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文件包含第四章章节复习与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精讲精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第四章章节复习与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精讲精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四章 章节复习与检测
(本篇复习章节包含知识归纳演练,专题分析,章节检测)
第一部分 知识归纳
一、牛顿第一定律
考点演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科学家凭空想象出来的,没有实验依据
B.牛顿第一定律无法用实验直接验证,因此是不成立的
C.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与质点概念的建立一样,都是一种科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D.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作用
2.漫画中的情景在公交车急刹时常会出现。为提醒乘客注意,公交公司征集到几条友情提示语,其中对惯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站稳扶好,克服惯性
B.稳步慢行,避免惯性
C.当心急刹,失去惯性
D.谨防意外,惯性恒在
3.如图所示,桌面上有一上表面光滑的木块,木块上有一小球,快速向右水平拉动木块,小球的位置可能落在桌面上的哪点( )
A.A点 B.B点
C.O点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滑板运动员沿水平地面向前滑行,在横杆前相对于滑板竖直向上起跳,人与滑板分离,分别从横杆的上、下通过,忽略人和滑板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则运动员( )
A.起跳时脚对滑板的作用力斜向后
B.在空中水平方向先加速后减速
C.越过杆后落在滑板的后方
D.越过杆后仍落在滑板上起跳的位置
5.情境:在杂技表演中有一个节目叫“胸口碎大石”,让一个人躺在两个凳子上,找一块大石头压在人身上,然后另一个人用大锤砸石头,把石头砸成几块。
问题:这个节目所选石头,在人能承受的范围内,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为什么?
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与方法
1.实验思路——控制变量法
(1)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测得不同拉力下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拉力的定量关系。
(2)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通过在小车上增加重物改变小车的质量,测得不同质量对应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定量关系。
2.物理量的测量
(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在小车中增减砝码的数量可改变小车的质量。
(2)加速度的测量
①方法1:让小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刻度尺测量位移x,用秒表测量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然后由a=计算出加速度a。
②方法2:由纸带根据公式Δx=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③方法3:不直接测量加速度,求加速度之比,例如:让两个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t相等,测出各自的位移x1、x2,则=,把加速度的测量转换成位移的测量。
(3)力的测量
在阻力得到补偿的情况下,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力,在槽码的质量比小车的质量小得多时,可认为小车所受的拉力近似等于槽码所受的重力。
二、实验器材
小车、槽码、砝码、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
三、进行实验(以参考案例1为例)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细绳)。
3.补偿阻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位置,启动打点计时器,直到轻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此时小车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等于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阻力和长木板的摩擦阻力及其他阻力之和。
4.用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另一端挂上槽码,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槽码的个数,以改变小车所受的拉力,处理纸带,测出加速度,将结果填入表1中。
表1 小车质量一定
拉力F/N
加速度a/(m·s-2)
5.保持槽码个数不变,即保持小车所受的拉力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把数据记录在表2中。
表2 小车所受的拉力一定
质量m/kg
加速度a/(m·s-2)
四、数据分析
1.分析加速度a与力F的定量关系
由表1中记录的数据,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力F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aF图像,如图甲所示,若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
甲 乙
2.分析加速度a与质量m的定量关系
由表2中记录的数据,以a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a图像,如图乙所示。若a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
3.实验结论
(1)保持物体质量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a与所受拉力F成正比。
(2)保持拉力F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a与质量m成反比。
五、误差分析
产生原因
减小方法
偶然误差
质量测量不准、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小车所受拉力测量不准
①准确平衡摩擦力
②使细绳和纸带平行于木板
作图不准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去
系统误差
小盘及槽码的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
使小盘和槽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六、注意事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整个实验平衡了摩擦力后,不管以后是改变小盘和槽码的质量还是改变小车及砝码的质量,都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实验中必须满足小车和槽码的总质量远大于小盘和槽码的总质量,只有如此,槽码和小盘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
3.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先接通电源再放手。
4.作图像时,要使尽可能多的点在所作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尽可能对称分布在所作直线两侧,离直线较远的点是错误数据,舍去不予考虑。
三、牛顿第二定律
考点演练
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力推桌子没有推动时是因为( )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的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很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摩擦力,加速度是负值
D.推力、重力、地面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合力等于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所以物体仍静止
2.A、B两球用细线悬挂于天花板上且静止不动,两球质量之比mA∶mB=5∶3,两球间连接一个轻弹簧(如图所示),如果突然剪断细线,则在剪断细线瞬间,A球、B球的加速度分别为(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A.g,g B.1.6g,0
C.0.6g,0 D.0,g
3.力F1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a1=3 m/s2,力F2作用在该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a2=4 m/s2,则F1和F2同时作用在该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a的大小不可能为( )
A.7 m/s2 B.5 m/s2
C.1 m/s2 D.8 m/s2
4.有经验的司机能通过控制油门使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某品牌轿车连同司机在内总质量为m=1 500 kg,当轿车受到大小为F1=500 N的牵引力时恰好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现司机通过控制油门使轿车受到F2=2 000 N的牵引力,从v0=5 m/s开始加速,假设汽车运动时所受的阻力保持不变,试求:
(1)轿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
(2)轿车做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3)轿车开始加速后3 s内通过的位移大小。
5.情境: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之一。我们从“长征一号”到“长征四号”的发射成功,已经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在航天技术中,火箭是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运载工具之一。在航天器发射的初始阶段,火箭通过燃烧消耗燃料向后吐着长长的“火舌”,推动着航天器竖直上升。设“火舌”产生的推动力大小保持不变且不计空气阻力。问题:
(1)则在这个过程中,航天器的加速度将如何变化?
(2)速度将如何变化?
四、力学单位制
考点演练
1.(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力学中,力是基本概念,所以力的单位“牛顿”是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B.因为力的单位是牛顿,而1 N=1 kg·m/s2,所以牛顿是个导出单位
C.各物理量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通过物理公式得出的最终结果的单位一定为国际单位制单位
D.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2.在初中已经学过,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l,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是W=Fl,我们还学过,功的单位是焦耳(J),由功的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焦耳(J)与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之间的关系是( )
A.kg·m/s2 B.kg·m/s
C.kg·m2/s2 D.kg·m2/s
3.在解一文字计算题中(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一个同学解得位移x=(t1+t2),其中F、m、t分别表示力、质量和时间。用单位制的方法检查,这个结果( )
A.可能是正确的
B.一定是错误的
C.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D.用国际单位制,结果错误,如果用其他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4.某质量为1 100 kg的汽车在平直路面行驶,当达到126 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 s停下来,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 000 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假定行驶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不变。
5.情境:在学习了力学单位制之后,小凯同学明白了选定了长度的单位m、质量的单位kg、时间的单位s之后,就足以导出力学中其他所有的物理量的单位,但必须依据相关的公式。今天他发现了一个物理量及其表达式为A=,其中M是质量,r是长度,又已知G的单位是N·m2·kg-2。
问题:
(1)请说明A是什么物理量?
(2)如果物体的加速度的表达式为a=,请判断此表达式是否正确?
五、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考点演练
1.(多选)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马上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2.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 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 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3.物体甲、乙原来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刻开始,甲沿水平面做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受到如图乙所示的水平拉力作用。则在0~4 s的时间内( )
甲 乙
A.甲物体所受合力不断变化
B.甲物体的速度不断减小
C.2 s末乙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D.2 s末乙物体速度达到最大
4.如图所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木块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倾角θ=30°。现木块上有一质量m=1.0 kg的滑块从斜面下滑,测得滑块在0.40 s内速度增加了1.4 m/s,且知滑块滑行过程中木块处于静止状态,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求:
(1)滑块滑行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滑块滑行过程中木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及方向。
5.情境: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晓敏同学在科技馆做“水对不同形状运动物体的阻力大小的比较”实验,图甲中两个完全相同的浮块,头尾相反放置在同一起始线上,它们通过细线与终点的电动机连接。两浮块分别在大小为F的两个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同时开始向终点做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该同学拍摄的照片如图乙。已知拍下乙图时,左侧浮块运动的距离恰好为右侧浮块运动距离的2倍,假设从浮块开始运动到拍下照片的过程中,浮块受到的阻力不变。
问题:试求该过程中:
(1)两浮块平均速度之比。
(2)两浮块所受合力之比。
(3)两浮块所受阻力f左与f右之间的关系。
六、超重和失重
考点演练
1.某人乘坐电梯上升,电梯运行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人处于失重状态的阶段是( )
A.OP段 B.PM段
C.MN段 D.NQ段
2.如图所示,某日小明去“爱琴海”商场买衣服,站在自动扶梯上随扶梯斜向上做匀速运动,关于小明受到的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力为零
B.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C.支持力小于重力,属于失重现象
D.支持力大于重力,属于超重现象
3.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4.中国的嫦娥工程探月计划分“绕、落、回”三步,然后实施载人登月。假若质量为60 kg的航天员登上了月球,已知月球表面g′=1.6 N/kg,而地球的表面g=9.8 N/kg,则该航天员在月球上的质量为多少?所受重力多大?在地球上所受重力多大?
5.情境: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的性能越来越好,起飞的跑道要求也是越来越短,有的还可以垂直起降。为了研究在失重情况下的实验,飞行员将飞机开到高空后,让其自由下落,模拟一种无“重力”(完全失重状态)的环境,以供研究人员进行科学实验。每次下降过程可以获得持续30秒之久的“零重力”状态,以便研究人员进行不受重力影响的实验,而研究人员站在飞机的水平底板上所能承受的最大支持力为重力的2.5倍。为安全起见,实验时飞机高度不得低于800 m。
问题:飞机的飞行高度至少为多少?
第二部分 专题分析
专题1:滑块-木板模型
1.模型概述: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两者之间有相对运动。问题涉及两个物体、多个过程,两物体的运动时间、速度、位移间有一定的关系。
2.常见的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从木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木板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滑离木板的过程中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之差等于木板的长度;若滑块和木板向相反方向运动,滑离木板时滑块的位移和木板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木板的长度。
3.解题方法
(1)明确各物体初始状态(对地的运动和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确定物体间的摩擦力方向。
(2)分别隔离两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准确求出各物体在各个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注意两过程的连接处加速度可能突变)。
(3)找出物体之间的位移(路程)关系或速度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求解中应注意联系两个过程的纽带,即每一个过程的末速度是下一个过程的初速度。
【例1】 如图所示,物块A、木板B的质量均为m=10 kg,不计A的大小,木板B长L=3 m。开始时A、B均静止。现使A以水平初速度v0从B的最左端开始运动。已知A与B、B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3和μ2=0.1,g取10 m/s2。
(1)求物块A和木板B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的大小;
(2)若A刚好没有从B上滑下来,求A的初速度v0的大小。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向右滑行,但长木板保持静止不动。已知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为μ1Mg
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为μ2(m+M)g
C.只要拉力F增大到足够大,长木板一定会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
D.无论拉力F增加到多大,长木板都不会与地面发生相对滑动
专题2:传送带模型
1.传送带的基本类型
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运动的力学系统可看成传送带模型。传送带模型按放置方向分为水平传送带和倾斜传送带两种,如图所示。
2.水平传送带
(1)当传送带水平转动时,应特别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是物体恰好保持相对静止的临界状态;滑动摩擦力只存在于发生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因此两物体的速度相同时,滑动摩擦力要发生突变(滑动摩擦力变为零或变为静摩擦力)。
3.倾斜传送带
(1)对于倾斜传送带,除了要注意摩擦力的突变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外,还要注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与传送带倾角的关系。①若μ≥tan θ,且物体能与传送带共速,则共速后物体做匀速运动;②若μ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四章光——高二物理期末复习章节知识点精讲精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四章光高二物理章节知识点精讲精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第四章光高二物理章节知识点精讲精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处理“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综合与测试精练,文件包含第三章章节复习与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精讲精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解析版docx、第三章章节复习与检测-2022-2023学年高一物理精讲精练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