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短文二篇-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
展开第11课 短文二篇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⑤盖竹柏影也
⑥相与步于中庭
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 。丹阳秣陵人,著有《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读《答谢中书书》,按要求填空。
①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
②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
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
④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
3.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
4.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a解衣欲睡 欲:
b念无与乐者 念: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e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5.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qǐng) 夕日欲颓(tuí)
B.遂至承天寺(suí) 沉鳞竞跃(lín)
C.藻,荇交横(xìng) 能与其奇者(yù)
D.盖竹柏影也(bái) 相与步于中庭(yǔ)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念无/与为乐者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9.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
B.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盖竹柏影也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寻张怀民 寻病终
10.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游记,状写名山大川,惊湍飞瀑,晴湖雪巘,乃至亭台池榭,美不胜收。
②因此,游记小品,是最具个人风采的美文。
③游记小品,堪称文苑奇葩。
④陶弘景在南朝游记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中云:“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⑤小品,独抒性灵,信笔挥洒,自由书写,文极简洁而意味隽永,情思摇曳,韵趣天然。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①⑤②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③④②
11.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2.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月色入户
②念 无与为乐者
③遂至 承天寺
④但 少闲人
⑤相与步 于中庭
⑥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的意思是记述作者夜游承天寺之事。
B.张怀民与作者的遭际相同情感相通。
C.“水中藻荇交横”描绘了清澈空明的月色。
D.本文意在表达作者对悠闲安逸生活的追求。
(6)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8)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课后拓展阅读
15.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的《三峡》)
(二)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清: 回清倒影 清流见底
B.自: 自非亭午夜分 自康乐以来
C.绝: 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见: 不见曦月 清流见底
(2)把语段(一)和(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一文采用 结构行文,先后给人以山高、水急、趣多、凄清的美感;二文采用 结构行文,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的印象,突出山川景色的秀美。两文都是写景散文,都做到了情景交融,都直接抒发了 之情。
(4)两文都提到了“猿鸣”,各有什么作用?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6.课外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②,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因起彷徨
人问其故_
(2)翻译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4)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