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第1页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第2页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测试-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答案),共16页。
    2022-2023学年度神州路初中化学
    第四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造纸工艺。下列步骤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煮楻足火 B.斩竹槌洗 C.日晒成干 D.覆帘压纸
    2.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生活中节约用水
    C.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 D.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3.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H2 B.O2 C.C60 D.Cu
    4.重铬酸钾(K2Cr2O7)常用于制革、电镀等工业生产。重铬酸钾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
    A.+12 B.+6 C.+4 D.+3
    5.疫情防控,消毒至关重要。对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常用戊二醛(化学式C5H8O2),下列关于戊二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戊二醛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戊二醛分子中含有一个氧气分子
    C.戊二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戊二醛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5:2
    6.“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现有以下类推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①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②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NaCl显中性,所以盐都显中性 ⑤碳酸盐加稀盐酸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则加入稀盐酸能产生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
    7.对“原子的构成”同学们有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B.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
    C.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8.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能发生反应生成丙和丁,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以下信息正确的是(  )

    ①图中“?”代表丙,其微观示意图为
    ②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③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④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改变
    ⑤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微粒个数比是4:6
    A.②③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9.下图所示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该粒子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该粒子呈电中性 D.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10.木炭燃烧实验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木炭发出耀眼的白光
    B.②中氧气为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C.③中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D.对比①②现象可证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11.某元素的单质跟氧气化合生成的氧化物中,元素跟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原子个数比为3:4,又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4 B.27 C.56 D.65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是分解反应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C.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制得的氧气质量增加
    D.用燃着的小木条可以探究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否相同
    13.阿中帮老师批改化学小精灵的实验记录本。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磷在空气中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4.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且测得反应后所得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反应后混合气体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
    A.10% B.30% C.50% D.70%
    15.过滤是基本的实验操作之一。下列关于过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如图中共有四种实验仪器(不包括滤纸)
    B.漏斗下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
    C.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应选用带铁夹的铁架台,以固定漏斗
    二、非选择题
    16.用化学符号填写下列空格。
    两个铜原子_____;一个氮分子_____;3个碳酸根离子_____;_____;_____;2个铵根离子_____;构成氯化钙的粒子_____;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_____;m个氢氧根离子_____。
    17.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问题,请回答:
    (1)图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 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 ___。燃烧的现象为___ ___。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____ __,集气瓶中预先加水的作用是__ ____。

    (2)如图,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 __;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为____ __。实验结束,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是__ ____(答1条即可);若大于五分之一,原因可能为____ __(答1条即可)。
    18.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人们一直寻找通过各种方法获得所需的氧气。
    (1)实验室制氧气。如图1所示,实验所用药品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粉末。

    ① 实验时先按图1组装好装置,紧接着必须进行的操作步骤是___ ___。
    ② 检验收集在集气瓶内是否为氧气的方法是__ ____。
    (2)探索制备氧气的新方法。资料:过氧化钠(Na2O2)为淡黄色固体,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NaOH)和氧气。
    利用水和过氧化钠反应可制备氧气。若组装反应装置,图2中至少必须选用的仪器除⑤⑥外,还有______(填数字编号)。
    (3)家庭中制氧气。某家庭制氧机上有湿化瓶装置。人吸氧时观察到瓶中有气泡。湿化瓶装置类似于如图。
    ① 连接制氧机的导管口是______(填“a”或“b”)。
    ② 使用该装置优点是______。
    (4)渔业制氧气。资料:运输活鱼时,用过氧化钙(CaO2)可增加水中含氧量。某同学认为CaO2与H2O反应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于是该同学向试管中加入CaO2和H2O后,有极微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几乎收集不到气体。放置到第二天,集气瓶中只收集到少量气体,振荡试管后仍有极微量细小气泡缓慢放出。请判断:CaO2与H2O反应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19.下列A~E是初中化学中的五个实验装置:


    (1)A实验中用10mL量筒量取6.0mL蒸馏水,读数时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中____处(填“a”或“b”)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2)实验室常用B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果红磷不足,会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甲同学用家用制氧机(如图1)制取并收集了一袋气体,带到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家用制氧机的工作原理是用分子筛分离空气获得氧气,分子筛是一种内部分布有均匀微小孔径的固体,通过特制的分子筛把空气中的氧分子吸入孔穴而与其它分子分离,该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该方法制得的氧气浓度如何?
    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装置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请将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检查_______。
    ②加入药品,将装置连接固定。
    ③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通入一定量气体,露出白磷后,关闭止水夹a和b,此时,A中水进入到B中,测得B中水的体积为V1mL。
    ④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进行_____操作。B中水倒吸进入到A中,测得量筒中的体积变为V2mL。
    ⑥计算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数据整理】经测定V1=210mL,V2=50mL,则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精确到0.1%)。
    【实验反思】下列有关这个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___。
    A.步骤③中,仰视量筒读数会使测得的ⅵ数值偏低
    B.步骤④中,白磷燃烧时要保持关闭止水夹a和b
    C.步骤⑤中,未冷却至室温会使测得的小组同学所带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偏高
    D.与图B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有:误差减少和污染减少
    【拓展延伸】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测定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老师利用传感器技术定时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3)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______(填“温度”或“氧气浓度”)的变化趋势,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图4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

    (3)C实验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①D实验中闭合开关S未观察到有明显现象,是因为他未在水中加入______(填字母)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A.氢氧化钠         B.二氧化锰        C.二氧化碳
    ②改进实验后,观察到C瓶中的液面____。(填上升或下降)
    ③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
    (5)小明用实验E装置来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滴入少量浓氨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


    参考答案:
    1.A
    【详解】A、煮徨足火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斩竹槌洗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日晒成干,是水分的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捞好的纸膜一张张叠好,用木板压紧,上置重石,将水压出,变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生活污水不应直接排放,以免污染水资源;B、生活中节约用水,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储量有限,故B正确;C、不应大量开采使用地下水,应有计划开采使用地下水;D、不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免污染环境。
    点睛∶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
    3.D
    【详解】元素符号可以表示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该原子,如果该原子可以构成物质,还可以表示该物质。
    A、H2可以表示氢气这种物质,但是不能表示氢元素和一个氢原子,故A错误;
    B、O2可以表示氧气这种物质,但是不能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故B错误;
    C、C60表示碳60 这种物质,但是不能表示碳元素和一个碳原子,故C错误;
    D、Cu可以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铜原子可以构成铜,可以表示铜这种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4.B
    【详解】在化合物中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一般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B。
    5.A
    【详解】A、根据化学式知道戊二醛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分子由原子构成,则一个戊二醛分子中含有两个氧原子;错误;
    C、戊二醛中C、H、O的质量比是:,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D、戊二醛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错误;
    故选A。
    6.D
    【详解】①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由酸和碱反应,例如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盐)和水,不是中和反应,故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类推结果错误;
    ②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两种元素,例如CaCO3中含有氧元素,它不是氧化物.故类推结果错误;
    ③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属于单质,可能为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而非单质.故类推结果错误;
    ④NaCl显中性,盐不一定都显中性,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故类推结果错误;
    ⑤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例如锌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氢气和氯化锌,故类推结果错误。
    【点睛】综合考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解题的关键,通过特例的形式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7.A
    【详解】A.原子核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例如普氢原子中,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钠原子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故A错误;
    B.核外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核外电子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中运动,能量低的电子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电子离核较远,故B正确;
    C.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C正确;
    D.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故D正确。
    故选:A。
    8.D
    【分析】由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氮气和水,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氧化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由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了氮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 2N2+6H2O。①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图中“?”代表丙,其微观示意图为,故正确;②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改变,故错误;③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④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反应物中氧气是单质,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生成物中氧元素显−2价,反应物NH3中氮元素显−3价,生成物氮气属于单质,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前后,氧、氮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故错误;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微粒个数比是4:3,故错误。故选D。
    9.D
    【详解】A、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元素核内质子数为11,故说法正确;
    B、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说法正确;
    C、该粒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都为11,呈电中性,为钠原子,故说法正确;
    D、该元素的核内存在11个质子,属于钠元素,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故选D。
    10.C
    【详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在①中加热只发红光,故A不符合题意;
    B、②中氧气为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故B不符合题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C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现象可证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C
    【详解】设元素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x,因为在氧化物中R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4,所以R元素所形成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R3O4。又因为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且二者之间的质量比为21:8=3x:(16×4),所以x=56。故选C。
    12.D
    【详解】A、分离液态空气是利用空气组分的沸点不同将各组分分离,属于物理变化,而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过程,分离液态空气不属于分解反应,故A错误;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B错误;
    C、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不能增加氧气产量,故C错误;
    D、人呼吸时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人呼出的气体对比空气,氧气浓度更低,二氧化碳浓度更大。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用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空气中氧气中时,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D正确;
    故选D。
    13.B
    【详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4.A
    【分析】该题为选择计算题,所给信息有限,应使用灵巧的方法计算。该题所对应的的是假设极值法,通过假设两种情况用以确定所取值的范围。
    【详解】假设木炭燃烧后的产物全为一氧化碳,则根据碳的质量分数为30%,可以求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此时氮气的质量分数为1-30%-40%=30%;若木炭产生的气体全为二氧化碳,则氧元素质量为80%,碳氧元素加起来超过100%,故不可能全为二氧化碳。由此可得,氮气的质量分数应在0~30%,但因题目给出一定有二氧化碳生成,不可能全部生成一氧化碳,故氮气质量分数不能取30%这个点。综上所述,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10%,A选项正确
    故选A
    15.D
    【详解】A、如图中共有四种实验仪器: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不符合题意;
    B、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漏斗下端应该紧靠烧杯内壁,故选项说法正确,防止滤液飞溅,不符合题意;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若滤液浑浊,可能是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不符合题意;
    D、过滤时应选用带铁圈的铁架台,以固定漏斗,符合题意。
    故选D。
    16.     2Cu     N2          S2-     Mg          Ca2+、Cl-     H2O2     mOH-
    【详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两个铜原子表示为2Cu;
    一个氮分子是由2个氮原子构成的,表示为N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粒子是离子,由于该离子核内有16个质子,所以该离子是硫离子,则表示为S2-;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粒子是原子,该原子核内有12个质子,所以该原子是镁原子,则表示为Mg;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铵根离子表示为2NH4+;
    构成氯化钙的粒子有钙离子、氯离子,则分别表示为Ca2+、Cl-;
    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过氧化氢分子,表示为H2O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m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mOH-。
    故答案为:2Cu;N2;;S2-;Mg;;Ca2+、Cl-;H2O2;mOH-。
    17.(1)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化合反应     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物质     引燃铁丝     防止高温熔融物落集气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2)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量不足或未等到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止水夹未夹紧或燃烧匙伸入过慢

    【详解】(1)图中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燃烧的现象为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物质;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实验时为防止铁丝燃烧时生成的熔融物炸裂集气瓶底,要在集气瓶中预先加入少量的水或细沙。故答案: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化合反应;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的物质;引燃铁丝;防止高温熔融物落集气瓶底,使集气瓶炸裂。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实验结束,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原瓶中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原因可能是:是因为反应的红磷量不足导致氧气末被完全消耗或装置漏气或未等集气瓶彻底冷却就打开止水夹等。若结果大于五分之一,原因可能是:止水夹未夹紧;燃烧匙伸入过慢导致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逸出。故答案:磷+氧气五氧化二磷;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装置气密性不好或红磷量不足或未等到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止水夹未夹紧或燃烧匙伸入过慢。
    18.(1)     检查装置气密性     把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生成氧气
    (2)①③或①③④
    (3)     a     可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合理答案均可)
    (4)不能

    【解析】(1)
    实验室制取气体前要对发生装置进行气密性的检查故填:检查装置气密性;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检验方法是:把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则生成氧气;
    (2)
    利用水和过氧化钠反应可制备氧气,反应物是固液条件是常温因此应该组装成固液常温型,故还应选锥形瓶,以及单孔橡皮塞或是双孔橡皮塞和分液漏斗,故选:①③或①③④;
    (3)
    ① 为了使氧气进入水中使其湿化,则应从长导管导入,故填:a;② 该装置可以通过观察气泡的冒出情况判断仪器的速率,故填:可以观测氧气输出的速率(合理答案均可);
    (4)
    根据题意可知过氧化钙和水反应速率太慢,不适于制取氧气,故填:不能。
    19.     a     偏小     物理     装置气密性     打开弹簧夹b     76.2%     ABD     温度     磷的燃烧实验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升高,故AB段压强上升     吸收生成的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A     上升          气球会膨胀,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会从无色变成红色     溶解放热,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使氨水分子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使得无色酚酞变色
    【详解】(1)量筒的量程从下往上读数越来越大,量取6.0mL蒸馏水时,读数与凹液面最低处应与A图a处的刻度线保持水平。
    (2)如果红磷量不足,会导致裝置内氧气未被消耗完,导致测定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偏小。
    制氧机是根据空气中各分子大小不一而过滤得到的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实验步骤]
    ①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⑤待冷却至室温之后打开弹簧夹b。
    ⑥V1是实验刚开始通入气体后排出的液体,相当于气体的体积V1=210mL,一段时间后量筒中水体积变成了V2,故消耗了V1-V2体积的氧气,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实验反思]
    A选项:步骤③,仰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测得V1数值偏小,故A正确;
    B选项:步骤④中,白磷燃烧时要保持关闭止水夹a和b,故B正确;
    C选项:未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簣夹,会导致倒吸水量偏小,最终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故C错误;
    D选项:图2装置是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中进行,使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能够有效减小误差、降低污染,故D正确;
    故选ABD。
    [拓展延伸]
    Y曲线表示为温度,因为反应是消耗氧气的,所以Y不可能是氧气浓度曲线。
    YZ两条曲线结合起来可以知道X曲线上的AB段压强上升是因为反应开始了,磷的燃烧实验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升高。
    (3)C实验中的水作用是吸收生成的有毒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反应符号表达式为
    (4)①电解水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比如:A选项氢氧化钠,B选项二氧化锰均不溶于水,无法增强水的导电性;C选项二氧化碳溶于水之后无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无法增强水的导电性。故选A。
    ②改进实验后,水的导电性增强,产生氧气与氢气的速率加快,导致气体的体积变大,相当于变相的排水集气,中间瓶子中水的液面会上升。
    ③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5)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之后会放热,温度升高,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气球会膨胀,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会从无色变成红色,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溶解放热,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使氨水分子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使得无色酚酞变色。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