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短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低年级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长度单位的教学,学生是首次接触,因此会觉得陌生而又抽象。在教学时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物给学生创造亲自动手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经历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尝试估测物体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长度的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1、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
课件演示(统一长度单位)
首先呈现古人用度量巨石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以及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必须要有统一的度量单位,同时了解到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某部分作为长度单位。
了解不同的测量方法,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 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课桌的长是几拃?
预设 1: 5 拃。
预设 2: 5 拃半。
师: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预设: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环节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我们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那么为了测量方便,人们发明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厘米尺,认真观察,看看上面都有些什么?
预设1:尺子上有许多数字1、2、3、4、5、6、7、8、9……
预设2:还有“厘米”
预设3:有许多竖线,有长有短。
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进行梳理、总结。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同时又帮助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尺子: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尺子,上有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知道尺子上有刻度线还有很多很多的数,特别是0这个数,在尺子上表示起点。下面我们就来认识1厘米,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交流
(2、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请同学们拿出小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
感受到1厘米的长度,形成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帮助学生感受到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师:在尺子上除了0和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你们还能说一说尺子上哪儿到哪儿还是1厘米?
同桌交流并汇报
总结: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预设1:食指宽大约1厘米。
预设2: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
预设3: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3.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分别有多长呢?
学生在尺子上寻找并交流汇报。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尺子上的1厘米就是1大格,2厘米就是2大格,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44.测量纸条长度
。
请同学们尝试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错误的测量方式。(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两个小朋友的两种测量方法)。
预设1:4厘米多
预设2: 5厘米
拓展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尺(课件展示),联系生活,使学生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用定量刻画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
小组讨论:怎样准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
预设: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观看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工具?
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
环节三
巩固练习
1. 大家先估计一下自己的铅笔有多长,再看看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通过辨、读、估、量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2. 小组合作,测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橡皮的长,比一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通过不同形式联系测量,让学生巩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量一量,填一填。
纸条长( )厘米。
纸条长( )厘米。
纸条长( )厘米。
铅笔长( )厘米。
环节四
课堂小结
本节课已经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古人想出用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预设2:测量物体时选用的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想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就要采用统一的长度单位。
预设3: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尺子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厘米=1cm,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就是 1 厘米。
预设4:测量时,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 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 1 厘米。
通过课堂小结,不仅重申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激发了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受成功的快乐,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环节五
拓展延伸
用手中的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
在操作活动中巩固了测量方法丰富了测量经验,也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下节课认识米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第4课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解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1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业设计,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版1 长度单位教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