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2022版地理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课时 热力环流-2022版地理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2022版地理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课时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及气象灾害-2022版地理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课时 锋与天气-2022版地理必修1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一课一练
展开第3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
1.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2.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 )
3.下图中V代表P地某时的风向,M为经过P地的等压线,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P地位于南半球 B.P地位于高空
C.P地北部气压比南部高 D.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
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向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到的摩擦力随高度上升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愈远,风速愈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愈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下面四幅图是“某地不同高度上风向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的图”,其中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
5.根据风向判定,上题中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题组二 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和应用
(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中)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两题。
6.如果上图所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甲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B.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7.如果上图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则风向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山东淄博高一期中)下图为小明在学习大气水平运动之后,绘制的一幅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图中等压线数值①<②<③<④),绘图后他分析了影响a地风向和风速的因素。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8.下列作用力中对a地风向影响最小的是 (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重力
9.当图中绘制的a地风向为正南风时,a地最可能位于 (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风向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高空某一等高面的等压线分布示意图,O为该等高面上的一点。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示时刻,O点的风向为 (深度解析)
A.西南风 B.西北风
C.南风 D.北风
2.()下列四幅示意图中的热力环流,与O点对应的近地面大气运动状况类似的是 ( )
题组二 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及应用
(2020四川成都七中二诊)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当日14时,下列城市中气压最低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城市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1山东潍坊高三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①点的风向是 (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北风
6.()③点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 )
A.晴朗 B.阴雨
C.高温高压 D.低温高压
(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风向标是测定风向的气象仪器,箭头指示风的来向。某时刻浙江省某中学的校园气象站内,风向标箭头指向东南方向,下图为浙江省该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该时刻,当地的风向是 (深度解析)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8.()该中学可能位于 ( )
A.衢州 B.温州
C.台州 D.宁波
9.读“北半球某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风,乙地的风向是 风。
(2)()甲地的风力较乙地的风力 ,原因是 。
(3)()若丙与丁之间形成热力环流,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 ,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 ,可能有阴雨天气的是 。
专题强化练二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选择题
(2020北京西城高三期末)某校学生设计了验证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在阳光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桶中的温度计数值呈现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时间
有土塑料桶
空塑料桶
16:08(开始)
30℃
30℃
16:17(结束)
38℃
31℃
(天气状况:晴朗、微风;场地:学校操场)
1.()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A.大气主要靠太阳辐射加热
B.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C.晴朗天气不存在大气削弱作用
D.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
2.()该实验及结论可以用来解释 ( )
A.最高气温多出现在午后
B.不同纬度存在气温差异
C.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
D.阴阳坡植被差异明显
现在的很多影视剧中,往往出现“让女主角面朝大海”的镜头,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甲、乙两图分别为“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4.()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2021江苏南通高三质检)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下图示意2019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 ( )
A.6时前后 B.11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4时前后
6.()与夏季相比,该气象站冬季谷风 ( )
A.出现早,风力大 B.出现早,风力小
C.出现晚,风力大 D.出现晚,风力小
7.()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 ( )
A.白天多上升气流 B.白天多下沉气流
C.夜晚多上升气流 D.夜晚多下沉气流
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5 400~7 500米被冰雪覆盖,7 500米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旗云形成示意图和旗云景观图,完成下面两题。
旗云景观图
8.()旗云多在 ( )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9.()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浙江7月选考,10,2分)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下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考点2 热力环流
(2020课标Ⅱ,6—8,12分)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图示观测时段内 (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3.()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2019海南单科,19—20,6分)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6.()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考点3 大气的水平运动
(2020浙江7月选考,25,3分)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题。
7.()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2021新高考八省(市)1月联考,湖南卷]帆船运动是在自然风推动下进行的。青岛市濒临海洋,举办帆船竞赛的条件优越,八月是较佳时段。该市八月盛行风频率较低,风速较小,其帆船运动主要依靠海风。下图示意青岛帆船竞赛区位置及周围区域。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一般情况下,该帆船竞赛区最强海风出现在 ( )
A.晴天上午 B.晴天午后
C.阴天上午 D.阴天午后
2.()晴天时,该地区出现弱东北风有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
A.天空云量较少 B.地形阻挡加剧海陆温差
C.下垫面摩擦力小 D.东北风与海风正向叠加
3.()当该地区盛行较强的偏南风时,不利于帆船竞赛区海风的发展,最可能是因为 ( )
A.海岸线曲折 B.气流遇山地推进困难
C.天气复杂多变 D.气流遇山地分支绕流
(2020山西吕梁质检)位温指气体从原有的压强与温度出发,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时的温度。空气块受热时位温上升,空气块放热时位温降低。在对流层内,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下图表示1979—2013年7—8月三个纬度范围对流层顶平均位温的经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据图可知,对流层顶最高的地区是 ( )
A.青藏高原 B.恒河平原
C.巴西高原 D.墨西哥湾
5.()①地对流层顶位温高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海拔高 C.距海近 D.冰雪多
城市热岛现象是下垫面状况、城市人口密度、地理位置、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城市规模密切相关,是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最典型表现。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人口的不断增长、政府行为的改变,成都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明显(如图)。近几年,武侯区和成华区等市中心地带建成了一些绿化小广场和公园绿地,绿化环境的增加使该区域的温度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冷岛”现象。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图示成都市发展最快的城区是 ( )
A.金牛区、温江区 B.锦江区、龙泉驿区
C.青羊区、郫都区 D.新都区、龙泉驿区
7.()“冷岛”现象对市区环境的影响是 ( )
A.增加了城郊间温差 B.夜晚易形成“夜雨”
C.促进城区气流流动 D.带动城市热风上升
(2020江苏七市三模)绒布冰川分布于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 400~7 500米处,珠穆朗玛峰5 400米以下为碎石。下表示意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差(T冰-T石,单位:℃),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海拔
当地气温
0点
6点
11点
18点
7 000米
—
-0.2
—
-2.1
6 500米
-1.9
-2.1
2.2
-1.5
6 000米
-2.7
-3.6
1.4
-3.1
5 400米
-2.0
-2.2
1.8
-1.8
8.()11点绒布冰川表面气温较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甲较大 B.乙较大 C.丙较大 D.丁较大
9.()绒布冰川表面 ( )
A.6点为上山风 B.11点为下山风
C.下山风历时长 D.昼夜风向相同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一方面,北半球的风向右偏;另一方面,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平行于等压线。所以,此时北半球高空的风是西风,而飞机自西向东飞行,故应该是顺风飞行。
2.B 此题首先看清高压区与低压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可排除选项C、D。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向左偏,注意是背风而立向左偏。所以排除A,正确答案为B。
3.D 由图可以看出,该地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排除B选项;风向右偏转,排除A选项;风向北部吹,说明北部气压低,排除C选项;该地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且向右偏转,说明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选项D正确。
4.A 不考虑气压梯度力的变化,北半球的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5.B 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结合上题分析,该地高空为正西风,故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南方。
6.C 据等压线数值可知,图中气压左侧低、右侧高,F3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应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若此图为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风向右偏,④位于F3右侧且与等压线斜交,应该是风向,F1垂直于风向④,应该是地转偏向力;F2与风向④方向相反,应该是摩擦力,F1、F2、F3依次为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7.A 如果图中所示等压线位于高空,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F3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风向右偏,高空风应该位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与等压线平行,①是高空的风向,A正确。故选A。
8.D 若a地位于高空,则其风向的形成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有关;若a地位于近地面,则其风向的形成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关。不管是哪种情况,均与重力无关。所以对a地风向影响最小的是重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9.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a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指向西,“图中绘制的a地风向为正南风”说明a地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基础上向右发生了偏转,可知a地位于北半球;正南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平行的,所以a地位于高空。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C 近地面风向判断要从两点入手:一是要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排除A、B;二是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排除D。故选C。
11.C 风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有关,在同一幅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C选项正确。
能力提升练
1.D 据材料可知,图示等压线位于北半球高空。高空不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所以O点的风向为北风,D项正确。
等压线分布图上风向的判断
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具体方法是在等压线分布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画风向。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南、北半球,然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近地面风向可依此角度偏转,若为高空,则偏转90°,即与等压线平行),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近地面为例):
2.A O点附近西侧是高压,对应的近地面为低压;东侧是低压,对应的近地面为高压。因此,与O点对应的近地面大气运动状况为:西侧是上升气流,东侧是下沉气流。A项示意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夜晚陆地气温低,气压高,吹陆风,大气运动状况为西侧海面气流上升,东侧陆地气流下沉,符合题意,A项正确;B项示意的是白天的山谷风,白天山坡气温高,气压低,吹谷风,大气运动状况为西侧谷地气流下沉,东侧山坡气流上升,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示意的是城市风,城区气温高,气压低,大气运动状况为西侧郊区气流下沉,东侧城区气流上升,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D项示意的是白天的海陆风,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吹海风,大气运动状况为东侧陆地气流上升,西侧海洋气流下沉,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3.C 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当日14时,图中城市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气压最低的是③,C项正确。
4.D 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①城市2时为北风,14时为东北风,故A错;②城市2时为西北风,14时为东北风,故B错;③城市2时风向为北风,14时为西北风,故C错;当日2时至14时,④城市一直是东风,在四城市中风向变化最小,D项正确。
5.A 根据等压线数值判断出此图为高空气压分布状况图,确定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所在半球为北半球,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判断,①点为东北风。
6.B ③点为高压,根据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可以得出其近地面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故答案为B。
7.A 风向标箭头指示风的来向。由材料可知该时刻风向标箭头指向东南方向,判断当地此时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A。
利用风向标判断风向
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向,其原理是箭尾受风面积比箭头大,若箭头及箭尾均受风,箭尾必会被风推后,使箭头移往风的来向。
8.C 根据图中等压线进行风向的判断,图中衢州吹西北风;温州吹西南风;台州吹东南风,宁波吹东北风。结合上题可知,该中学吹东南风,位于台州,故选C。
9.答案 (1)西北 偏南
(2)大 甲地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3)丙地 丁地 丙地
解析 (1)用两个步骤解决: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第二步,向右偏转45°左右。(2)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而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故甲地风力大于乙地。(3)一般来说,受热力作用的影响,近地面气压低的地方,气温较高,故丙地气温较高。近地面气压较高,说明气流下沉,故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丁地。近地面是低压,说明气流上升,而有上升气流的地区,由于水汽容易遇冷凝结,容易形成阴雨天气,故可能有阴雨天气的是丙地。
专题强化练二 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选择题
1.B 两个塑料桶的底部填充物不同,有土的塑料桶升温快,空塑料桶升温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下垫面的物质性质不同,会导致大气的升温速度不同,由于土壤比热容小,升温快,释放出的热量也多,即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B项正确;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吸收极少,A项错误;晴朗的天气也存在大气削弱作用,C项错误;该实验不能得出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少的结论,D项错误。
2.A 太阳辐射需要先被地面吸收,地面吸热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再被大气吸收,大气才会升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太阳辐射最强的正午并不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气温最高的时候是午后,这与实验所体现的原理相似,A项正确;不同纬度间存在气温差异是因为太阳高度不同,B项错误;沿海地区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升温速度不同,进而导致海陆间存在气压差,与实验及结论不同,C项错误;阴阳坡植被差异明显是因为光照、水分条件不同,D项错误。
3.D ①④两处分别位于近海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处;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故选D项。
4.B 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头发向后飘,说明此时吹海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乙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B项符合要求。
5.B 在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受热力环流影响,山区白天一般吹谷风,晚上转变为山风。图中10—12时风向发生明显的变化,应该是谷风出现的时间,故选B。
6.C 与夏季相比,冬季太阳高度更小,坡地受山体阻挡明显,气温上升慢,谷风出现时间较晚。夏季普遍温度高,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冬季谷底、坡地之间温差大,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故选C。
7.A 与谷底相比,坡地白天升温较快,盛行上升气流,夜晚坡地降温快,气流多下沉,故B、C错。白天坡地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削弱太阳辐射,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夜晚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不利于提高茶叶品质,故A对,D错。
8.C 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飘浮在空中的可见物。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的照射,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水汽凝结成云。云沿着山顶在风的吹送下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图中显示岩石裸露带的气流上升,而上升气流形成的前提是近地面受热,只有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出来之后岩石才会受到太阳照射而升温,夜晚、阴雨天和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也就不能形成旗云。所以C选项正确。
9.D 旗云往上掀的前提条件应该是对流运动强而高空风力弱,A选项错误;旗云往下倾的条件是对流运动弱而高空风力强,故不易登山,B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无关,C选项错误。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B 根据储备知识分析可知,大气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所以,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作用增强,B项正确。
2.C 读图可知,凌晨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最大差值出现在15时左右,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长波辐射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表温度曲线较陡,说明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表温度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3.A 由于绿洲白天温度低,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大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4.C 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说明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则沙漠白天温度要远高于绿洲,沙漠积累的余热多,导致夜晚降温后温度仍然高于绿洲,故应为夏季7—8月。也可以通过读图判断,图中沙漠15时左右的地表温度在40℃左右,故最可能发生在夏季7—8月,C正确,A、B、D错误。
5.C 材料中提到,“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故谷风主要出现在白天空气增温之后。图中显示,11时以后,风向以偏北风为主,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
6.D “白天”,“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意味着晚上空气沿坡面下沉,形成山风。图中显示晚上以南风为主,白天以北风为主,说明气象站所在山谷呈东西走向;南风强于北风,说明山谷南高北低,故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7.B 万米高空气流运动方向和等压线平行,A、C两图风向和等压线斜交,因此A、C错误。图中等压线数值a>b>c>d>e,北半球高空风向右偏后与等压线平行,风向的右侧为高压、左侧为低压,因此B正确,D错误。
三年模拟练
选择题
1.B 海风是从海上吹向陆地的风,形成原因是陆地气温高于海洋。而相对于上午,午后陆地气温最高,海陆之间温差大于上午,故午后海风最强。而晴朗的天气比阴天更有利于陆地的升温,B正确。
2.B 由图可知,帆船竞赛区的东北部为崂山,所以,当地面为弱东北风时,位于竞赛区上风向的崂山对风有阻挡的作用,使背风坡风速减小,产生焚风效应,易使海陆温差增大,从而有利于海风的发展。B正确。
3.D 由图可知,地面为较强偏南风时,崂山和浮山等地形强迫气流在竞赛区附近向左右分为两支,胶州湾和崂山南部侧向海风(东南风)的发展又加大了这种分流作用,导致竞赛区常减小为弱风,使比赛无法进行。D正确。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大致位于北纬30°—40°,而恒河平原大致位于北纬20°—30°,两个地形单元均位于东经60°—120°。读图可知,青藏高原对流层顶平均位温高于恒河平原,说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排除B,故选A;该图表示北半球的三个纬度范围,而巴西高原位于南半球,排除C;墨西哥湾表面温度要低于同纬度的陆地,下垫面对空气的加热不显著,上升气流较弱,对流层顶的位温较低,高度较低,排除D。
5.B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②地位于恒河平原;由于地表增温速度比空气增温速度快,夏季时,青藏高原地表的温度高于同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高原地表对大气的加热作用较为明显,使上升气流增强,从而使该地区对流层顶的海拔较高,位温较高,故选B。
6.B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发展速度快,建筑物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下垫面硬化速度快,则升温明显,即图中高温区和次高温区面积增长较快。读图可知,锦江区次高温区热岛面积变化较大(注意次高温区为正值,表明面积增加,虽然高温区的面积有所减少,但是次高温区面积增加更多),龙泉驿区中温区、次高温区以及高温区热岛面积增加更为明显,表明这两个城区发展速度较快,B正确;金牛区、温江区、青羊区、郫都区、新都区等城区高温区和次高温区的热岛面积变化均为负值,表明高温区和次高温区的面积减少,A、C、D错误。
7.C 随着城市中心地带绿化小广场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城区热岛效应有所缓解,城郊之间的温差减小,A错;“冷岛”现象使市区气温相对于以前有所降低,夜间空气上升运动减弱,夜晚不易形成“夜雨”,同时,城市热风上升减弱,B、D错;随着城市中心地带绿化小广场和公园绿地的建设,市中心地带与市中心地带外围城区之间的温差增大,有利于促进城区气流的流动,C正确。
8.C 读图可知,甲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乙表示大气逆辐射,丙表示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丁表示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与绒布冰川同海拔的碎石上空大气距其热源(碎石)远,接收的地面辐射少,温度低,而近绒布冰川表面空气与之相反,温度高。因此,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丙(地面辐射)较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C 读表可知,6点,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以下沉为主,为下山风,A错误。11点,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以上升为主,为上山风,B错误。由表可推测,绒布冰川表面气温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的时间大于12小时,下沉气流历时长,故下山风历时长,C正确。由表格可推测,夜晚绒布冰川表面气温始终低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气流以下沉为主,为下山风;白天出现绒布冰川表面气温高于碎石上空同海拔气温的时段,气流以上升为主,为上山风,昼夜风向并不相同,D错误。
2021学年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2课时当堂检测题,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表示的是,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下图中环流形式不 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第1课时同步测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天气系统为,该地6时气温较低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堂检测,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千米的高度,对流层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是,该科学家向大气输送微粒的目的是,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是,风力发电导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