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
展开【名师说课】:
·教材分析:学习本课有助于了解我国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水平。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祖国境内已知的最早汉字,具备了象形、假借、指事、会意、转注等造字方法,与今天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甲骨文无论是对汉字文字的起源,还是研究商朝的历史,都具有极高的价值。青铜器是我国商周文明的重要代表。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工艺、种类、艺术价值和代表性作品,学生应有所了解。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
·学情分析:本课图片丰富,学生会有较高兴趣。尽管甲骨文和青铜器离我们的时代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都很远,学生仍然会对此十分感兴趣。老师要把握好和积极引导这种兴趣,以利于教学。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了解甲骨文被发现及出土情况。了解甲骨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浅的对文物的识别能力。
2、知道司母戊鼎,了解青铜工艺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初步的对工艺的欣赏能力。
3、了解甲骨文、金文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多角度了解文物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
1、用甲骨文图片及几个简单的甲骨文文字导入新课。
2、搜集大量甲骨文、金文、青铜器图片,结合书上图片,配以文字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甲骨文、金文和青铜工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繁荣富强的中国梦而努力成才。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文字,对商周历史的研究也极具价值,是本课重点。
2、青铜工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标志,又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国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所以青铜工艺也是本课重点。
难点:由于甲骨文和青铜器时代久远,又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知之甚少,所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搜集大量甲骨文、金文、青铜器图片,重要图片配以介绍文字,制作成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多媒体出示“全形卜甲”、“牛骨刻辞”。指出:这是龟甲和牛骨,上面的文字就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设计意图:甲骨文离我们太久远,语言描述难以达意,用实物形象导入,直观、快捷,也容易引起学生注意,迅速进入情境。
·2、讲授新课:
一、甲骨文
创设情境:教师手书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字在黑板上(日、月、木、山、水、人、目、上、下、雨等字),让学生辨认。
学生活动:学生辨认以上甲骨文字,可以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甲骨文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知之甚少。让学生认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新鲜感和自我满足感,还能加深对甲骨文的印象,领悟甲骨文的形体特点和造字方法。
问题探究:认真研读教材,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
2、甲骨文有何特点?
3、甲骨文的发现有何重大意义?
合作探究后,明确:
1、甲骨文是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清朝的一个学者在自已所喝的中药材中偶然发现的。
2、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中国汉字。字形美观,笔画匀称,有单字四五千个。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3、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文字,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它对研究汉字起源和商周历史有重要价值,也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更多甲骨文文字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和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知道,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文字。知道甲骨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青铜工艺
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铜象尊等青铜器图片,并配以文字介绍。
学生活动:点生朗读图片介绍文字。
司母戊鼎:河南省安阳出土,因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是祭祀的意思;戊,此处指商王武丁的妻子;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的鼎。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四羊方尊:湖南宁乡出土。高0.58米,重34.5千克。全器以细云雷纹为地,肩腹处的四角由四个立体的前半身羊组成。它造型奇特,花纹华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铜象尊:湖南醴陵出土.商朝晚期青铜器中有一类构思精巧、造型逼真的象生铜器,如象尊、羊尊、虎尊、猪尊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青铜工艺高超,种类繁多,体会青铜工艺之美。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欣赏高超的工艺。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31-32面内容,自主探究问题:
1、我国青铜技术出现于何时?
2、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什么?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青铜器作品?
3、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有何特点?
4、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哪三大类?什么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明确:
1、我国青铜技术产生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走向鼎盛。
2、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司母戊鼎。它是商王权力的象征。代表性作品还有四羊方尊、象尊等。(提醒学生看多媒体图片)
3、我国古代青铜工艺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
4、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动物形、几何形和人物活动图形三大类。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多媒体出示饕餮纹、三角云纹、狩猎纹等纹饰,让学生辨认各属于三大类里面的哪一类)
设计意图:学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找问题答案,培养学生从材料中筛选和组织信息能力。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青铜器有个初浅认识。结合上一环节,通过对青铜工艺的初步了解,认识到祖国文明光辉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预设与生成过程中,生成问题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意识是指学生成为感知问题的思维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低投入血虚,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本案例就是这样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金文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盂鼎和大盂鼎铭文拓片。
教师点拨:这种刻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叫金文,也叫钟鼎文。
学生活动:比较甲骨文和金文。讨论:甲骨文和金文有何异同?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字体与甲骨文相近,但比甲骨文规范,已略为简化,线条平直简明,字形也比甲骨文圆润美观。
问题探究:想一想,研究金文有何意义?
明确:既然金文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研究金文就可为研究甲骨文作参考。金文也是研究商、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金文。通过比较知道甲骨文与金文之间的继承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学习历史。
·3、课堂小结:
甲骨文是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它记录了商朝的政治、经济生活,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我国古代青铜工艺居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从铸造规模、工艺水平,还是从种类、数量来看,都世所罕见。司母戊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夏、商、周时期因其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而被称为“青铜时代”。甲骨文和青铜工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代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板书设计: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书写工具:龟甲、兽骨
一、甲骨文 时间地域:商朝、殷墟
数量规模:15万片、四五千字
地位意义:奠定基础、一脉相承、珍贵资料、文明标志
产生发展:夏、商——晚商、西周
二、青铜工艺 工艺程序:
杰出作品: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铜象尊
地位意义:世界领先、青铜时代
三、金文(钟鼎文)传承:甲骨文与金文
价值:珍贵资料
教学反思:这课虽然内容不多,但有些晦涩难懂。本案力图用大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感受,缩短学生与甲骨文和青铜器之间的距离,所以设计用甲骨图片导入。认读几个简单的甲骨文环节的设计是希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甲骨文的印象。学习“甲骨文”和“青铜工艺”两目都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和研读文本,尽量从教材中获取更多信息。本案回避了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和司母戊鼎的浇铸问题,是考虑到这两个点不是本课主干知识,且面面俱到会琐细而繁杂。
教案点评:本案的特点是用海量的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将具体知识贯穿于图片介绍中。对于比较晦涩和学生难以弄懂的知识,采用这种方式能收到良好效果。但切忌图片过多过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与造字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部编版全册: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教案,共3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六课 三国鼎立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法设计,教学用具,学有所感学有所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