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49122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49122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49122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word版含答案),共9页。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2小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溶解性B. 腐蚀性C. 助燃性D. 可燃性2.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A.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B.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C. 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D. 取用粉末状固体——镊子3.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选项AB. 选项BC. 选项CD. 选项D4.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AB. BC. CD. D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诗人的名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关于这一过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B.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C. 蜡烛的燃烧是物理变化D. 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6.区别瓶内是人体呼出的气体还是空气,最简便的方法是( )A.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B. 把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C. 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中D. 观察颜色7.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科学探究有关的是( )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 ⑤形成总结性报告。A. ①③⑤B. ①②③C. ①②③⑤D. ①②③④⑤8.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B. 胆矾研碎C. 葡萄酿酒D. 铁水铸成锅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假设B. 实验C. 观察D. 做出结论11.在探究“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是否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多?”的实验中,将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分别加入如图两个集气瓶中(集气瓶Ⅰ盛有空气,集气瓶Ⅱ盛有人体呼出的气体),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关于这个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 集气瓶Ⅰ盛放的是空气,因此集气瓶Ⅰ没有必要盖玻璃片B. 现象是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Ⅱ中产生白色浑浊C.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先熄灭的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多,没必要做这个实验D. 因为集气瓶Ⅰ中会无明显变化,所以集气瓶Ⅰ中应该稍微多加一些澄清石灰水12.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 给一杯自来水加热,没沸腾前水中就有大量气泡溢出B. 向气球中充入大量气体后发生爆炸C. 红墨水经活性炭吸附后变为无色D. 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消失二、填空题(共5小题) 13.组装一套实验装置,仪器装配的顺序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14.请回答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1)蔗糖和食盐:________;(2)酒精和食醋:________;(3)铁丝和铜丝:________。15.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你根据下列所给的情景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及生活经验确定下列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并说明理由。(1)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发生了_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粮食酿白酒,发生了____________变化,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______________。(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17.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是违法行为。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通过以上文字,你认为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化学性质有________。三、实验与探究(共1小题) 18.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B.腐蚀性、 C.助燃性、 D.可燃性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2.【答案】D【解析】少量试剂的反应一般用试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给较多量液体加热通常用烧杯;故A、B、C的实验项目选择的仪器都是正确的。粉末状的药品的取用可以用药匙或者用纸槽,而镊子的用途是夹取大的块状或者颗粒状的固体的,不能取用粉末。故答案选D3.【答案】B【解析】往容器口塞橡胶塞时,不应把容器放在桌面,然后再塞进塞子,这样容易把容器压碎,故B不正确。所以答案应选B。4.【答案】D【解析】取用任何化学固体药品,都不能用手接触;大理石是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横放,再用镊子夹取大理石,放入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以免将试管底部撞击破裂;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如氯化钠、二氧化锰粉末,应先将试管倾斜,即一斜二送三直立。故答案应选D。5.【答案】C【解析】蜡烛的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选项A说法正确;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B说法正确;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C说法错误;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D说法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据此分析物质的性质解答。A.把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木条都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B.点燃的木条放在瓶口,木条都无明显变化,故选项错误;C.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呼出的气体,故选项正确;D.两者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错误;7.【答案】D【解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 ④进行实验 ⑤收集证据 ⑥解释和结论 ⑦反思与评价 ⑧表达与交流,可知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 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 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 ⑤形成总结性报告都和科学探究有关。8.【答案】C【解析】根据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冰雪融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胆矾研碎是物质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葡萄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铁水铸成锅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9.【答案】C【解析】A项中瓶盖应倒放在桌面上;B项不能直接将块状固体放进试管中;D项应该选用10 mL量筒来量取9.3 mL液体,这样误差最小,另外视线也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所以答案应选C。10.【答案】B【解析】根据叙述可知“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提出问题,假设问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检验实验,报告与交流的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故选B。11.【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题意: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集气瓶Ⅰ中无明显变化,集气瓶II中产生白色浑浊现象。可知CO2在呼出气体中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由于只是加入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判断其中氧气的含量,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12.【答案】D【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沸腾前水中就有很多气泡是水的汽化现象,就是水由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故是物理变化;B.向气球中充入大量气体后发生爆炸,是由于压强太大,气球承受不住压力造成的,属于物理变化;C.红墨水经活性炭吸附后变为无色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把色素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了黄色的氯化铁,有新物质产生,故是化学变化,则D正确。13.【答案】从下至上,从左到右【解析】组装一套实验装置,仪器装配的顺序是按照从下至上,从左到右的顺序。14.【答案】(1)味道 (2)气味或酒精的可燃性 (3)颜色【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来鉴别。食盐有咸味,蔗糖有甜味,可利用味道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酒精有特殊的香味,白醋有酸味,可利用气味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也可以利用酒精的可燃性这种化学性质来鉴别;铁丝是深灰色的,铜丝是红色的,可利用颜色这种物理性质来鉴别。15.【答案】(1)化学变化 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 (2)物理变化 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 (3) 化学变化 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用面粉和小苏打发酵做馒头,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冬日白雪缓慢消融,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用粮食酿白酒,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16.【答案】(1)水蒸气(2)A 不能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3)C A【解析】据(1)的现象,可推得假设B不成立;因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故操作(2)是为了验证假设A成立与否,但这样做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无法判断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由于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操作(3)可排除假设A,同时肯定了假设C。17.【答案】三聚氰胺是白色晶体,几乎无味,微溶于水,可溶于甘油 ;三聚氰胺加热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氮气【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不需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属于物理性质;物质受热分解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18.【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