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2 平面向量的运算第二课时导学案
展开第二课时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解读 | 核心素养 |
1.从相关定义和基本事实出发,借助长方体,通过直观感知,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 数学抽象 |
2.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 逻辑推理 |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距离 | 直观想象 |
[问题] (1)如果直线a垂直于一个平面α,直线b与直线a平行,那么直线b与平面α是否垂直?猜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2)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猜测结果并说明理由.
知识点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
符号语言 | ⇒a∥b |
图形语言 | |
作用 | ①线面垂直⇒线线平行;②作平行线 |
在长方体ABCDA′B′C′D′中,棱AA′,BB′所在直线与平面ABCD位置关系如何?这两条直线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提示:棱AA′,BB′所在直线都与平面ABCD垂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已知直线a,b,平面α,且a⊥α,下列条件中,能推出a∥b的是( )
A.b∥α B.b⊂α
C.b⊥α D.b与α相交
解析:选C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当b⊥α,a⊥α时,a∥b.故选C.
2.如图,已知AF⊥平面ABCD,DE⊥平面ABCD,且AF=DE,AD=6,则EF=__________.
解析:∵AF⊥平面ABCD,DE⊥平面ABCD,
∴AF∥DE.
∵AF=DE,
∴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
∴EF=AD=6.
答案:6
知识点二 线面距与面面距
1.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时,这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这个平面的距离.
2.平面与平面的距离:两个平面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
(2)到已知平面距离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 )
答案:(1)√ (2)×
2.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B=2,则点C到平面BDD1B1的距离为( )
A.1 B.
C.2 D.2
解析:选B 如图,连接AC,与DB交于点O,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DB⊥AC,BB1⊥AC,BB1∩DB=B,
∴AC⊥平面BDD1B1.
∴点C到平面BDD1B1的距离为CO.
∵AB=2,∴AC=2,
∴CO=AC=.
3.线段AB在平面α的同侧,点A,B到α的距离分别为3和5,则AB的中点到α的距离为________.
解析:如图,设AB的中点为M,分别过A,M,B向α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1,M1,B1,则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可知,AA1∥MM1∥BB1,四边形AA1B1B为直角梯形,AA1=3,BB1=5,MM1为其中位线,∴MM1=4.
答案:4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应用 |
[例1] (链接教科书第155页练习3题)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是AB上一点,N是A1C的中点,MN⊥平面A1DC.求证:MN∥AD1.
[证明] 因为四边形ADD1A1为正方形,
所以AD1⊥A1D.
又因为CD⊥平面ADD1A1,所以CD⊥AD1.
因为A1D∩CD=D,所以AD1⊥平面A1DC.
又因为MN⊥平面A1DC,所以MN∥AD1.
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
(1)利用线线平行定义:证共面且无公共点;
(2)利用三线平行基本事实:证两线同时平行于第三条直线;
(3)利用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
(4)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垂直;
(5)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线线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
[跟踪训练]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B⊥平面PAD,AD=AP,E是PD的中点,M,N分别在AB,PC上,且MN⊥AB,MN⊥PC.
证明:AE∥MN.
证明:因为AB⊥平面PAD,AE⊂平面PAD,所以AE⊥AB,又AB∥CD,所以AE⊥CD.
因为AD=AP,E是PD的中点,所以AE⊥PD.
又CD∩PD=D,CD,PD⊂平面PCD,所以AE⊥平面PCD.
因为MN⊥AB,AB∥CD,所以MN⊥CD.
又因为MN⊥PC,PC∩CD=C,PC,CD⊂平面PCD,
所以MN⊥平面PCD,所以AE∥MN.
空间中的距离问题 |
[例2]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G⊥平面ABCD,CG=2,E,F分别是AB,AD的中点,求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
[解] 如图,连接BD,AC,EF和BD分别交AC于H,O,连接GH,作OK⊥GH于点K.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分别为AB,AD的中点,
∴EF∥BD,H为AO的中点.
∵BD∥EF,BD⊄平面GFE,
∴BD∥平面GFE.
∴点B与平面GEF的距离就是点O到平面GEF的距离.
∵BD⊥AC,∴EF⊥AC.
∵GC⊥平面ABCD,∴GC⊥EF.
∵GC∩AC=C,∴EF⊥平面GCH.
∵OK⊂平面GCH,∴EF⊥OK.
∵OK⊥GH,GH∩EF=H,
∴OK⊥平面GEF,即OK的长就是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G=2,
∴AC=4,HO=,HC=3.
在Rt△HCG中,HG==.
在Rt△GCH中,OK==.
故点B到平面GEF的距离为.
[母题探究]
(变设问)若本例条件不变,如何求直线BD到平面GEF的距离呢?
解:先证明BD∥平面GEF,将直线到平面的距离转化为求点O到平面的距离,过程和答案与例题一致.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有两种方法
(1)构造法:根据定义构造垂直于平面的直线,确定垂足位置,将所求线段化归到三角形中求解;
(2)等积变换法:将所求距离看作某个几何体(多为棱锥)的高,利用体积相等建立方程求解.
[跟踪训练]
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平面AB1D1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
A. B.
C. D.
解析:选C 因为两平面平行,所以原问题等价于求解点C1到平面AB1D1的距离h,
由等体积法可得VC1AB1D1=VAB1C1D1,
即h·××22×sin 60°=××××,
解得h=,即平面AB1D1到平面BC1D的距离为.
直线与平面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
[例3] 斜边为AB的直角三角形ABC,PA⊥平面ABC.AE⊥PB,AF⊥PC,E,F分别为垂足,如图.
(1)求证:EF⊥PB;
(2)若直线l⊥平面AEF,求证:PB∥l.
[证明] (1)因为PA⊥平面ABC,
所以PA⊥BC.
又因为△ABC为直角三角形,所以BC⊥AC,PA∩AC=A,
所以BC⊥平面PAC.
又因为AF⊂平面PAC,所以BC⊥AF.
又AF⊥PC,且PC∩BC=C,
所以AF⊥平面PBC.
又PB⊂平面PBC,所以AF⊥BP.
又AE⊥PB,且AE∩AF=A,
所以PB⊥平面AEF.
又EF⊂平面AEF,所以EF⊥PB.
(2)由(1)知,PB⊥平面AEF,
而l⊥平面AEF,所以PB∥l.
线线、线面垂直问题的解题策略
(1)证明线线垂直,一般通过证明一条直线垂直于经过另一条直线的平面,为此分析题设,观察图形找到是哪条直线垂直于经过哪条直线的平面;
(2)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就是要证明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点在解题时一定要体现出来.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已知AF⊥平面ABCD,四边形ABEF为矩形,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DAB=90°,AB∥CD,AD=AF=CD=2,AB=4.
(1)求证:AC⊥平面BCE;
(2)求证:AD⊥AE.
证明:(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D=2,AB=4,
所以AC=BC=2,
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
因为AF⊥平面ABCD,AF∥BE,
所以BE⊥平面ABCD,所以BE⊥AC.
又BE⊂平面BCE,BC⊂平面BCE,BE∩BC=B,
所以AC⊥平面BCE.
(2)因为AF⊥平面ABCD,AD⊂平面ABCD,所以AF⊥AD.
又∠DAB=90°,所以AB⊥AD.
又AF⊂平面ABEF,AB⊂平面ABEF,AF∩AB=A,
所以AD⊥平面ABEF.
又AE⊂平面ABEF,所以AD⊥AE.
1.若直线a⊥直线b,且a⊥平面α,则( )
A.b⊥α B.b⊂α
C.b∥α D.b∥α或b⊂α
解析:选D 当b⊂α时,a⊥α,则a⊥b;当b∥α时,a⊥α,则a⊥b;当b与α相交时,a⊥α,则a与b不垂直.因为直线a⊥b,且a⊥α,所以b∥α或b⊂α,故选D.
2.如图,▱ADEF的边AF⊥平面ABCD,且AF=2,CD=3,则CE=( )
A.2 B.3
C. D.
解析:选D 因为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F∥DE且AF=DE. 因为AF⊥平面ABCD,所以DE⊥平面ABCD.所以DE⊥DC.因为AF=2,所以DE=2.又CD=3,所以CE= ==.故选D.
3.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l,EA⊥α,垂足为A,EB⊥β,垂足为B,直线a⊂β,a⊥AB.求证:a∥l.
证明:因为EA⊥α,α∩β=l,即l⊂α,所以l⊥EA.
同理l⊥EB.又EA∩EB=E,所以l⊥平面EAB.
因为EB⊥β,a⊂β,所以EB⊥a,
又a⊥AB,EB∩AB=B,
所以a⊥平面EAB.
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a∥l.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二课时导学案,共5页。
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一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第一课时导学案,共8页。
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1 平面向量的概念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A版 (2019)必修 第二册6.1 平面向量的概念学案设计,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