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综合训练题
展开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A级——合格考达标练
1.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度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 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故选C项;军功爵制度把军功和官爵结合起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打击了贵族特权,排除A项;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孟郊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之情。这得益于(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D 材料中唐朝孟郊登科说明是科举制的推行而形成的现象,故选D项;世卿世禄制实行于先秦时期,排除A项;察举制是指两汉时期以德才选官,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选官,排除C项。
3.东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善于书法,却迷信鬼神,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以门第作为主要的标准
B.通过考试来公平录取
C.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
D.以道德品行作为标准
解析:选A 根据材料“没有军事才能,却因为出身按照惯例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主要看家世和门第,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故选A项;隋朝以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B项;由地方官自下而上推荐的选官制度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排除C项;察举制主要以道德品行作为选官标准,九品中正制主要看家世,排除D项。
4.《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解析:选B “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说明给事中的职责是封驳审议,由此可知其任职于门下省,故选B项;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排除C项;御史台负责监察,排除D项。
5.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税收的增加 B.三省六部的设立
C.以庸代役的实施 D.民众衣料的变化
解析:选C 租庸调制度下,庸是指农民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生产,故选C项;A项是以庸代役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中央官制,而非税收制度,排除;D项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第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官员大大小小的行为),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发展演变脉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可得,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第(2)问,据材料二“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得提高并维护了儒学地位;据材料二“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可得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据材料二“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得出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结合所学,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考试合格者才有机会成为官员可得,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1)发展演变脉络: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影响:提高并维护了儒学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人才选拔。
B级——等级考高分练
1.表中民谣、诗歌体现的选官制度依次是( )
选官制度 | 民谣、诗歌 |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A.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察举制
解析:选C 结合所学可知,“举秀才……察孝廉”反映的是察举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金榜高悬姓字真”反映的是科举制,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2.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皇权受一定制约 B.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可知,皇帝诏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合法,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故选A项;根据“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可知,皇帝的行为受到相关规定的约束,并非凌驾于法律之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门下省享有审议权,但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由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了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再或者“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方面拟定论题;论证结合材料中关于三省六部制度的信息以及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了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了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达标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随堂练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唐六典》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复习练习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