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68071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68071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268071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共1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同步训练试卷(一套)(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1、宿松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木雕 B.剪纸C.竹编 D.酿酒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西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在生活中获取能量的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下列获取能量的方式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A.用牛粪烧水 B.用木材烧水 C.用煤气烧水 D.用电磁炉烧水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粮食酿醋 B.蜡烛燃烧 C.滤纸折叠 D.食物腐烂4、下列变化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A.光合作用 B.食物腐败 C.湿衣晒干 D.纸张燃烧5、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部分操作如下,其中正确的是A.量取3mL的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夹持试管 D.加热液体6、下列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常温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B.极难溶于水C.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D.相同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小7、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量9.5mL液体 B.两人合作滴加液体C.放置试管 D.说明气密性良好8、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中还有一些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火上浇油 B.浪里淘沙 C.铁杵成针 D.木已成舟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请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1)改正实验A中的错误 ___________。(2)实验B的后果 ___________。(3)C实验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仪器后要先 ___________。2、在横线上写明实验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1)用同一支滴管取不同药液_________。(2)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________。(3)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3、在下表空格内简要说明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错误操作不良后果用过的胶头滴管平放或倒放___________倾倒细口瓶中的液体时,标签没向着手心___________实验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___________把块状固体药品垂直放入试管中___________ 4、当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___________,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体积数,当所取液体的体积接近刻度线时,应用___________逐滴加至所需体积。若读数时采用仰视的方法,读出的数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_。5、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填写下列空白。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小液滴产物中有______将内壁涂有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______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6、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图中有关酒精灯的操作是否正确,并把不正确的操作改正。(1)点燃酒精灯___________(2)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___________(3)熄灭酒精灯___________(4)用灯帽盖灭___________(5)引燃酒精灯___________(6)存放酒精灯___________7、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3)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_________;(4)大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__。(5)量取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6)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用到__________。8、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_______;(2)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3)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_;(4)量取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________和_______。9、某同学用100mL的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表示的液体体积是______mL。(2)该同学若要量取44mL的该液体,在上面的基础上,应该用______再向量筒中加入该液体;(3)如果该同学在量取44mL该液体时,没有保持视线水平,而是仰视,则量取的实际体积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4mL。10、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请填上适合的仪器。(1)用于加热的仪器是______;(2)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______;(3)用作量度液体体积______;(4)有些仪器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上______;(5)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______;(6)用于取用大块状固体______。三、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计36分)1、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有些物质(如铁丝)燃烧没有火焰,有些物质(如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冋学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相关问题:(1)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据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是一种混合物,在50~70%时熔化,在300~550℃时气化,蜡烛燃烧时的温度约为600℃,据此判断,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蜡烛受热后气化产生的蜡烛蒸气。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2)探究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没有火焰产生?(查阅资料)物质熔点(℃)沸点(℃)燃烧时的温度(℃)铁15352750约1800钠97.8883约1400请结合探究一与上表中的数据,简要说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产生的原因:______。由此推测:钠在氧气中燃烧时,______(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3)拓展思考: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没有火焰产生。但生活中发现,冬天用木炭烤火取暖时木炭燃烧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2、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探究。(查阅资料)Ⅰ、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是二氧化碳与其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Ⅱ、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实验一)实验一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写出引起该变化的反应表达式_______。(实验二)(1)如图A,点燃蜡烛,取一片铁纱窗罩在火焰中心,观察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该实验结论为_______。(2)如图B,取一支导管,将其中一端伸入焰心,待另一端导管口有白烟出现时,再将燃着的火柴放在导管口,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说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质是“气态”的石蜡。(3)如图C,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并在烧杯内靠近顶部的位置放置适量的硫酸铜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并观察到硫酸铜粉末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①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_______和_______。②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③从蜡烛熄灭的现象判断,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④与实验一所示实验相比较,图C的实验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拓展延伸)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她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婷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3、化学小组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Ⅰ 外焰处的铁纱网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网无明显变化 Ⅱ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 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Ⅲ硫酸铜粉末变蓝,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 (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经过询问老师得知:白烟是石蜡的_____小颗粒(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反思与评价)(4)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如下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_。4、关于蜡烛的实验探究:小敏是某班的小小化学家,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1)点燃一支蜡烛,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2)如图(b),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____。(3)如图(c)斜插入蜡烛焰心时,观察到漏斗颈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这是由于_______。(4)为了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他取了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有_____出现,将小烧杯迅速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___,据此他得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的结论。5、某实验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如图1探究。(实验情景)(1)A、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_____。C、D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问题思考)C、D试管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继续进行探究:(探究一)NaOH溶液与CO2能否发生化学反应?(2)方案一:小红同学改变实验装置,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方案,软塑料瓶变瘪程度较大的是_____(填“甲”或“乙”),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3)方案二:小明同学为证明试管C中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向该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试管中_____(填实验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加入稀盐酸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探究二)稀盐酸与NaOH溶液能否发生化学反应?(4)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值,再逐滴滴加稀盐酸,振荡,同时多次测定混合溶液的pH,测定的pH值_____,则能说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5)方案二:利用如图3装置证明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也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化学反应,则步骤Ⅱ中所加试剂为_____。(归纳与总结)(6)同学们经讨论后认为,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反应是否发生:思路①:验证有_____。思路②: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6、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查阅资料)(1)白磷(P)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 40℃。白磷和红磷的燃烧产物相同。(2)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3)通常条件下,氢氧化钠(NaOH)溶液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以溶于水的碳酸钠和水。(实验操作、记录、分析)实验一:(1)先检查装置的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 VmL 空气,连接装置。(2)打开弹簧夹 K1、K2,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出。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1mL。锥形瓶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3)关闭弹簧夹 K1、K2,再_____(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 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 _____ 之外的气体总体积。写出上述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是_____能转化为_____能。实验二:(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装有空气的食品保鲜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填“X”、“Y”或“Z”)。(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_____含量高,_____含量低。(填 “氧气”、“二氧化碳”或“水蒸气”)7、如图1是某泡打粉的部分说明,它是西点膨大剂的一种,经常用于蛋糕及西饼的制作,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以下探究:(发现并提出问题)泡打粉如何能使面食膨胀松软?(查阅资料)(1)面食的疏松多孔主要是因为制作过程中产生了气体;(2)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是白色粉末状晶体,能溶于水,受热易分解。(3)碳酸钙不溶于水,与小苏打不反应,900℃以上才能分解以上信息属于小苏打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属于小苏打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猜想与假设)根据使用说明,小组同学提出以下猜想:①_______。②泡打粉在受热时能产生气体使面团膨胀松软。(设计并进行实验)(1)小明取少量泡打粉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观察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①,请把猜想①补充完整。(2)小聪为探究猜想②,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取一定量小苏打(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放入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珠,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经验证为碳酸钠,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解释与结论)该泡打粉使面食膨胀松软的原因是_______,因此该泡打粉烘焙加热使用效果最佳。(反思与交流)为什么实验(2)中小聪只取小苏打而不取碳酸钙?(仪器的洗涤与整理)最后清洗试管时,发现试管a破裂,则可能的原因是___(写一条即可)。8、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 猜想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可观察到:①_________________;②手摸烧杯壁,感觉到____________; ③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2)将烧杯迅速翻转,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___;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_________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_。(获得结论)猜想_________正确。(交流反思)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9、如图是某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对于本实验使用的蜡烛有以下描述:①固态;②白色;③质地较软;④密度比水的小;⑤难溶于水;⑥受热易熔化;⑦能燃烧。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_(填序号)。(2)A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3)B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点燃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液滴生成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______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______振荡_______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4)B实验结束时,该小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现黑色物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5)C实验是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李强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水蒸气,王亮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请你参与他们的实验探究,确定“白烟”的成分。验证李强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____;验证王亮同学猜想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