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导学案
展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目标】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学习重难点】
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1:选官制度
1.察举制
(1)创立:汉代。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2.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
(2)特点:初创时家世和________并重;西晋时主要看重________
(3)作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________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2)发展: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________,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
(3)特点:自由报名,通过________差额录取。
(4)影响: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________。
二、知识点2:中枢政务机构
1.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
(1)形成以尚书为主的________决策机构,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2)________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
尚书台改称______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概况:
①形成: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②发展: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2)职能:________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________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3)影响:
①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
②提高了_______,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三、知识点3:赋税制度
1.汉代: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2.魏晋:实行租调制,按________征收粮食和绢帛。
3.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颁布________,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教材剖析
(1)阅读教材“学思之窗”: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教材“唐三彩文官俑”
信息解读:唐朝葬俗中,人去世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为常见。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颜色以褐、绿、白为主。主要反映唐朝时期科举制的发展以及陶瓷业的进步。
(3)阅读教材“唐代三省位置图”
信息解读: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列左右,尚书省稍远,分别体现其决策和执行职能。便于与皇帝共议国事,反映了唐代中央机构的完备。
4.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赋税征收对象为21~59岁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服徭役的可以纳______代役,称为庸。
(2)影响: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________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收入也有了保障。
5.唐中后期:两税法
(1)背景: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由________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
③每户按人丁和________缴纳户税,按田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一年分为________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________。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探究一: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论要点
角度 | 内容 |
选官制度的演变 | 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
选官制度的趋势 |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
探究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史论要点
1.运转:
2.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职掌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审核(门下)至执行(尚书),都经由三省处理。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3.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唐朝办事效率。
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汉代的中枢政务机构
汉初以来,汉承秦制,丞相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于是,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得以形成。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中央机构。
2.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1)中国古代的中枢政务机构在各朝代之间既有继承,又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汉代就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隋朝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唐朝建立后,承袭隋制,虽略有所改,但基本上没有突破隋代模式。
(2)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也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达标检测】
1.“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科举制( )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3.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 )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5.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
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基础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知识拓展,重点背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设计,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