”的,实际上就是要求分析诗歌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段把画中的马刻画得栩栩如生。由于诗歌描绘的是十几匹马,所以首先就有一个安排顺序和章法的问题;再就是诗歌所运用的语言和手法,其中语言又包括遣词和造句,手法又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向行人问路,但遗憾天刚刚亮,不能及时赶路的句子是:“ , 。”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种树人做到“ , ”,就能保持树木天性,这个比喻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3)《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的人生经历。
参考答案:(1)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2)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3)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早春,屋外尚有几分寒意,薄薄的,挥之不去。母亲从窗台上拿下一根老丝瓜,用一把剪刀,把絮状的丝瓜皮剪开,便有黑溜溜的瓜仁儿,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淘气劲儿。傍着院墙起个小土堆,趁绵绵春雨,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① ,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
转眼进入夏天,丝瓜藤蔓撒开了欢儿,爬上木桩,爬上草绳,缠缠绕绕,密密交织。院子里,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随风吐出丝丝缕缕的芬芳。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瓜荫笼罩处,地上光影斑驳,丝丝凉意沁入心田。
落日西坠,斑驳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院子里。忽然,② ,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红通通的夕阳,泊进莽莽苍苍的群山。晚饭后,一家老小,喜欢在瓜架下乘凉。劳作一天的大人们,斜靠在竹椅上,一边低低地絮谈,一边轻轻地挥着蒲扇,赶走几只蚊子。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
18.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拟、比喻、排比 B.比拟、比喻、夸张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答案:A
解析:“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淘气劲儿”“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句式灵活,节奏明快;②原文表述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更生动自然,更具诗情画意(更有画面感,更具诗意美)。
解析:“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如“宁静的庭院”强调庭院的宁静,“有虫声,繁密如雨”强调虫声繁多,并且有三字、有四字,还有五字,甚至更多,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就语言风格而言,“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虽然也能表现出夏夜庭院的宁静,却与全文语言风格不太一致。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将其拆分为短句,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更有画面感和诗意美。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4分)
参考答案:①丝瓜种子就发芽了 ②阵阵晚风吹进小院
解析:由前句“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和后句“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可知,这几句描写的是种下丝瓜、丝瓜发芽时的情景,因此,第①处应为“丝瓜种子就发芽了”一类的句子。由“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可知,是风吹动了瓜叶,因此,第②处应为“阵阵晚风吹进小院”一类的句子。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②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③发展以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④所谓“熄灯”,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要找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⑤古建筑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⑥如今,已经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⑦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灯光秀。⑧例如福建华安二宜楼,将灯具安装在建筑周围的公共空间的一些地方,⑨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影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
参考答案:①句,去掉“破坏”,或去掉“以……为代价”。⑤句,把“古建筑”移至“点亮”后面。⑥句,“已经”与“不少地方”互换位置。⑧句,去掉“的一些地方”。
解析:①句,“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句式杂糅,“以……为代价”与“破坏”需删去一个。⑤句,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是“熄灯”,“古建筑……”中途更换了主语,造成结构混乱,应修改为“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古建筑”。⑥句,语序不当,“已经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已经”是状语,应放在“运用”前面。⑧句,成分赘余,“公共空间”与“一些地方”表意重复,去掉“的一些地方”。
22.下面是疫苗从研发到投入市场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5分)
参考答案:疫苗研发包括实验室研制、临床前研究、三期临床研究三步。疫苗研制成功后,进入生产环节;在2~8 ℃冷藏保存的条件下流通;最后给消费者使用,并作应用研究,以观察上市疫苗的保护效力和安全性。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家给民足”“物阜民丰”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如今国家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极端贫困状态,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制定的扶贫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近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给了你许多的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帮你的爸爸给他一位在海外定居的小学同学写一封信,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立意重点是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表达的内容主要是展现物质生活的进步,突出当下人民生活的富足美好。可以是宏观的,国家层面的,如基建、交通、粮食、日用等;也可以以小见大,写身边的具体生活状况,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丰富舒适。在赞美如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最好能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任务驱动部分注意书信体的写作要求,还要注意假设身份是“你的爸爸”,写作对象是爸爸定居海外的小学同学,在写作情境以及语气等方面要表达得体。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