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原题版).doc
    •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解析版).doc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1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2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3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1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2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0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3节 常见的酸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3节 常见的酸课后测评,文件包含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解析版doc、第一章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原题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
    单元总结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变化

    常见的变化
    (1)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者根本区别:
    ①宏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物质;
    ②微观上变化中是否生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019.九上初三课时训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以下有关区分二者的依据的说法中,你认可的是( )
    ①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②是否有明显的现象
    ③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改变 ④是否放出热量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A、对于②来说化学变化的发生也可能现象不明显,如酸与碱的中和反应生成水,可能观察不到现象,故A错误;
    B、对于④有的化学变化是吸热的,有的化学变化热量变化不明显,但仍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化学变化一旦发生,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分子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对于④的说法错误,不能通过是否放出热量来判断化学反应,吸热的分解反应也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2018.黄冈]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玻璃片上出现水珠,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②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③自制汽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④品红在水中扩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只有②③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方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即有无新物质生成)来进行细心地分析、判断。在解答相关问题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1.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中新物质来说,关键是个“新”字。
    这里的“新”是相对的,而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物质才算是新物质,只要是相对于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就认为是有新物质生成。
    2.运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来判别物质变化时,可以参考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吸热、变色、放出气体、出现沉淀等。
    但有这些现象出现时,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灯泡的发光、放热就不是化学变化而是物理变化。
    【注意】
    1、两个“不一定”
    (1)有发光、放热、变色、 放出气体或生产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2)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车轮胎爆炸是物理变化。
    2、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常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等描述。
    (2)联系: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发生变化的内因,而物质的变化则是物质性质的具体体现。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可通过人体感官直接感知或用仪器测量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硬度、吸附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铁磁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毒性、酸碱性等。

    [2019秋•淮南月考]下列描述:
    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②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
    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 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水珠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⑦二氧化碳不可燃 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___;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答案】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⑤;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③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②④⑥;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⑦。
    【解析】①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表现出铜的化学性质;
    ②铜绿是一种绿色粉末,描述的物质的颜色、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③加热铜绿生成氧化铜、二氧化碳与水,发生的化学变化;
    ④氧化铜为黑色粉末,描述的是元素、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⑤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冷凝成水珠,是水的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描述的气体的颜色、状态、气味,属于物理性质;
    ⑦二氧化碳不可燃,描述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⑧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2019.九上东莞月考]燃烧的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以下假设:
    ①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②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③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了,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假设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蒸气 ③ ①② 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
    【解析】(1)猜想(1):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猜想(1)成立,但是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因为水蒸气冷凝成会出现水雾或水珠;(3) 石蜡固体小颗粒能被点燃,二氧化碳、水蒸气都不能燃烧。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是为假设(3)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1)(2)。


    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知识要点二: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物质的特性
    1、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阳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常见的强酸: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
    弱酸:碳酸(H2CO3)、醋酸(食醋)(CH3COOH);
    生活中常见的有机酸:食醋、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等。
    2、碱: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四种强碱:NaOH、KOH、Ca(OH)2、Ba(OH)2

    [2019九上·余杭月考]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酚酞不变色               D.常温下,测得溶液pH<7
    【答案】B
    【解析】(1)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遇酸和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2)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pH=7,碱性溶液pH>7.据此分析即可。
    A.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那么溶液显酸性,故A不合题意;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那么溶液显碱性,故B符合题意; 
    C.溶液中滴入酚酞不变色,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中性,故C不合题意; 
    D.常温下,测得溶液pH<7,那么溶液显酸性,故D不合题意。

    [2020·天台模拟]老师在演示NaOH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中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NaOH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但又立即消失呈无色。同学们分析原因:有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变质,有同学认为是其它原因。老师建议在这个溶液中边滴加稀盐酸,边搅拌,观察到NaOH溶液颜色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

    (1)小柯认为是氢氧化钠变质引起褪色是不成立的,小柯的理由是________。
    (2)小柯同学通过网络搜索“酚酞”得知,酚酞(以H2In表示)其实是一种极弱的酸,遇碱溶液变红的变化可表示为:H2In(无色) 碱 In2-(红色),而后来红色消失的原因是在pH>12的条件下,In2-离子会进一步转化为InOH3-离子(无色),使溶液褪为无色。
    根据上述信息写出H2In遇NaOH溶液变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
    据此小柯知道老师让他滴加稀盐酸的用意了,实验中溶液变红又褪色是因为________。
    (3)小柯同学把无色酚酞滴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红色且不褪色,请分析原因________。
    【答案】(1)变质后的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
    (2)2NaOH+H2ln=Na2ln+2H2O;酚酞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In2-离(红色),又由于碱性太强,In2-离子进一步转化为InOH3-离子(无色),于是溶液褪为无色。
    (3)酚酞一直显红色,因为石灰水的碱性较弱pH<12
    【解析】(1)碳酸钠变质的过程,其实就是它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过程,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2)分析氢氧化钠和酚酞变红时的反应产物,然后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酚酞之所以变色后又无色,是因为溶液的碱性太强,加入稀盐酸,可以使溶液的pH碱性,从而是酚酞再次变色,这个过程足以证明酚酞变色是先后经历了两个过程;
    (3)根据右图可知,酚酞要变红色,那么溶液的碱性不能太强,pH<12才行,据此分析原因。
    【解答】(1)小柯认为是氢氧化钠变质引起褪色是不成立的,小柯的理由是:变质后的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
    (2)根据 H2In(无色)  碱  In2-(红色) 可知, H2In遇NaOH 反应应该生成 Na2ln和H2O,那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H2ln=Na2ln+2H2O;
    实验中溶液变红又褪色是因为 : 酚酞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In2-离(红色),又由于碱性太强,In2-离子进一步转化为InOH3-离子(无色),于是溶液褪为无色。
    (3)小柯同学把无色酚酞滴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红色且不褪色,原因为:酚酞一直显红色,因为石灰水的碱性较弱,pH<12。

    常见的酸有醋酸、盐酸、柠檬酸等,这些酸具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相同的阳离子是H+,而NaHSO4电离出2种阳离子,因此不是酸;同理Cu2(OH)2CO3不是碱。

    酸碱指示剂的应用
    在酸性或碱性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简称指示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某一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某一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019•大埔县模拟]兴趣小组同学分别向下列试剂中滴加自制紫甘蓝汁,现象记录如表:
    现象试剂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水
    白醋
    草木灰溶液
    滴加2滴紫甘蓝汁
    红色
    蓝色
    紫色
    红色
    蓝色
    (1)紫甘蓝汁 (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
    (2)草木灰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3)向“蒸馏水中滴加紫甘蓝汁”的目的是 。
    【答案】能 碱性 空白对照实验
    【解析】(1)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甘蓝汁由紫色变成红色;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甘蓝汁由紫色变成绿色,所以可以做酸碱指示剂;故填:能;
    (2)草木灰溶液能使紫甘蓝汁变成绿色,所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故填:碱性;
    (3)向“蒸馏水中滴加紫甘蓝汁”的目的是检验不是水能使紫甘蓝汁变色,起到了空白对照实验的作用;故填:空白对照实验。


    [2019九上·衢州期中]某同学在科学晚会上为大家现场作了一幅《镜湖灯影》的景色画:他在白纸上用干净的毛笔蘸取甲溶液“画上”一串灯影,再用另一支毛笔蘸取乙溶液在灯影周围“画上”一片湖水,将白纸挂在墙上,待晾干后,用装有丙溶液的喷雾器向白纸上喷洒,结果出现了“蓝色的湖面上倒映着红色的灯影”的画面。该同学所用的甲、乙、丙三种溶液可能是下列四项中的(    )




    A
    石灰水
    稀硫酸
    石蕊试液
    B
    稀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石蕊试液
    C
    氯化钠溶液
    碳酸钠溶液
    氯化钡溶液
    D
    稀盐酸
    氢氧化钾溶液
    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因为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且甲溶液画的灯影呈红色,所以甲溶液为酸溶液;因为石蕊遇碱变蓝色,且乙溶液画的湖面呈蓝色,所以乙溶液为碱溶液,而丙溶液为石蕊溶液,故B正确,而A、C、D错误。


    酸碱指示剂是指能够与酸性或碱性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初中阶段主要要求掌握常用的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两种。
    它们的主要性质是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性溶液变成蓝色,中性不变色;
    无色的酚酞试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成红色(可简记为:“紫石酸红遇碱蓝,无酚酸无遇碱红”)。
    酸碱指示剂是与酸性或碱性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显色的物质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性或碱性的溶液。酸或碱的溶液能够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但是能够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的不一定就是酸或碱的溶液。

    PH的大小比较
    p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0,酸性最强;
    pH=7,溶液显中性;
    pH>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14,碱性最强;
    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强弱可利用pH试纸,测定的方法是: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试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看与哪种颜色最接近,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pH值。不能将PH试纸插入待测液,也不能用水将PH试纸湿润。

    [2019九上·浙江期中]已知复分解反应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下表为常温下相同浓度溶液的pH;数据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碱性较强的物质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碱性较弱的物质。依照该规律,下列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

    A.CH3COOH+NaCN=CH3COONa+HCN            B.CO2+H2O+NaClO=NaHCO3+HClO
    C.NaClO+CH3COOH=HClO+CH3COONa           D.CO2+H2O+2NaClO=Na2CO3+2HClO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比较生成物和反应物中碱性的强弱,只有生成物的碱性小于反应物的碱性的反应才可以发生。
    A.反应物NaCN的pH=11.1,而生成物 CH3COONa的pH=8.8,碱性变弱,因此反应可以进行,故A不合题意;
    B.反应物 NaClO 的pH=10.3,而生成物 NaHCO3的pH=8.6,碱性变弱,因此反应可以进行,故B不合题意;
    C.反应物 NaClO的pH=10.3,而生成物 CH3COONa的pH=8.8,碱性变弱,因此反应可以进行,故C不合题意;
    D.反应物 NaClO的pH=10.3,而生成物Na2CO3的pH=11.6,碱性变强,因此反应不可以进行,故D符合题意。


    在甲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然后再滴加乙溶液,当滴至甲、乙两物质正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紫色;再继续滴加乙溶液时,溶液呈红色.在上述过程中,表示溶液的pH(纵坐标)与滴加乙溶液的体积V(横坐标)之间的关系的正确图象是( )
    A.B.C.D.
    【答案】C
    【解析】石蕊遇碱变蓝,遇酸变红。故滴加前是碱的溶液PH>7,即A、B不正确;恰好反应后碱被中和掉,溶液呈中性PH=7,继续滴加变红说明酸过量PH<7,随着滴加酸性越来越强,PH值越来越小。

    1.用pH试纸测溶波的pH时,pH试纸不能用水湿润。
    2.不能将pH试纸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
    3.pH试纸只能粗略地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用pH试纸只能测出溶液酸碱度为0~14的整数值。
    如需精确测量溶液的pH,可使用一种称为酸碱计的仪器。
    当溶液的pH=7时,呈中性;
    当溶液的pH>7时,呈碱性;
    当溶液的pH<7时,呈酸性;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中性溶液不变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性溶液不变,遇碱性溶液变红,中性溶液不变色。

    常见物质的PH
    1.人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时间过长,吸入的CO2过多,使血液酸性增强;血液的pH降到7.0以下升到7.8以上,就有生命危险。
    2. ①人体汗液的pH为5.5~6.6。洗衣皂、、香皂、药皂的pH有所不同。洗衣皂的pH高,碱性强适用于洗衣物;香皂、药皂的pH低,适用于洗脸、洗澡。
    ②牛奶的pH通常小于7,酱油的pH为4.8左右,生鲜肉的pH为7.0~7.4,生肉久放后,由于肉中蛋白质凝固,失去一些水分,pH变为5. 4~5.5。
    ③食醋中含有醋酸,它的pH为3左右,因为酸性环境可抑制细菌的繁殖,所有人们喜欢在一些食物中加人少量食醋。

    [2020·温州]新鲜果汁是常见的饮料,下列四种饮料呈弱碱性的是(    )
    A.柠檬汁(pH:2~3)          B.苹果汁(pH:3~4)
    C.西瓜汁(pH:5~6)          D.玉米汁(pH:7~8)
    【答案】D
    【解析】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据此判断。
    A.柠檬汁(pH:2~3) <7,呈酸性,故A错误;
    B.苹果汁(pH:3~4)<7,呈酸性,故B错误;
    C.西瓜汁(pH:5~6)<7,呈酸性,故C错误;
    D.玉米汁(pH:7~8) >7,呈碱性,故D正确。

    [2020九上·北仑期末]下图是身边一些物质pH,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          B.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C.蚊虫叮咬后涂牙膏可减轻痛痒          D.橘子的酸性强于柠檬
    【答案】C
    【解析】A、pH试纸不能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要用玻璃棒滴加,不符合题意;
    B、厕所清洁剂呈酸性,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不符合题意;
    C、蚊虫分泌的液体呈酸性,牙膏呈碱性,可缓解痛痒,符合题意;
    D、橘子的pH大于柠檬,酸性比柠檬弱,不符合题意;

    理解和熟记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所给的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题中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按试题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

    溶液酸碱性对农作物及环境的关系
    1.土壤的酸碱性强弱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中性土壤最适宜于生长繁殖,pH为4~6的土壤会使农作物根系发黑,pH为8以上的土壤会腐蚀农作物并板结成块。盐碱地的pH多为9以上,草木难生。
    2.我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的危害极大,不但可以酸化湖泊、河流、土壤,对很多植物的生长不利,而且还会破坏建筑物、文物等。

    [2020台州]某同学要在一块空地上种植作物,于是对这块空地的土壤酸碱度进行测定。
    (1)在空地上确定5~6个位置进行取样测定壤酸碱度。以下三种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_ 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
    查阅资料,常见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如下表,则这块空地上适合种植的作物有

    【答案】B pH试纸 茄子
    【解析】(1)在进行取样时,尽可能的在所有范围内进行,避免取样位置过于集中,影响对整个土壤酸碱度的判断;
    (2)根据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进行解答;土壤的pH值在哪种作物的最适pH值范围内,就适合种这种作物。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A和C中的取样位置过于集中,很大范围没有取到,而B中六个取样位置平均分布,覆盖面更大,因此合理的是B;
    (2)将采集到的土样进行处理后,用玻璃棒蘸取土壤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将其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色确定了空地土壤的pH约为7。
    因为7在6.8~7.3之间,所以这块空地适合种植的作物是茄子。

    [2019九上鄞州期中]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农业上可用来降低土壤的酸性,改良土壤结构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医疗上可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来中和过多的胃酸(视为盐酸),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取某硫酸厂排出的一定体积的废水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恰好呈中性。若改用与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上述一定体积的废水混合,则所得溶液的pH____7(填“>”、"<" 或“=”)
    【答案】Ca(OH)2 Mg(OH)2+2HCI=MgCl2+2H2O <
    【解析】(1)农业常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化学式为Ca(OH)2;
    (2)氢氧化镁中和过多胃酸,是氢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方程式为Mg(OH)2+2HCI=MgCl2+2H2O;故填:Mg(OH)2+2HCI=MgCl2+2H2O
    (3)2NaOH--H2SO4 2KOH---H2SO4
    80 98 112 98
    由上述反应关系可知,恰好与氢氧化钠中和的硫酸,换用氢氧化钾,硫酸有剩余,则所得溶液pH小于7;故填:<

    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和石油等排放的,以及汽车尾气释放的硫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因此二氧化硫是大气的污染物,但二氧化碳不是。

    知识要点三:常见的酸

    盐酸的物理性质
    氯化氢气体溶解于水形成盐酸,是混合物。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挥发性(故需要密封保存),打开瓶塞后在空气中形成酸雾(白雾),形成的原因是挥发出来的HCl气体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
    工业盐酸中因含Fe3+(离子)而呈黄色。
    盐酸还具有腐蚀性,对衣服、皮肤等有强烈的腐蚀性。

    [2019九上·浙江期中]盐酸是初中阶段的三大强酸之一,是较为常见的酸溶液,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纯净的盐酸是纯净物           B.常用的37%的盐酸可以通过加热浓缩使其浓度增大
    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说明盐酸无腐蚀性  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
    【答案】D
    【解析】(1)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混合物;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3)盐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4)浓盐酸挥发出的HCl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解答】A.纯净的盐酸是由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的,因此它是混合物而不是纯净物,故A错误; 
    B.常用的37%的盐酸加热后,其中HCl气体的溶解性减弱,会加快挥发,因此浓度会减小,故B错误;
    C.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盐酸具有腐蚀性,故C错误;
    D.浓盐酸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该白雾是盐酸的小液滴,故D正确。

    [2019•南充模拟]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变化的结果是(  )
    A.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B.溶液的质量都减小
    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答案】D
    【解析】A、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时,浓硫酸溶液的质量增大,浓盐酸的质量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时,浓硫酸溶液的质量增大,浓盐酸的质量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时,浓硫酸中,硫酸的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浓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减小,溶质减小的质量和溶液减小的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将浓硫酸和浓盐酸分别暴露在空气中时,浓盐酸和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该选项说法正确。
    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白雾,而不是是白烟。

    盐酸的化学性质
    ①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②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碾碎的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鸡蛋壳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
    ③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消失,同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④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果(3)中稀盐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⑤酸能与碱反应,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020·台州]盛石灰水的试剂瓶存放久了,内壁常附有一层白膜,除去这层白膜最合适的试剂是(   )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硫酸铜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根据石灰水的成分推断白膜的物质种类,然后根据它的化学性质确定除去方法。
    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它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这层白膜就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白膜会变成另外一种物质溶解在水中,因此去除这层白膜的最合适的物质是稀盐酸,故B正确,而A、C、D错误。

    [2020·金华·丽水]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人们找到物质变化的证据。下列四组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对比实验中,各组所用溶液浓度相同且适宜、所用固体表面积相同,其中现象最不明显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对各组中反应的现象进行描述,哪组中现象最不明显,哪组就是正确选项。
    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因此在相同时间内,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泡比铁生成的气泡要多,故A不合题意;
    B.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而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因此相同时间内,后者产生的气泡多,剩余的固体少,故B不合题意;
    C.在相同时间内,有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生成氧气的气泡明显比没有二氧化锰的多,故C不合题意;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由于没有气泡和沉淀生成,也没有颜色变化,所以现象最不明显,故D符合题意。
    抓住盐酸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NaOH、Ca(OH)2、Na2CO3等物质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稀释浓硫酸
    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的热,应将浓硫酸缓缓沿杯壁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不能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否则将会使酸液飞溅,造成危险。
    如果在使用浓硫酸时,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要先用干布拭去,然后再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2019•本溪模拟]下列关于浓硫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脱水性可以作干燥剂 B.与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C.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氨气 D.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中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作干燥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硫酸与铁发生钝化,不能与铁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浓硫酸能与氨气反应,不能用来干燥氨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2020九上·鄞州期末]盐酸和硫酸是两种重要的酸。
    (1)浓硫酸使木棒或棉花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_性。
    (2)如图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其中烧杯中的液体A是________。(填“浓硫酸”或“水”)

    (3)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________性。
    【答案】(1)脱水(2)浓硫酸(3)挥发
    【解析】(1)浓硫酸使木棒或棉花变黑,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
    (2)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倒入水中,所以A为浓硫酸;
    (3)打开浓盐酸试剂瓶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这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盐酸液滴;
    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慢慢倒,不断搅。”

    硫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故需密封保存),故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不变,溶剂、溶液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少。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所以常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浓硫酸还具有脱水性,能将植物纤维、人的皮肤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成水,故浓硫酸对衣服、皮肤等有强烈的腐蚀性。

    小明同学按图中所示组装好的以下Ⅰ~Ⅲ装置,搁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所产生的现象,下列有关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Ⅰ装置中左边液面下降,Ⅱ装置中右边液面上升,Ⅲ装置中液面不变
    B.Ⅰ装置中液面不变,Ⅱ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Ⅲ装置中右边液面下降
    C.Ⅰ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Ⅱ装置中液面不变,Ⅲ装置中右边液面下降
    D.Ⅰ装置中左边液面上升,Ⅱ装置中左边液面下降, Ⅲ装置中液面不变
    【答案】D
    【解析】Ⅰ中铁丝在水和氧气的条件下生锈,使得铁丝一侧(左侧)的压强减小液面会上升,右侧液面下降;Ⅱ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可以和铁钉反应生成氢气,铁钉一侧(左侧)的压强变大,液面会下降,右侧液面上升;Ⅲ中浓硫酸能吸收水做干燥剂,所以铁钉不会生锈,压强不变,液面也没有变化;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2018•河东区模拟]下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B.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是物理变化
    C.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
    D.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而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
    【答案】B
    【解析】A、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正确;
    B、浓硫酸腐蚀衣物和皮肤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错误;
    C、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故浓硫酸与水混合时溶液温度迅速升高,正确;
    D、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被装入干燥器中使用,正确;
    浓硫酸具有吸收性,实验中常用作干燥剂,能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中性)气体,但不能干燥碱性气体(氨气)。

    硫酸的化学性质
    ①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②酸能与碳酸盐反应,将碳酸钠放入盛有硫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有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可观察到燃着的木条熄灭;
    ③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将生锈的铁钉放入盛有硫酸的试管中,可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铁锈逐渐消失,同时观察到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SO4+Fe2O3===Fe2(SO4)3+3H2O;
    ④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如果(3)中酸足量,将会观察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⑤酸能与碱反应,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020·上城模拟]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铁粉末,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铜和氯化钡溶液的5支试管中。关于实验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反应均体现了酸的通性         B.把稀硫酸改成稀盐酸现象都相同
    C.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D.反应后的溶液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
    【答案】D
    【解析】A.在这五种反应中,缺少酸和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故A错误;
    B.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稀盐酸;稀盐酸和氯化钡不发生反应,故B错误;
    C.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那么生成的铁的硫酸盐中也应该是+3价,即生成硫酸铁而不是硫酸亚铁,故C错误;
    D.反应的产物:硫酸锌、硫酸铁和硫酸铜、稀盐酸,它们之间不能发生反应,故D正确。

    [瓯海区一模]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是硫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一”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且甲、乙、丙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甲、乙、丙可能是(  )
    序号



    A
    Cu(OH)2
    CuSO4
    CuO
    B
    Ca(OH)2
    CaCO3
    CaO
    C
    NaOH
    NaCl
    Na2CO3
    D
    Ba(OH)2
    Ba(NO3)2
    BaCO3

    【答案】B
    【解析】A、稀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B、氢氧化钙是碱,碳酸钙是盐,氧化钙是氧化物,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不能和氯化钠反应,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
    D、氢氧化钡是碱,硝酸钡和碳酸钡都是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
    利用盐酸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共性,得知能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但又有不同点,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而硫酸不能,硫酸能与钡离子溶液反应。利用这点可鉴别硫酸与盐酸。

    相关试卷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节 物质的变化精品综合训练题,共5页。

    浙教版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浙教版第6节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4-26单元总结解析版doc、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4-26单元总结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精练: 这是一份初中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3节 有机物和有机合成材料精练,文件包含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23单元总结解析版doc、第二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21-23单元总结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一章 物质的变化(单元总结1.1-1.3)-九年级科学上册(浙教版)教案练习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