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学案设计
展开1.说出常用的急救方法。 2.了解急救应注意的问题。 3.说出出血的急救方法。
衔接知识回顾:
人体有哪三道防线?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自学课本第81页“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探究二:什么是安全用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1.自学课本第81页第四段完成下表
2.在服药前,我们应当如何做到安全用药?
【训练】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 )
A.自我诊断的家庭遗传病 B.能够依照说明自我治疗的慢性病
C.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D.能够依照说明自我治疗的传染病
探究三:分析课本第82页的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如何分辨中药和西药?
2.小组讨论从药物说明书中能获取哪些有用的信息?
3.假如你去参加野外考察,请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
探究四: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探究五:看课本第84页图VIII-13,掌握口对口吹气法的正确方法和步骤
1.在进行口对口吹气法以前为什么要清除病人口中的异物和污物?
2.在抢救过程中,如何判断抢救是有效的?
【训练】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多少次心脏挤压?( )
A.20—30 B.50—60 C.1 D.4—5
探究六:内出血和外出血
1.什么是内出血和外出血?
2.自学课本第85页完成下表。
三、巩固训练:
1.小李感冒了,需要用药,以下用药方法正确的是( )
A.因为是药三分毒,所以少吃一点是一点 B.多吃西药,见效快
C.多吃中药,中药的副作用很小 D.到医院请医生诊断,凭医生的处方到医院药房拿药
2.判断一种药物是中药还是西药,主要的依据是( )
A.药品价格 B.适应症 C.药品的包装盒 D.有效成分
3.某同学腿部被砸伤,血液从伤口连续不断地流出,呈暗红色,你认为这是什么血管出血(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不能确定
4.“口服,一次2片,一日3次”是指药物使用说明上的( )
A.作用与用途 B.用法与用量 C.药品规格 D.注意事项
5.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属于药物保存的基本要求( )
A.药品放于阴凉干燥处 B.各类药品要集中存放于袋中
C.药物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D.低温保存
6.当某人在室内煤气中毒而昏迷,但尚有微弱呼吸时,你对他实施急救的首要措施是( )
A.盖棉被保暖 B.将其迅速转移到通风处 C.立即口服青霉素 D.拨打“120”,等待医生救助
7.遇到触电患者时,下列采取的急救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拨打“120”急救电话 B.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必要的情况下进行胸外心脏挤压 D.立即给病人灌喝大量的糖水
8.遇到因溺水等事故心跳停止的患者,需要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挤压”。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救护者站在患者的右侧 B.双手叠放在一起,轻轻用力向下按
C.按压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cm,然后放松
D.每做一次人工呼吸,就做一次胸外心脏挤压,反复进行
9.将下列出血类型与其相应的止血措施用线连起来。
动脉出血 远心端止血
静脉出血 近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去医院救治
内出血 贴上创可贴
10.回答问题:
(1)对于购买“板蓝根冲剂”,小方和小兰有不同的看法。小方说:“没有医师的处方,不能乱买。”小兰说:“这是非处方药,可以自己购买。”她俩谁的说法有道理? 。理由是 。
(2)小军不小心擦破了皮肤,回家后立即泡了一包板蓝根冲剂并喝了下去,他的做法有何不妥之处? 。你认为他应当如何治疗? 。
(3)小李听人说:“中药无副作用”。为了预防感冒,他每天都喝板蓝根冲剂。这种做法是否科学? 。请说出你的理由 。
(4)板蓝根是中药还是西药? ,你判断的理由是
11.右图为指压止血示意图,请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1)根据你的判断,图示为 出血,判断血液的颜色应当为 ,采取的止血措施是 。
(2)如果双手止血的部位在伤口下端,则为 出血,血液应为 色, 止血的措施是 。购买方式
服用方式
简 称
处方药
非处方药
出血特点
急救措施
毛细血管出血
静脉出血
动脉出血
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激素调节优秀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 激素调节优秀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青春期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青春期精品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随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精品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一节 人的起源和发展精品学案设计,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猿到人的进化,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