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外作业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097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外作业 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269097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题
展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外练习(时间25分钟, 总分40分)
选择题(每题2分,共22分)
1.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条著名河流,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同地域文化呼吁思想文化的大一统 B.中华文化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齐鲁文化圈是当时全国思想的核心区 D.文化地域性导致这一时期政治分裂
2.公元前513年,晋国的赵鞅、荀寅率军在汝水岸边筑城,向百姓征收铁赋,用于铸鼎并在上面书写《刑书》。据此可知,当时( )
A.兼并战争时有发生 B.冶铁业得到一定发展
C.农业生产使用铁器 D.晋国最早颁布成文法
3.《史记·苏秦列传》载:“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该景象的出现根源于( )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商鞅变法的推动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华夏认同的形成
4.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孟子希望建立“王道乐土”,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他们所说的“道”是( )
A.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 B.追求平等和谐的共同标准
C.加强道德修养的规范 D.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法则
5.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6.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8.刘向《战国策》书录》中载“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意在说明( )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天下共主”局面丧失 D.各国纷争华夏认同
9.西周时期,戎狄主要居于周朝西北部边境地带。春秋时期,戎狄中有不少分支已逐步分散地进入中原,与各诸侯国杂居,填充了各国之间的很多空地。这一变化( )
A.延缓了先秦宗法制度的衰落 B.模糊了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
C.激化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D.促进了夷夏之间的民族交融
10.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中指出:“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作者旨在说明( )
A.周公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集大成者 B.中国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
C.中国传统文明的核心内容不断变化 D.礼乐文明是三代文化漫长演进的产物
11.荀子反对“以世举贤”“以族论罪”;墨子提出了“尚贤”的主张,主张政治上的任人标准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两者都( )
A.主张以人为本 B.反对重罪轻罚
C.赞成贵族世袭制 D.顺应奴隶主的统治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三 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材料四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五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材料所反映的改革措施。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4)根据材料五,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外练习答案:
1.【答案】B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该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不同文化圈相互交融,这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发展多元一体的特征,故B项正确;此时文化界正处于百家争鸣的动荡时期,A项错误,排除;齐鲁文化圈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尚未取得主流思想地位,C项错误,排除;这一时期文化相互影响,但其并不是政治分裂的原因,D项错误,排除。
2.【答案】B
依据“向百姓征收铁赋,用于铸鼎并在上面书写《刑书》”可知反映了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说明冶铁业已经得到一定发展,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兼并战争的信息,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铁器用于铸鼎,这属于手工业范畴而非农业生产,C排除;题干没有晋国与其他诸侯国法律的对比,无从得出晋国最早颁布成文法,D排除。故选B。
- 【答案】A
根据“临淄之途,车毂(gǔ)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劳动积极等场景,这些都得益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即铁犁牛耕的使用,A项正确;B项并不是根源,排除B;CD项与材料所反映的场景没有必然的关联,且也不是根源,排除。
- 【答案】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阶段,这一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构想理想的社会,因此材料中的“道”指的是建立理想社会的规则,A正确;BCD均属于“道”的具体表现,不能涵盖本质,排除。故选A。
5.【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6.【答案】A
战国末期社会更加动荡,而法家“刑法”不仅可以禁乱,还可以强化君主的权威,正是法家思想顺应了此政治形势,才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故答案为A项。B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有利于促进古代法律的发展,但不能说促进法律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采取“刑法”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而非广大民众,不能说明“深人人心”,排除;D项,法家的“刑法”思想虽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的腐败,而不是“刑法”思想,排除。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7.【答案】C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8.【答案】C
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周王室“天下共主”局面丧失,因此C正确,ABD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9.【答案】D
根据材料科可知,西周到春秋时期,戎狄不断深入中原地区,这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和华夏族的融合,D正确;戎狄的内迁冲击周王室统治,加速王室衰微和宗法制的衰落,排除A;戎狄进入诸侯国周边,多从事农业,而非牧业,因此并不会导致农牧区的分界线模糊,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限于生产力有限,当时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排除C。
10.【答案】B
“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可知,体现了周公制礼作乐对儒家的影响,“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就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体现了儒家对周礼的传承与发展,说明中国文明有一脉相承的发展特征,B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周公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而且周公更主要的是开创而非“集大成”,排除A;题干强调的是礼乐文明的传承,并未体现出核心内容的变化,排除C;D并未凸显出儒家对礼乐文明的传承发展,排除。
11.【答案】A
两者都强调尚贤,说明都主张以人为本,A项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尚贤就是反对贵族世袭制,C项排除;奴隶主主张贵族世袭制,因此“顺应”表述错误,D项排除。
- (1)史实: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确立县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招来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解析】
(1)材料一中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提供了一条历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耕作方式上出现了牛耕,土地兼并开始出现,出现了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反映的史实是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铁农具、牛耕;征收地租的封建剥削方式已出现。
(2)措施:根据材料一“商鞅”可知这一事件指的是商鞅变法;由“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这一举措;根据材料一“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奖励耕织;根据材料二中平民张三获得爵位及田宅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即奖励军功。
(3)作用:根据材料三“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原因: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表明,由于商鞅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可见是因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导致了商鞅的悲惨结局。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当堂检测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