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练习
展开1.下列关于腐乳发酵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发酵
B.腐乳制作利用了毛霉等微生物的蛋白酶
C.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D.发酵过程中毛霉和曲霉为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 D
解析 毛霉和曲霉共同生活在豆腐上,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2.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通过有氧呼吸可产生乳酸
B.泡菜坛要选择密封性好的坛子
C.盐水要浸没全部菜料
D.制作时间与温度有关
答案 A
解析 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项错误;因为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型微生物,所以泡菜坛要选择密封性好的坛子,否则蔬菜容易腐烂,B项正确;制作泡菜时,盐水要浸没全部菜料,以便于乳酸菌无氧发酵,C项正确;温度影响乳酸菌的代谢速率,所以制作时间与温度有关,D项正确。
3.泡菜制作过程中,下列对不同时期泡菜坛中乳酸菌含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泡菜初期并无乳酸菌的存在
B.腌制过程中乳酸菌含量会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峰,然后下降
C.腌制后期乳酸菌含量会急剧下降
D.腌制的全过程乳酸菌的含量不变,活性不同
答案 B
解析 发酵初期就有乳酸菌存在,由于发酵条件的变化,乳酸菌大量繁殖,达到峰值后,由于酸度过大,乳酸菌数量会逐渐下降,但不是急剧下降,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4.下列关于用塑料瓶制作果酒和果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提高果酒的产出量,果汁应尽量装满发酵瓶
B.醋酸发酵阶段应封闭瓶口,防止杂菌污染
C.制作果酒过程中每天需适时打开瓶盖
D.果酒制成后,可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制作果醋
答案 D
解析 果汁装入发酵瓶中,要留出大约eq \f(1,3)的空间,既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又可防止果酒发酵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使果汁溢出;醋酸发酵是需氧发酵,应通入氧气,发酵时应敞开瓶口并在瓶口盖上纱布以防杂菌污染;制作果酒过程中定时拧松瓶盖既可排出气体又可避免杂菌污染,但不能打开瓶盖;醋酸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比酵母菌的高。
5.如图实验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装置乙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装置甲可用于果酒制作,装置乙不能用于果酒制作
C.装置乙中设置出料口是便于取样
D.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 B
解析 制作果酒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装置甲和乙都可用于果酒制作,若用装置甲,需定期拧松瓶盖,若用装置乙,需关闭充气口。
6.下面是某同学利用微生物制作葡萄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eq \x(葡萄除梗)―→eq \x(破碎)―→eq \x(自然发酵)―→eq \x(葡萄酒)―→eq \x(灭菌贮藏)
(1)葡萄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________分解葡萄糖生成________,该物质在无氧条件下可转变成酒精。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后完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酵母菌能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生长繁殖,而其他微生物不能,所以果酒制作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严格灭菌。在没有严格灭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________和________等措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
(4)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醋酸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答案 (1)酵母菌(产生的酶) 丙酮酸
(2)避免除梗时使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3)不需要 温度 氧气量
(4)发酵容器密闭不严
解析 (1)葡萄酒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在无氧条件下该物质转变成酒精。(2)葡萄先冲洗再除梗是为了避免除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3)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会大量繁殖,应控制温度和氧气量。在缺氧时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发酵液变酸,其他微生物在无氧、呈酸性的环境下不能生长,所以果酒制作过程不需要严格灭菌。(4)酒变酸也有可能是发酵容器密闭不严,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生成了醋酸。
7.泡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深受大众喜爱的发酵蔬菜制品,但近年的科学研究发现,蔬菜在腌制过程的某些阶段会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乳酸菌是泡菜生产中的主要菌种,不同乳酸菌的繁殖周期不同。某兴趣小组希望获得生产周期短、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泡菜。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假设不同乳酸菌在一个繁殖周期中产乳酸量相近)
(1)从实验目的分析,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酸菌的培养条件除了适宜的温度、pH之外,还必须保证________条件。
(3)封坛一段时间后,需要开坛测定_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筛选合适的乳酸菌作为菌种来制作泡菜。而食用泡菜最佳的时间,应该选择________________的时间段。
答案 (1)确定常见乳酸菌的泡菜生产周期 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
(2)无氧
(3)亚硝酸盐含量 亚硝酸盐含量最低
解析 (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获得生产周期短、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泡菜,根据蔬菜在腌制过程的某些阶段会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且不同乳酸菌的繁殖周期不同,故研究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确定常见乳酸菌的泡菜生产周期和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等。(2)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所以培养条件除了适宜的温度、pH之外,还必须保证无氧条件。(3)由于蔬菜在腌制过程的某些阶段会产生较多的亚硝酸盐且不同乳酸菌的繁殖周期不同,故实验过程中选用不同的乳酸菌及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最终通过对比分析得到生产周期短、亚硝酸盐含量低的泡菜。因为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故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应是亚硝酸盐含量最低的时间段。
【拔高练·竿头直上】
8.在一个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如下图,下列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酵母菌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是先快速增加,随后增加速率放慢,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水平,最后由于营养缺乏、pH极度不适和酒精浓度过高导致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数量下降。
9.如图是某生物研究小组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获得的两组实验数据(图中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降低
C.酒精浓度过高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 C
解析 在M点前,无酒精产生,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A项错误;细胞呼吸过程会不断释放热能,所以O~P期间发酵液的温度会升高,B项错误;酒精浓度过高对酵母菌本身有害,所以会抑制酵母菌繁殖,C项正确;N点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增长速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D项错误。
10.为酿制杨梅酒,小明将杨梅榨成汁后分别装入甲、乙、丙三个发酵瓶中,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注:各发酵瓶的左侧管为充气管,右侧管为排气管。
A.乙装置的发酵产物为果酒,甲和丙中的为果醋
B.三种发酵装置所需的最适温度均为30~35 ℃
C.发酵瓶乙和丙每隔一段时间需打开排气管排气
D.甲、乙、丙三瓶可产生相同的气体
答案 D
解析 由于甲充气口打开,不能进行酒精发酵,乙和丙中得到的是果酒。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30 ℃。三瓶都产生CO2,故都需定期排气,但丙中液体过多,排气管在瓶中的管口被浸没,不能正常排气。
11.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时由于操作不当,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
①罐口密闭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型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乳酸菌是厌氧型的细菌,在有氧时其生长和繁殖受抑制,但有氧环境促进了需氧型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这些需氧型微生物分解泡菜中的有机物而使泡菜腐烂。
12.《齐民要术》关于泡菜制作的记载为“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中洗菜,即内(纳)瓮中。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即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菌呼吸会释放CO2是泡菜制作过程产生气泡的原因
B.“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C.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能含有泡菜发酵的乳酸菌
D.“令没菜把即止”主要是为泡菜中乳酸菌发酵创造无氧条件
答案 A
解析 乳酸菌呼吸不会产生CO2,混入的其他微生物的呼吸会释放CO2,这是泡菜制作过程产生气泡的原因,A项错误;在制作泡菜时,食盐用量过低,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增加,由此推测可知,“极咸”盐水可减少杂菌繁殖,降低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B项正确;由于蔬菜上可能附着有乳酸菌,用盐水清洗泡菜时,可能将原来附着在蔬菜上的乳酸菌一并洗到盐水中,故再倒入菜坛中的“洗菜盐水”也可能含有泡菜发酵的乳酸菌,C项正确;“令没菜把即止”的意思是将盐水加到淹没蔬菜为止,这是因为乳酸菌是厌氧微生物,这样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无氧条件,让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D项正确。
13.某新能源研究兴趣小组尝试用木薯块根的淀粉制备燃料酒精。他们用酶将木薯淀粉降解成单糖。查阅资料后,安装的酒精发酵装置、采用的发酵条件如图所示。
(1)向发酵瓶中加入5 g酵母菌开始实验,发酵初期,通气阀①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并在A通气口处打气,以利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通气阀②需要偶尔短时间打开,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天,取出少量发酵液,滴加含有________________的浓硫酸溶液来检测酒精。
(3)检测后发现,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木薯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适宜,但酒精含量(+)比预期低。他们展开了讨论,认为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设计实验对此因素进行探究并预测实验结果(用表格形式呈现;用“+”表示酒精含量,最高含量为“+++++”)。
(4)请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
(2)重铬酸钾
(3)木薯淀粉酶解物浓度
(4)外界溶液浓度过高时,酵母菌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酒精产生量反而减少。一定范围内,随着淀粉酶解物浓度的增大,产生的酒精量增多,但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淀粉酶解物浓度的增大,产生的酒精含量逐渐减少。
解析 (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微生物,在A通气口处打气可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从而增加酵母菌的数量。通气阀②偶尔短时间打开,是为了排出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2)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3)依题意“尽管酵母菌菌种合适、淀粉酶解物充足、操作正确、发酵温度和pH适宜”,排除了氧气、温度、pH、营养物质等因素,可能是培养液的浓度影响酒精的产生量。设计一系列不同浓度梯度的淀粉酶解物培养基进行实验,其他操作、条件等都相同,最后检测酒精的含量。(4)若培养液的浓度过高,则酵母菌会失水死亡,影响酒精的产生量。
锥形瓶编号
1
2
3
4
5
淀粉酶解
物浓度
浓度1
浓度2
浓度3
浓度4
浓度5
酒精含量
+++
++++
+++++
++++
++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精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人教版 (2019)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生物人教版 (2019)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后作业题,共10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习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