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授课课件ppt
展开12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文章。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读准字音。
4.注意语气和节奏。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连词,表并列(轻读)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表顺承(轻读)
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表并列(轻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连词,表顺承(轻读)
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顺承(轻读)
野芳发而幽香:连词,表顺承(轻读)
佳木秀而繁阴:连词,表顺承(轻读)
水落而石出者:连词,表顺承(轻读)
朝而往:连词,表修饰(轻读)
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
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轻读)
往来而不绝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临溪而渔:连词,表顺承(轻读)
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轻读)
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
起坐而喧哗者:连词,表并列(轻读)
已而夕阳在山:副词,表时间(轻读)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顺承(轻读)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连词,表顺承(轻读)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连词,表顺承(轻读)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重读)
(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一)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将交流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
2.教师PPT展示重要字词、句子翻译。
3.小组合作,检查翻译,疏通文意。
(二)整体感知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顺序: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
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太守与民同乐)(沉醉)
(三)文本探究
朗读第1段,思考:
1.第1段可以分为几层?请简要概括。
【明确】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遥望)→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得名的缘由:建亭者→名亭者。
2.滁州的地理特点是什么?
【明确】“环滁皆山也。”
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林壑尤美。”
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蔚然而深秀。”
5.亭的位置在哪里?
【明确】“临于泉上。”
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明确】醉翁亭。
7.太守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教师小结】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缘由,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
1.全班齐背第1段。
2.检查第1段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翻译。
(一)文本探究
1.朗读第2段,思考:
(1)山中朝暮景色是怎样的?
【明确】“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2)山中四时之景是怎样的?
【明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2.朗读第3段,思考: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明确】为了给“太守宴”营造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3)文中是怎样写滁州百姓的出游之乐的?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7)如何划分第3段层次?
【明确】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
3.朗读第4段,思考:
(1)本段写了哪些乐?
【明确】三种乐:禽鸟之乐、众宾之乐、太守之乐。
(2)众宾、太守为何而“乐”?
【明确】众宾: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明确】“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又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一句?
【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
(二)语言赏析
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让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
“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1)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
(2)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
【明确】(1)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如: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④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⑥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⑦山间之朝暮也。
⑧山间之四时也。
⑨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2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4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如:
①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而乐亦无穷也。
(三)写法探究
1.本文写景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清幽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张开翅膀作比,写出亭角翘起的样子,有凌空欲飞之感;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020-2021学年12 醉翁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2 醉翁亭记课文配套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醉翁亭记,环绕着滁州城,意趣情趣,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背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的人,野味野菜,陈列摆开,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苍老的容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1 醉翁亭记精品ppt课件,文件包含11醉翁亭记pptx、《醉翁亭记》歌曲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醉翁亭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2醉翁亭记,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知识链接,环绕着滁州城,意趣情趣,树林里的雾气散开,背着东西的人,在树下休息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