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关于苏轼的诗词,你知晓哪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 《念奴娇•中秋》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阮郎归梅词》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知制诰、礼部尚书。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苏辛:苏轼 辛弃疾诗——苏黄:苏轼 黄庭坚书法——宋四家: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f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关于古代的几种文体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如《桃花源记》。2.说: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4.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一读文章:读准字音、断好句子、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⑴月色入户⑵念无与为乐者⑶盖竹柏影也。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门 今义:住户、人家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古义:大概是 今义: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古义:不热衷于名利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而能 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今义:耳朵相当于“ 而已”“罢了”;
⑴相与步于中庭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⑶解衣欲睡⑷盖竹柏影也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定语后置,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我)解衣欲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寻友赏月张怀民承天寺亭中赏月
三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四读文章:探究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赏月的?你是从哪些字词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愉悦:“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孤独:“念无与为乐者”;沉醉:“庭下如积水空明”;悠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任务二:感受苏轼的孤独
1.本文是一篇游记,短短的85个字,为何要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花那么多笔墨?这天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给神宗写了一封奏折,被新党御史利用,诬陷其“愚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说他以诗讽刺了“新法”、朝廷,,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他才算躲过一劫。贬为黄州(领阵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无权且低微并受当地官员监视。(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被逮捕入狱后写下了《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被贬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孤独是一种很特殊的心境,它往往是人在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后所沉淀下来的一种情绪。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为何“怀民亦未寝”?
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面对明月,“无与为乐”的孤独
是佛门之地,有一丝孤独之感
“闲人”东坡和张怀民,两个被贬的失意官员
月光虽美,似乎也有丝清冷之意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苏轼的孤独?为何“怀民亦未寝”?
面对孤独的人生际遇,夜游期间,作者一直沉浸在“孤独、感伤”的情绪当中吗?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任务三:探究苏轼的心境变化
那天晚上,苏轼在承天寺的庭院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晚的月光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空明的?
角度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幽宁静、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角度二: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角度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几句是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表现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找关键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任务四:探究“闲人”的含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以“月是空明之月,人是 之人。”为话题谈一谈苏轼的人生。
抒情议论的语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潇洒人生
作者在文中自称“闲人”,谈谈你对文中“闲人”二字的理解?
首先,“闲人”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处诉说;其次,“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我解嘲、安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闲游赏月。 又颇有自我期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 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苏轼的思想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审美的机缘。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假如现在你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加以倾诉。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文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何谓闲人,碧水之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自主释词译句通文意,第二课时,研习课文,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竹柏影,月光如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ppt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记承天寺夜游,问与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