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及反思
展开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
【知识梳理】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时间 | 魏晋南北朝 | ||
背景 | ①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②察举制下,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 ③曹丕颁布九品中正制。 | ||
方式 |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 ||
标准 | 初期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主要看重家世。 | ||
衰落 | 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②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 | ||
影响 | 积极 | ①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实行初期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②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 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 ④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 |
消极 | 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 ||
2、科举制:
(1)背景
①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壮大,他们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希望能够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③中央政府为打击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④统治者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标准:考试成绩
(3)演变: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明鼎盛(八股取士)——清废除(1905年)。
(4)评价:
利: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
④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
⑤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
⑥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唐诗的繁荣。
⑥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弊:①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演变趋势
(1)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
(3)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二、中枢政务机构
1、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确立:隋文帝时确立。
(2)分工: 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趋势: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 ,后改称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4)评价:
①三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政事堂)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③君主专制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
(5)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加强皇权、节制君权。
三、赋税制度
1、汉代——编户齐民。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2、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唐朝:
(1)唐初——租庸调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②主要标准:人丁
③作用: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
(2)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 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
目的 | 解决政府财政困难 |
实行 |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
内容 |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主要标准 | 财产 |
意义 |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
局限 | ①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加剧。 |
【知识拓展】
1、时空坐标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选官 方式 | 盛行时期 | 选官标准 | 优点 | 缺点 |
世官 制 | 夏商周 | 血缘 | 稳固贵族统治。 | 不利于人才选拔。 |
军功 爵制 | 战国、秦汉初 | 军功 | 打破世卿世禄制。 | 不利于和平统治。 |
察举 制 | 汉朝 | 德才 | 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有利于维护统治。 | 东汉时期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
九 品中 正制 | 魏晋南北朝 | 出身门第 | 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 | 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 |
科举 制 | 隋唐到明清 | 考试成绩 |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 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 |
3、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
(1)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完善了封建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政局。
(2)经济制度: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军事制度: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制度沿革
名称 | 时间 | 主要内容 | 作用或影响 |
初税 亩 | 春秋 鲁国 |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税。 | 承认土地私有。 |
编户 齐民 | 汉代 | 缴纳田租、人口税、更税。 | 我国较完整的赋役制度形成。 |
租庸 调制 | 隋唐 | 除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 |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
两税 法 | 唐中 后期 |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
方田 均税 法 | 北宋 中期 | 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 | 增加了财政收入。 |
一条 鞭法 | 明中期 | 田赋、徭役、杂役“并成一条”折成银两,分摊田亩上。 |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摊丁 入亩 | 清朝 | 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 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
(2)演变趋势
赋税标准 | 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民众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土地、资产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两税法的实施为标志。 |
赋税形式 |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的推行为标志。 |
赋税种类 | 历代赋税改革往往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赋税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 |
征税时间 | 由不定时逐渐转变为基本定时,这一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
【知识巩固】
1.魏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只有品评权,没有任用权。中正只是把自己的品评意见提供给政府,作为政府用人的依据,官吏的任用由中央决定。这表明魏晋时期( )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B.九品中正制被废除
C.士族势力逐渐衰退 D.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2.表1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选官制度 | 民谣、诗歌 |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3.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
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
4.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关于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
朝代 | 东晋 | 隋朝 | 唐朝 | 北宋 |
比例 | 4% | 17.2% | 24.5% | 46.1% |
A.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C.科举制受现实的制约 D.封建统治基础受动摇
5.唐太宗时,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说明科举制( )
A.体现出公正平等的原则 B.彻底打破了血缘门第等观念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的基础
6.《资治通鉴·唐纪》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 )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7.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封驳审议,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己从人”,故行之不久,两者日有争论,遂成怨隙。为解决该问题,唐统治者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复兴儒学,提升官员素质 B.强化法治,颁布《唐律疏议》
C.变革政制,改变议事规则 D.更换人事,罢免违纪官员
8.卢肇,字子发,袁州(宜春)人。在唐武宗李炎会昌三年(843年)状元及第,有奇才,以文翰知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政府定期举行恩科来选拔人才,卢肇及第当年的政府恩科考试方案,其可能的工作程序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9.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10.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
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
11.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以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反映出唐初( )
A.三省的运作注重程序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中书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草拟 D.三省互相牵制,体现较强的民主性
12.公元204年,政府规定按百姓每亩田地向国家缴粟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其他税收项目一律罢止,废除了之前按人头征收的算赋、口赋的赋税制度。这一赋税制度( )
A.得益于秦国的商鞅变法 B.受西汉休养生息政策影响
C.是魏晋时期的租调制 D.实行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13.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14.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
A.简化税收名目和增加财政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5.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杨炎变为两税,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后世安之,谓两税,租也,丁身,庸调也,岂知其为重出之赋乎?”作者意在( )
A.批评租庸调制的弊端 B.指出农民税负加重的趋势
C.肯定古代赋税制度趋向合理 D.赞扬两税法简化税目的做法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
材料二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及反思,共4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知识梳理,知识拓展,知识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精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自主导学,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