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精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唐诗五首》精品教案,共10页。
12 唐诗五首 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法学法:诵读教学法,联想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野望》,指导学生自读《黄鹤楼》《使至塞上》,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二、如何欣赏古诗? 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三、学习《野望》1、导入走进唐诗,走进唐诗中的写景诗,感触的不仅是美景,更是诗中耐人寻味的意境,和诗人那颗独特的心。让我们走进《野望》,感触诗人的心语。 2、学习目标 1.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意境。(重点)2.品析诗的语言,读出诗人的情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3、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 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工诗赋,尤擅五言诗。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4、背景透视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中以足疾罢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5、 读一读字音东皋( gāo ) 徙倚( xǐ yǐ ) 落晖( huī ) 写一写字形 驱dú( 犊 ) 采wēi( 薇 )6、带着问题读课文自然之美导思1.你从这首诗里读到了怎样的自然美景? 情感 导思2.从诗歌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意象导思3: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意象与感情之间有何关系? 情景交融 导思4:诗人是如何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关键词: 孤独 借景抒情 7、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8、翻译课文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注释: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译文: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原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译文: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精读品味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 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答案】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 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答案】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4. 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答案】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沉浸,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秋景之中。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采薇的隐逸之士。 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动静结合、光影相映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 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 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板书设计归纳总结 首联 叙事抒情 颔联 远景 静态 惆怅孤寂野望 颈联 近景 动态 尾联 抒情本诗主旨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本诗突出艺术特色归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 拓展延伸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作业2:完成《作业本》的习题 四、学习《黄鹤楼》1、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 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 楼运盛 ”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 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美丽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2、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3、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赏析艺术,品味语言。4想象意境,感情背诵。4、交流感知听读诗歌,注意字音,句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分组读译概括意思黄 鹤 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分析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见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思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 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主要内容情感• 这首诗写了黄鹤楼的传说以及登楼所见之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之情。5、研读共品 自由赏析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6、互助释疑师友互相质疑,有师友彼此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7、巩固拓展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 思乡之情。 )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 芳草,古诗中常常用来比喻愁思。“芳草萋萋”,则形容愁思浓郁。 )五、学习《使至塞上》1、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杰出画家、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王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 2、分析表达方式使至塞上 王维 (叙事)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既言事又写景)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写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叙事)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3、使至塞上(结构思路)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内容:写使者进入边塞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内容: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叙事写景入画中,幽微难言内心情。内容:描绘沙漠中的典型景物“孤烟” “落日”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在前线。内容: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红楼梦》 第四十八回,对于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味佳句:大 漠 孤 烟 直 长 河落 日 圆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构图美:——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难怪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4、思想内容:《使至塞上》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5、写作特色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率真。6、作业:1.背诵两诗,默写两诗。2.预习后两诗。3.搜集背诵其他〈边塞诗〉。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构图美:——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美:——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色彩美:——鲜明优美王国维 :“千古壮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渡荆门送别》,指导学生自读《钱塘湖春行》。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六、学习《渡荆门送别》 1、作者简介: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其诗与 杜甫 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2、介绍创作情况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赏析诗句渡荆门送别 (五言律诗)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韵脚:游 流 楼 舟 韵母:ou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内容: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内容:绘山势,流水,原野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内容: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从打荆门外渡江,远去古老的楚国漫游。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巴山尽头出现平野,长江沿着旷野奔流。 月影如飞下的天镜水中奔走,云霞似海市蜃楼气象悠悠。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无限爱怜我的故乡山水,情意深深送我万里行舟。4、佳句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写得活了 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行进)不断在移动形成的。 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你也来说说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轮明镜。 “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之人的思乡之情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浑然一体。七、学习《钱塘湖春行》1、欣赏图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2、朗读感知 读准节奏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3、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翰林学士,左拾遗。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代表作品:《赋得古草原送别》《卖炭翁》《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白牡丹》《问刘十九》《宫词》4、朗读思考1、作者是怎样游览西湖的?他的路线是怎样的?骑马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再到白堤2、本诗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西湖风光的优美的?写莺燕花草,既有动物(鸟),又有植物。3、哪些词语写出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特点?从所写的景物来看,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初平、云脚、几处、早莺、暖树、谁家、新燕、春泥、渐欲、才能。描绘早春之景。4、结尾妙在何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妙处:诗贵含蓄,意在言外,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空间。5、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5、积累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这一首词中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词中一个“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恰与“寻桂子”、“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悠然自得中,充满了山林之乐。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注释】潋滟(liàn yàn):水光闪动的样子。空濛:形容雨中烟雾迷漫。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著名的美女。
【简析】写杭州西湖的山光水色,这首诗堪称绝唱。诗人以古代美女之美来比喻西湖的奇丽景色,西湖不 论是晴天或是雨景,就如淡妆浓抹的西施一样,总是展示出她美的魅力。这种奇巧的比喻,写出西施的 形象之美,令人向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6、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为一篇写景小短文,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李白首联 交代远渡地点和出蜀目的 颔联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 颈联 尾联 含蓄地抒发思乡深情 课后反思 语文课件之家 https://shop123789601.taobao.com/?spm=a230r.7195193.1997079397.2.Qi7Y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