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获奖作业ppt课件
展开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上册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名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核心素养目标 | 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 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
学习目标 | 1.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史实。 2.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3.赋税制度的演变。 |
教学重点 | 选官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演变 |
教学难点 | 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的演变 |
教学方法 |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案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汪洙《神童诗》 诗句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让他在短短的一天中身份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设计意图:通过《神童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入门测: 1、唐朝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方式: 、 、 、 、 。 2、唐朝时期的盛世有哪些? 3、隋朝因什么而亡?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阅读教材并结合历史纵横,思考九品中正制的背景、内容、影响?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实质: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史料解读: 材料一: 材料二: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根据材料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影响: 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举制(隋唐至清末) 阅读教材,总结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历程: 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史料解读: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学思之窗,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结: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先秦)→血缘关系为标准 ↓ 军功爵(秦朝)→以军功为标准 ↓ 察举制(汉朝)→以品行为标准 ↓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以家世门第为标准 ↓ 科举制(隋唐以后)→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有哪些? 选官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方式有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于严密科学。 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加深学生对选官制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 第二目:三省六部制 阅读教材,概括三省六部制的发展历程? 历程: 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驶权力。 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完善。 根据教材,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不妥者驳回;尚书省执行,六部 分工处理具体事务。 结构图: 总结: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议国事。太宗时期,给予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宰相任用范围。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史料解读: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给皇帝书面批准。已批阅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令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往尚书省施行。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抒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元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贞观三年,太祖又对群臣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 ——摘自晁中辰《中国谏议制度史》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 影响:三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 意图: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概括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通过分析史料明确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理解背后体现的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以及皇权不断强化的史实。 第三目: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阅读教材,梳理魏晋至唐前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内容: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 缴纳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调”; 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影响: 积极:改变了原先赋税的混乱,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劳动者能占有一小块土地,从事生产劳动,按人丁计征才有可能。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两税法 材料:公元 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产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況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戒而奸无所取,自是经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结合教材,概括两税法的基本内容? 内容 ①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③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④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⑤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征: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影响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②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③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 ④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⑤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使学生体会制度设计初衷与实践结果的差距,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对改革的艰难性有初步认识。 三、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魏晋时期在两汉察举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其发展演变为隋唐时期新的选官制度突破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继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
板书设计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变化背景: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发展历程 内容 影响 二、三省六部制 发展历程 基本内容 影响 三、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
课后作业 | 1、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D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2、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D )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研究唐朝前期的官制,可查找的典籍是( D ) A.《史记》 B.《贞观令》 C.《唐律疏议》 D.《大唐六典》 |
教学反思 | 亮点:本教学设计在内容的处理上,按照课标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并结合学情,确定了重难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取多种形式,根据不同需要,搭配使用讲授法、史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方法。 不足之处:本课的主题是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本设计在创新的说明上落力不多,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也有可提升的空间。 课堂教学建议:应该合理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
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演示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创立,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1演变,2特点,3影响,知识总结,品德门第,官位世袭,地方推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课内容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选官制度之群英荟萃,一选官制度,中枢机构之臻于至善,二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之因时制宜,三赋税制度,鉴往知来之盛世中华,盛世乾坤,鉴往知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